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琴記》講了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唯美愛情故事:

傳說貴族伯牙善撫琴,樵夫子期善於傾聽。伯牙所撫之琴名為知音。

知音自伯牙學琴以來,一直陪伴左右,經伯牙長期撫談,漸通靈性,產生對主人的愛慕之情。

然自從子期出現,子期伯牙朝夕相對,知音被撇在一邊時間越來越多,知音漸心生不滿。

知音覺得只有高貴身份的人才有資格聆聽主人撫琴,但現在,知音美妙的琴音卻被一個下等人出身的樵夫聽到,還任由其評頭論足,知音覺得非常失身份,更失去了主人過去的專寵,便每每不惜自斷琴絃,拒絕發聲。

知音更擔心的是,子期說在林間砍木期間,發現一個上等造琴之材,聲稱正在趕製,將做出一件音色更醇正的古琴贈給伯牙。知音愈發擔憂自己將被拋棄,想阻止這件事。

一日,子期家中妻子重病,子期前來找伯牙借金給妻子治病,伯牙二話不說解囊助之。子期行走匆忙,伯牙便在子期走時撫琴以寬慰和鼓勵子期,知音琴抓住機會,拼盡全力違背伯牙之意,幾個走音,便奏出嫌棄不快之調。

伯牙只當是失誤之音,但聽者有心。子期從琴音中誤認為伯牙看不上他這個窮朋友,但為了給妻子治病,還是含淚攜金而去。

不久,妻子病情加重,撒手人寰。子期安葬妻子後,為儘快還伯牙欠金,日夜砍柴,過勞成疾,無暇醫治,待將欠金如數交至伯牙家主管時,已經病入膏肓,不久也在重疾拖累下離開人世。

伯牙上門主動去探望久未見面的子期,才發現他早已離世,留下未完成製作的古琴。伯牙從子期鄰居那裡得知原委,幡然醒悟。他砸掉知音琴,發誓永不撫琴,鬱鬱而終。

兩千多年後,三個抱憾而去的魂魄聚練為人,分別在1919年的中國和美國同時出生了。

知音在一家世代習琴的清末貴族中出生,取名那微瀾,她從小就修習古琴,後來清滅亡,在她18歲時家道徹底敗落,父母皆亡故,只剩一張祖傳古琴沒有典當,一位老年忠僕陪伴那微瀾。那微瀾便隨老僕以街頭撫琴為生。

伯牙在中國江南富商家出生,取名胡柏年,他從小接受良好教育,中西兼修,但一聽到古琴就不由得流淚。

胡柏年考入清華大學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他自願入伍成為首批空軍飛行員,在美國受訓期間,他和華裔女鋼琴家盛望望一見鍾情。

盛望望的前世就是子期。胡柏年和盛望望很快墜入愛河,但戰爭的召喚和國家的危亡讓他在訓練結束後就回國加入抗日戰爭。回國前,盛望望苦苦勸說胡柏年,希望他不要捲入危險的戰爭中。

胡柏年不捨戀人,但想到山河破碎,還是選擇回國,兩人大吵。

不久後,已經有孕在身的盛望望思念戀人心切,帶著腹中胎兒不顧家人反對來到中國,想要和胡柏年團聚。就在兩人約定見面的前一天,胡柏年接到秘密飛行任務,在執行任務中被敵機重創,飛入無人區,生死不明。

以為戀人去世,因戀情和家人斷絕關係的盛望望為了平安生子,趕赴香港。

胡柏年墜落的地方是那微瀾僕人的老家,戰爭爆發後,那微瀾就隨老僕到老家避難,那微瀾外出時救下重傷昏迷的胡柏年。

醒來後,胡柏年從廣播得知全家人在戰爭中遇難,悲慟欲絕,有了輕生念頭。那微瀾想以古琴音激勵胡柏年,當那微瀾的古琴聲第一次響起,胡柏年大哭,他好像認出了前世故人,不再尋死。

康復後,胡柏年加入地下工作,不能與盛望望聯絡,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才和已經是知名鋼琴家的盛望望有了書信往來。盛望望也和自己的家族恢復了聯絡。

由於盛望望家族和美國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解放戰爭後,胡柏年和盛望望再次中斷聯絡,胡柏年和陪伴自己十年的那微瀾結婚。

1997年,80歲的盛望望作為重大盛典的鋼琴獨奏表演嘉賓來到中國演出,在觀看演出後的採訪後,胡柏年才知道,盛望望一生未嫁,和獨子共同生活。

80歲的胡柏年取出在20年前已經故去的老伴那微瀾的古琴,撫琴一曲,說:“微瀾啊,我們一起去見她。”

2019年,胡柏年和盛望望的結婚十年音樂會在那微瀾的故居舉行,二人合奏共創的《雙琴曲》,鋼琴和古琴同聲相應,雙琴的共鳴彷彿是在述說三個老人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