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曆史上,12世紀和13世紀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時期,這段時間湧現了許多新事物和新思想,標誌著英國的全盛時期。人口在這段時間內增長了三倍,農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耕種方式,羊毛貿易興起,城鎮擴張並獲得自治權,大學興起,普通法的創立使法律更為整齊劃一、更為理性、公正和公平。這些事件引起了歷史學家的廣泛關注,因為現代英國正是從這個時期發展而來。然而,對當時人們來說,還有一些更為令人震驚的事件,如大主教的謀殺、用贖金贖回國王、帝國的喪失。

幸運的是,歷史學家並沒有忽視這些事件的另一面。他們的任務是展示現在如何從過去發展而來,併為了歷史本身深入研究過去。

眾所周知,對中世紀英國人口的估算存在爭議,但大多數歷史學家同意一個事實:在1086年到13世紀末的200年間,人口增長了三倍。這種增長的原因主要歸因於對土地的更有效利用,使人們早婚,並在小年齡時就結婚,從而增加了孩子的數量。

這種人口增長依賴於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而技術上的進步解釋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關鍵的技術進步之一是“三圃制”取代了“兩圃制”。在“兩圃制”下,一半的土地用於種植穀物,另一半休耕。而在“三圃制”中,土地被分為三塊,分別用於種植冬季和春季作物,以及休耕。這一改進使耕地的產量提高了1/3,例如,在一個6英畝的莊園中,有4英畝用於種植莊稼。同時,新的輪作制度減少了需要翻耕的土地,由於休耕地減少,翻耕休耕地的次數也減少到一年兩次。這種制度還使得耕地、播種和收穫更加平均地分佈在一年之中,減少了莊稼絕收的風險,同時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植物蛋白來源。

在人口增長的壓力下,英國在14世紀中期廣泛採用了“三圃制”。

12世紀的技術創新也是富有創造性的。上射式水車的引入使水力磨谷更加有效,但比水力磨盤更為高效的是風車。由於農民可以將風車放置在豐收的穀場中,這減少了將穀物運送到水磨的距離。英國於1137年建造了第一座風車,到12世紀末,至少有56座風車,大多分佈在英國東部水力不足的地區。隨著水力和風力的應用,英國農民還引入了馬力。馬蹄鐵和馬項圈的發明使得利用馬力進行農業勞作和拖運成為可能。

以上這些技術創新共同推動了英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為人口增長和社會繁榮奠定了基礎。

因為馬的蹄子不像牛那樣堅硬,容易破碎;同時,當馬用力拖運物品時,傳統的牛用軛具容易導致馬窒息。在愛德華(虔信者)統治時期,英國引入了一種用釘子牢固的馬蹄鐵,最初起源於西伯利亞。大約一個世紀後,堅硬且帶軟襯墊的馬項圈出現,源於中亞。

到12世紀早期,馬被用於耙地和拉四輪貨車,但直到12世紀晚期才開始用於耕地。因此,在較小的田地上,農民更頻繁地使用馬來耕地,而不是地主在自用土地上。擁有少於10英畝土地的農民特別喜歡使用馬力,因為馬更適合拖拉較輕的犁頭,而且馬不僅用於耕地,還用於拖拉貨物。然而,用馬耕地並沒有增加產量,反而減少了收成。這標誌著農業的商業化,逐漸取代了牛的使用,儘管在14世紀,馬在自用農場上並未占主導地位。

由新技術導致的生產力迅速增長可能是適度的;更多的增長是透過開墾新土地來實現的。開墾土地通常不是透過殖民新村莊來實現,因為大多數村莊在《末日審判書》形成時已經建成。開墾土地的兩種途徑是:地主以損失林地和不毛之地為代價擴充套件自己的耕地,佃農則為自己的保有地墾荒少許土地。這一過程被稱為“墾荒”,在這個時代,墾荒運動穩步前進,使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耕地。透過排幹沼澤的水,開墾土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在低地(Fens)附近的劍橋郡,大約200平方英里的耕地是透過填海造田實現的。

亨利二世迅速擴大了英國王室森林的面積,但他的繼任者放寬了嚴格的狩獵法,並試圖向殖民者索取利益。開墾沼澤地和森林地通常使人變得富有。然而,在諾福克到薩福克之間的荒野地區,情況並非如此。在英國曆史上,13世紀中葉,這裡成為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種植穀物的地方。許多被開墾的土地由於太過貧瘠而未能吸引早期的定居者,也有許多土地後來由於太無利可圖而未被耕種。

人口的增加還導致在牧場和牧場上集中種植穀物。13世紀,英國開始邁向今天人口密度較高、發展較為欠缺的國家的道路,放棄了混合型農場,改為種植一種或兩種主要的莊稼。英國中部和南部是典型的混合農場區,其中一些村莊沒有飼養家畜。牧場被改為可耕地,以獲取更多的小麥、黑麥或大麥。

英國有限的資源和人口壓力不可避免地導致商品價格的上漲。在1190年,每夸特小麥的售價是1先令9便士,到1203年上漲到3先令6便士。同時,一頭牛的價格從4先令漲到了7先令,一隻羊的價格從5便士漲到了10便士。在1210年之後的20年中,小麥的價格在3先令左右波動,後來攀升到了6先令。從這些價格上漲中獲利最多的是那些世俗和神職大地主,他們建立了現金交易市場。13世紀的記錄顯示:透過削減不重要的騎士和較小修道院的土地而獲得大伯爵和大修道院的情況正在增加。這些大伯爵和大修道院的增多是因為他們擁有土地、資金、商行,以及啟發他們去開發利用不斷增長的小麥和羊毛市場。在12世紀,這些地主中的許多人按照適當的租金將土地租給中間商;而現在,他們反過來直接經營這些土地。

為了幫助上述的人們,亨利的沃爾特(Walter of Henley)編寫了一篇關於地產經營的專題論文,名為《耕作》。在這篇文章中,沃爾特教導地主要精確地記賬,指導他們何時犁地、如何更頻繁地耕作土地,以提高產量。他還推薦使用泥灰土肥、堆肥以及牧羊增肥。泥灰土肥是向土壤中新增含有豐富碳酸鹽的易碎泥土堆積物;堆肥是將腐爛的有機物鋪灑在土壤上;而牧羊增肥是在莊稼收割後的耕地上放牧羊,利用羊的糞便來增加肥力。地主們還嘗試使用不同的播種比率和不同的農作物,逐漸將小麥取代黑麥作為冬季作物,蠶豆和豌豆取代燕麥成為春季作物。

然而,這種被稱為“高等農業”(high farming)的產業,並沒有導致生產力的急速增長。按照現代標準,當時的產量仍然相對較低。例如,在溫切斯特主教的莊園上,每英畝土地的穀物總產量在6到14蒲式耳之間。而今天,這一地區的穀物產量每英畝可達150蒲式耳。13世紀的增長主要來自對土地和勞力的集約開發,而不是資本投資和技術改進。

耕種自用土地的興起導致了勞役制的復興和增加。佃戶通常用劣質穀物耕種更貧瘠的土地。在很多地區,牧羊成為地主的特權,而窮人只能飼養牛和豬。這導致做傭工的村民工資降低。13世紀,在溫切斯特主教的莊園上,揚穀者和打穀者的工資僅上升了10%,考慮到那個時代的通貨膨脹,實際工資下降了1/3。對於地主來說,壞的收成意味著贏利和虧損之間的差別;而對於窮人來說,這是存活和飢餓之間的差異。13世紀的莊園賬目表明,在歉收的年份裡,死亡率(以向莊園主支付的租地繼承稅來衡量)急劇上升。由於人口壓力使人們接近維持生計的危險邊緣,窮人只有在豐收的歲月中才能勉強維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