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英格蘭:450-1066年〔下)
不列顛之歲月,英國的歷史演進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公元650年左右,英格蘭地區湧現出11個王國:北方的伯尼西亞(Bermcia)和德伊勒(Deira),中部的林賽(Lindsey)、麥西亞(Mercia)和赫威賽(Hwicce),東海岸的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埃塞克斯(Essex)和肯特(Kent),以及南方的薩里(Surrey)和威塞克斯(Wessex)。
關於土著不列顛人的命運,有歷史學家曾認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滅絕。例如,據說艾爾(Aelle)在佩文西要塞中屠殺了所有發現的不列顛人,導致“沒有一個不列顛人活下來”。然而,對此有一些懷疑的證據。在肯特和威塞克斯的法律中發現的線索表明土著居民可能在社會下層生存,而考古學家在撒克遜人墓葬中發現了不列顛影響的跡象。對河流名稱的研究表明,在英格蘭河流的一條線以東很少使用不列顛河流名,而以西則有許多河流沿用不列顛名稱。因此,有可能大量土著人口在西部倖存下來。雖然現在幾乎沒有歷史學家認為不列顛人被完全屠殺,但大多數認為許多不列顛人可能在戰亂、饑荒和疾病中喪生,而倖存下來的可能成為奴隸。
到公元585年後不久,一位貴族血統的羅馬年輕人,格列高利(Gregory),在羅馬奴隸市場上看到幾個白皙、金髮的盎格魯人。得知他們是異教徒後,他感到悲哀,並表達了希望讓這些人成為基督徒的願望。後來,格列高利成為教皇,啟動了向英格蘭傳教的計劃。雖然一開始教皇不允許他離開羅馬,但最終格列高利得知英格蘭人願意皈依基督教,於是派遣他的密友奧古斯丁(Augustine)帶領傳教士前往英格蘭。597年,奧古斯丁抵達肯特,肯特國王埃塞爾伯特(Ethelbert)皈依基督教,標誌著英格蘭東南部的基督教化開始。透過這一過程,其他王國的國王和貴族相繼皈依,英格蘭逐漸實現了基督教的傳播。
然而,基督教在一些地區面臨著挫折和異教復辟,尤其是在肯特、埃塞克斯和東盎格里亞。儘管遇到了這些難題,坎特伯雷派遣的傳教士們堅持履行上帝的使命。到663年,英格蘭東南部實現了永久性的基督教化。在這一時期,來自愛奧那的凱爾特傳教士也在愛奧納島繼續傳播基督教。
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國王的皈依引導了貴族和公眾的基督教傳播。然而,一些國王的離世可能導致異教復辟,例如肯特曾經短暫復辟。總體而言,這段歷史展示了英格蘭基督教化的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在奧斯瓦爾德的請求下,僧侶們同意派遣一位名叫艾丹(Aidan)的僧侶前往諾森伯里亞。與其在約克建立主教區不同,艾丹選擇在諾森伯里亞海岸以外的林迪斯法恩島修建了一座修道院。這反映出凱爾特基督教與羅馬基督教之間的深刻差異。羅馬教會以主教及其主教區為中心進行統治,而凱爾特教會的治理則以修道院長及其修道院為中心。此外,兩者對復活節日期的確定也存在不同。羅馬教會和凱爾特教會都認為復活節是在春分之後首次月圓過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但凱爾特教會將春分定在3月25日,而羅馬教會則將春分定在3月21日。另外,凱爾特教會堅持以85年為一個週期,而羅馬教會在公元457年採用了以532年為一個週期的更為精確的歷法。
這些表面的差異之外,兩個教會在精神層面上也有更深刻的不同。羅馬教會強調秩序、紀律、財富和權力,而凱爾特教會則側重福音狂熱和苦行生活方式。艾丹成為這種生活方式的典範,他赤足在諾森伯里亞的道路上跋涉,宣講福音、勸誡富人,幫助窮人。在奧斯瓦爾德的持續支援下,艾丹和他領導的僧侶成功挽救了諾森伯里亞,使其脫離異教。彭達去世後,艾丹的繼任者繼續在麥西亞王國成功地推動了基督教化。
然而,在諾森伯里亞,羅馬教會與凱爾特教會直接發生衝突。奧斯威(Oswy),繼奧斯瓦爾德成為國王的人,與一位遵循羅馬教會慣例的肯特公主聯姻。然而,當國王慶祝復活節時,王后卻在進行齋戒,導致尷尬的局面成為一個緊急問題。因此,奧斯威國王於664年在惠特比舉行了一場宗教會議,討論了復活節的爭議。來自愛奧那島的僧侶科爾曼(Colman)陳述了凱爾特復活節的觀點,堅持稱福音派的聖人聖約翰和聖者聖科倫巴一直保持的復活節日期不可更改。威爾弗裡德(Wilfrid)是諾森伯里亞本地人,曾到羅馬深造,他陳述了羅馬教會關於復活節日期的觀點,指出使徒彼得和保羅以及整個世界都遵循羅馬教會確定的日期,唯獨兩座偏僻島嶼上的頑固居民除外。
奧斯威隨即質問科爾曼:“難道我們能夠把像聖科倫巴這樣的凱爾特聖者的地位排在神聖的彼得之前嗎?彼得手中掌握著通往天國的鑰匙!”科爾曼回答:“確實如此。”然後奧斯威立即宣佈採用羅馬的復活節日期,“以免當我來到天國的大門口時,無人為我開門。”對於奧斯威來說,除了這一點之外,還可能有其他更為重要的原因,比如羅馬的偉大、坎特伯雷的強大,以及基督教內部的和諧需要。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惠特比的裁決確保了英格蘭不會因為兩大教派而分裂,而是在一個統一的基督教下團結起來。
隨著採納羅馬教會的習慣,英格蘭教會形成了一個單一的體系,由塔爾蘇斯的西奧多(Theodore of Tarsus)完成了這一使命。西奧多是一位傑出的人物,展示了年齡並非取得成就的障礙。他在被教皇任命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後的9年間,開始著手組建英格蘭教會,儘管當時已經年屆67歲。他在88歲離世時完成了這項工作。西奧多是一位來自小亞細亞的僧侶、學者和哲學家,承擔了一份似乎並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幸運的是,他同時也是一位紀律嚴明的獨裁者。
在20年的時間裡,西奧多建立了英格蘭教會的主教區組織體系。他離世時,已經有14個主教區分佈在英格蘭的各個王國。在主教區中,主教的作用至關重要,包括為新皈依者施洗、回答教徒的疑問、確認教會教徒的資格、在主教區進行年度巡視以及統管區內各教堂。西奧多通知了麥西亞主教查德(Chad):不得步行巡視教區。當查德表示反對時,西奧多強迫他騎馬出行。此外,西奧多還經常召集由所有英格蘭主教出席的宗教會議,建立了英格蘭的宗教會議制度。在672年的赫特福德宗教會議上,英格蘭人的代表首次坐在一起,進行辯論並做出決定。
奧古斯丁的執著、艾丹的熱情、奧斯威的精明和西奧多的謀略都對英格蘭人的皈依作出了貢獻,但基督教在取得如此徹底的勝利中還有更加重要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日耳曼異教的先天不足,這種異教的核心是萬物有靈論和奇蹟論。
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崇拜樹木、水井、河流和山巒,感到身邊充滿了食人魔、精靈、惡魔和妖精。教士則被認為擁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口唸咒語將敵人的雙手縛住,或者解開被俘者的鐐銬。盎格魯一撒克遜人有自己的諸神:蒂沃(Tiw)、沃登(Woden)、蘇勒(Thunor)和弗裡格(Frig)——這些名字正是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五的來源。然而,這些神並沒有提供完整的倫理體系,無法回答關於生死等重要問題,也無法解釋人類存在奧秘的宇宙觀。
另一方面,基督教卻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提供關於天堂和地獄的宇宙觀,給予永恒生命的承諾,並宣稱透過信仰和順從可以獲得永生。基督教為定居的農業社會提供了有用的社會秩序:反對暴力,譴責淫亂,保護婚姻,確定繼承權,並要求人們順從現世的命運。英格蘭的各位國王歡迎這樣的教義,因為其經文描述了王權,而其統治也展現了君主政體。與異教崇拜眾神和在各地設立眾多廟宇相比,一神教對於君主制而言更為適宜。
在異教的先天不足和基督教的適用性之外,羅馬的聲望也是一個值得一提的因素。原始的英格蘭人以敬畏的心情仰視羅馬基督教的語言、藝術、學術、華麗和高深。成為基督徒就意味著成為羅馬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