41.老師如何看待末日審判呢?

答:所謂的末日審判,就是我們整個能量系統永遠存在著“成、住、壞、空”的過程。“成、住、壞、空”的過程就像兩個能量波相遇之後開始干涉,最開始是模糊的條紋,然後越來越清晰,最後又變得模糊。所有事物在能量不斷運作的時候都有這個過程。當它壞、空的時候,當我們沒有理解任何低層次能量的“成、住、壞、空”都是我們擺脫它、離開它進入更高維的機會的時候,我們就會在這個壞、空狀態下沉淪,會感受痛苦,這就是在地獄的狀態。如果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我們根本不必要執著於這麼一個有限的生命狀態,我們可以提升到更高維度的話,這就是永生。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選擇了超然,你選擇了從三維的認知狀態中、從三維物質世界的執著裡面擺脫出來,去追求心靈的生命境界,去追尋屬靈的生命狀態,這個時候你身在三維,你的心卻是在一種高維的能量狀態。你就不會受三維的這種“成、住、壞、空”的審判,或者說末日審判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42.問:達到N維(N趨於無窮大)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答:所有達到N維(N趨於無窮大)的最快的方法,都是妄想。其實當時間是變數的時候,快和慢一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果每個當下我們都跟意識的最高狀態去連線,那實際你到N維(N趨於無窮大)就是當下的事。因為只有當下才能跟高維連線,剛才、一會兒、過去、未來都是三維認知,在這個認知裡你永遠達到不了N維(N趨於無窮大),所以快慢都是三維裡面想的事。

43.問:能量就是光源嗎?它有顏色嗎?

答:能量和光源都是描述。所有的地方,每一個質點都是光源,都是能量源。宇宙空間遍佈著能量源,而真正宇宙的本質只有一個能量源,它只是投影出無窮無盡的這種像而已。顏色實際是指振動的頻率、密度等,只是一個差異,就是能量分佈的一種差異而已。

44.問:零維到一維,到三維,到N維是當下同時疊加相容存在的。可以這樣理解嗎?

答:是的,所有維度都是當下貫通的。

45.問:經常有人讓我做前世催眠,也有人會從前世催眠中獲得洞見。請問老師,我們需要如何看待這些前世資訊?

答:實際上每個人面臨的生命課題都是他自己生命成長的應用題,也就是怎麼喚醒他自己內在的智慧去解決問題,去超越它、超越那個認知,而不只是瞄準某個問題。如果只是解決問題的話,相當於你幫他解答了一道成長的應用題。

催眠過程中產生一些洞見,接收到一些高維資訊,這很正常。但如果沒有給進入高維的人一個徹底的方向的話,這種實踐活動會帶有一定的危險性。你自己能悟到那個境界,你能不能給他引領?另外,其實前世所有的能量關係和今生今世是對等的、平等的,並不能真正解決他的本質問題,他的本質問題是看了幾個前世之後發現他們的共性,都是他自己認知的問題,他的認知一轉變,問題就解決了。投影源裡的認知,投影出無窮多的事件,單看事件沒有意義,要直接去看認知,直接把認知顛覆。

46.問:如果讓一個初中學生來聽您的課,哪些範疇會幫助並影響到這樣階段的孩子們?

答:很多小孩與生俱來就帶著高維智慧。有一年我從美國舊金山飛回北京,我身邊坐了一個八歲的小孩,我們倆聊了一路,話題是多維空間與外星人。我問他:“小朋友,你人生最大的夢想是什麼?”他說:“我的夢想是請外星人來訪問地球,我們地球人能夠自由地去訪問太空。”我說:“你這個想法太美了。”這小孩一高興,指著自己的腦袋說:“這個地方的能量是最大的。”我說:“你這話不得了啊,愛因斯坦當年就是這麼說的。”他特別高興,拍著他爸爸的肩膀說:“老爸,我們倆說的事兒你不懂。”我去洗手間回來的時候,他爸把我截在路上說:“我兒子真的懂這麼多東西嗎?我怎麼根本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麼。”我就給他簡單介紹這個理論架構,他說:“有道理啊!我怎麼沒往這方面想過啊!”

後來,我下了飛機,在北大開完會以後,當天晚上坐夜車去鄭州,凌晨四點我突然從夢中醒過來。我坐在臥鋪上,就寫了一個課件叫“親子智慧沙龍——從高維空間認識子女”。這裡面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很多孩子帶著與生俱來的高維智慧,我們這些被現代格式化了的父母和老師們,對根鬚飽滿的老山參,拿了一把刀就去削,結果削成胡蘿蔔,不值錢了。其實我們的早期教育、初期教育應該學會怎麼去呵護和喚醒孩子們與生俱來的高維智慧,然後在適當的時候,讓他學會在這個時空的遊戲規則和駕馭工具的方法。貫穿一體後,這個人才是一個完整的、活在現代的又能夠跟自己內在智慧連線的人。

因為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我們把知識全部整理到雲上,我們把機器人制造得比人強悍數倍,那麼機器人和雲端技術只要一關聯,他們之間的搜尋架構建構起來以後,可以說大部分人會成為機器人的寵物和奴隸。比如說一臺會下棋的機器人,絕大部分人根本下不過它。因為只要出現一位新的大師,棋譜很快就傳到雲端,機器人馬上就掌握了。機器人永遠掌握人類頂尖的知識和技術,不打通內在高維的人在未來會成為高科技的寵物和奴隸。所以,我們的現代教育和未來教育,一定從要這個角度入手,一定是用宇端技術超越雲端技術,宇端就是高維N維宇宙(N趨於無窮大)。

其實中學生、小學生,他們聽這個比大人理解得通透。因為他們的很多遊戲裡面帶著大量的高維資訊。現在很多電影、文藝作品充滿了高維描述,孩子們比我們大人更容易接受這些資訊。我們這一代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對生命、對科學的認知,大部分都停留在牛頓力學的概念。現在的孩子已經不是了,好多都是帶著高維意識來的,他們比我們接觸高維資訊更容易。

47.問:您怎麼理解印度哲人所說的:“開悟就像一個深淵,你跳或是不跳。開悟不會循序漸進地到達,因為所有循序漸進的事都屬於頭腦。”對於我們想要開悟、一瞥高維空間的人,修行似乎是唯一路徑,但又覺察到開悟更像是恩典。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答:印度哲人關於開悟的這段話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實際上,開悟意味著我們超越我們有限的認知,如果你能跟現實生命關聯的話,則會對現實有非常好的指導意義,如果你不能關聯的話,就跟現實是一種完全脫節。我們想用現實的思想、思維邏輯去開悟,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現實中有時間是常量的概念,永遠有著過去、未來、剛才、一會兒的概念,只要有這種概念在,我們就把自己困在三維狀態裡面,我們連四維都去不了,只有當下可以通達N維(N趨於無窮大)。所以,所有的修煉修的是當下,當下此一念。

48.問:請問老師證到多少維度?

答:所謂證到多少維度,其實都不重要,關鍵是你把自己的願放在哪個維度,放在哪個境界。我們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把我們的大願放到N維(N趨於無窮大)那一點。只有放在那一點上的願才有意義,否則你很容易在中間有形有相的層次上被卡住,所以中間的任何一個層次都不能使你停留,都不重要,只有一個地方重要,就是N維(N趨於無窮大)。也就是隻要我們明白人生的唯一目標在那兒,你見到的中間任何的相,任何的大師,任何的法門,任何的方法,都不過是你與最高智慧之間的助緣。所以,你既不會迷信也會不排斥,你的生命是在一個自___在、喜悅、快樂的狀態,又不被任何一個層次所障礙,只有在那個境界上可以形成當下的這種生命狀態。你該是誰還是誰,你該什麼樣還什麼樣,但你的內在狀態是完全不同的。你內在再也沒有糾結,沒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

49.問:請問學習藝術可以感受高層維度空間嗎?藝術家靈性空間是否和高維空間同諧,達到天人合一?比如學習書法,如何打通高維空間法門?

答:所有的藝術家都是跟內在高維連線,才產生真正的創造力,創作出來的作品才帶著真正的內在能量。書法,在書寫的那個當下就與內在連在一起的,高維能量透過他的筆跡投影到現實,這個文字在那,當時書寫時候的高維能量分佈就在那兒。所以說,經在佛在,經文在那兒經文的能量就在那兒。道家畫的符,其實就是一個能量投影,他畫的符貼在那兒,那個場域就有那個符統御的能量。畫畫也是,真正修煉的人跟內在高維連線的時候畫的畫也是帶著能量的。

音樂也是,如果在演唱的當下歌者真正處在與內在關聯高維連線的狀態,聲音就會美妙震撼,人們叫它作天籟之音,它跟三維的感官刺激完全不同。到教堂裡面,音樂一起,眼淚就下來了,為什麼?因為那種灌頂,從空中降臨下來的感覺,就是在高維能量狀態。所有的藝術創作其實都是跟內在高維關聯,人類所有發明都是來自高維的靈感。我們在現實中所有的成功抉擇,大部分真正可以稱得上成功的,其實都來自於直覺式的高維資訊。

50.問:劉老師可否推薦幾本好書幫助我們提高意識自由度?

答:生命中最好的那本書實際是我們自己。如果不斷內觀,讀好自己這本書,確實非常棒。如果說在現實中,給我一些啟發的,能夠跟現實的生命關聯的書還是比較多的,除了佛經之外,還有《零極限》《當和尚遇到鑽石》《正見》等,這些書都涉及我們講到的理論。

51.問:有、空和無的關係是怎樣的?

答:佛家講空,道家講無,他們說的是一個屬性的東西,就是無中生有。無不是什麼都沒有,所謂的無是具足一切的可能性,有是呈現。空也不是沒有,而是具足一切可能,只是沒有執著在任何一個有,有是我們起念產生疊加,出現了所謂的我們看到的有。

52.問:因果如何消?

答:其實因果是消不了的。有因必有果,就像我們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比如我打桌子的同時我的手會疼,打得越狠手越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於同一時間。到第四維以上的時間是變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一定作用於同一時間。但是,有前因必有後果,有了因以後果消失了是不可能的,這叫不昧因果。因果律誰都得承擔,關鍵是承受因果的心態十分重要,重要的不是因果有沒有,而是當果來臨的時候,那個內在的狀態。真正相信因果的人,當果報產生的時候,他會覺得這是我還了一大筆債啊!那是一種釋懷,他一下就從那種糾結中出來了。不懂因果的人,覺得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為什麼偏偏被我遇上?下一次又一件倒黴事砸過來他還會不能接受。因為他糾結。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不躲避因果,直面因果,他希望果報迅速地來,來了報掉就好了。所謂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真正修行的人,不想自己再造什麼因,造了因以後還得還。一般人怕果,總想著千萬別遇上什麼倒黴事,其實他不知道任何倒黴事都是以前已經造下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