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城市行會與經濟生活
不列顛之歲月,英國的歷史演進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13世紀的城市中,一個農民只需在城市中住滿一年零一天,就能成功擺脫奴役。這時期,許多農民逃到城市,並透過加入不同的商業行會逐漸變得富有。城市生活中,行會的崛起成為一項重要變革。有許多種類的行會,包括鞋匠、鞍工、織布工、金匠、布商、製革工、麵包師等。
每個工匠只能掌握自己專業的手藝。在一些城市,由於工匠們對專業化的追求,例如在坎特伯雷,烤制白麵包的麵包師被禁止烤制黑麵包。中世紀的商店規模較小,更像是一間作坊,沒有存貨,僅接受訂貨。
行會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保護成員的經濟利益。只有成為行會的成員,工匠才有資格在城市中從事相應的工作。行會設定了產品質量、生產方式和產品價格的嚴格規定。此外,行會還對工匠開業設立了門檻,要求較長時間的學徒期,並限制學徒的數量。
最大的行會之一與毛紡織業有關,主要分佈在英國中部東側,特別是在萊斯特。毛紡織業的過程包括梳理、紡織、編織和漂洗。水磨成為在12世紀晚期作為原動力的一種方式,它用於將織物放入水槽中並透過水輪的轉動連續拍打織物,加厚織物的質地。
在13世紀晚期,很多人希望成為滿師的學徒工,以獲取行會支付的工資。城市經濟生活受慣例而非競爭控制,類似於莊園的狀況。儘管城市仍然是市場中心,但毛紡織業的大規模產業開始向英國西南部和北部奔寧山脈東部轉移。雖然城市仍在繼續發展,到1336年,英國共有240個城市,其中倫敦是最大的,擁有3萬居民。其他城市如約克、布里斯托爾、考文垂和諾里奇也在不同程度上繁榮發展。
隨著城市人口和財富的增長,人們追求在城牆內獲得安全。然而,建造城牆是昂貴的,因此城市規劃著眼於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城市中出現狹窄的街道,房屋大小一般為16英尺,上層房屋常伸出街道上空。這些木製房屋的屋頂多由稻草構成,因此火災頻繁。
中世紀城市的街道沒有排水溝,且自城牆外傾斜。垃圾被隨意丟棄在街道上,導致城市氣味難聞。然而,城市卻呈現出生機勃勃、熱鬧多彩、充滿交際的場景。商人大聲叫賣,人群湧動在攤位和商店中尋找便宜貨。在河岸附近,食品商店出售各類肉類、魚類等食物。
儘管城市的居民生活不同於貴族,城市仍充滿活力。人們喜歡各種娛樂活動,如馬上比槍、摔跤、鬥雞、草地滾木球戲等。城市並未完全失去鄉村特性,在特殊節日如五朔節,倫敦人會聚集在草地和樹林中。
城市生活充滿挑戰,火災頻發,1189年倫敦地方法官宣佈要求房屋由石塊建造,頂部更換瓦片。此外,城市居民也面臨城市排水不暢和垃圾問題。
在13世紀,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不同於貴族。他們不接受士兵式的訓練,對戰爭不感興趣。市民透過公共榮譽而非騎士情懷受到激勵。城市經濟生活由習慣而非競爭控制。市民的貪婪和吝嗇受到貴族和教會的譴責。
中世紀城市的“合理價格”法則規定商人只能以合理價格出售商品,揭露了一些商人的勾當。該法則還限制了高利貸行為,使得猶太人失去了在貸款方面的主導地位。在1290年,愛德華一世驅逐了猶太人,他們的地位被義大利銀行家取代,後者透過巧妙規避禁令在收取利息上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