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把長條案賣掉換錢?

曹雨暗暗嘀咕一句。

但他又十分不捨,畢竟流傳於世的古董桌子常見,案可不常見。

古代所說的案和桌其實並不一樣,尤其是形制上更是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

區分桌案要看的一點也很簡單,就是看腿的位置,如果四條腿縮排去一塊就是案,如果剛好在桌面的四個角上就是桌。

除了形制上的區別之外,桌案在文化上很有很深的分別。

平時常用的詞語諸如“拍案而起”、“伏案而書”等等,都是跟案有關,可見在古代人心中,案是非常高階的,官吏辦公肯定用的是案,文人墨客揮毫灑墨用的也是案。

而能用案的人資格也相當高,只能是有文化的人。

相比起案,桌子就顯得非常稀鬆平常,吃飯、待客之類的生活化的場景,用到的則是桌,誰都能用。

古代士農工商階級劃分的非常嚴謹,因此案就顯得別具一格,是一個高雅的物件,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用的。

而曹雨剛到手的這個長條案,長有兩米多,寬有半米多,高不到一米,約莫八十公分多一點,通體黃花梨老料,案面平整光滑,短邊的兩條腿中間各自有兩條固定用的橫槓,學術點稱呼為杵子,是用來固定案腿的,四條杵子同樣是黃花梨的料子。

這張長條案四條腿跟案面連線的位置,採用了傳統的夾頭榫結構,這是華夏最常見的一種榫卯結構,明式的做法是,在四足上端開口,嵌夾一條橫木,即所謂“牙條”。

在嵌夾的地方,牙條上邊做出牙頭,藉以加長腿足與牙條的嵌夾面,使腿足更加穩定,不易搖晃。

雖然曹雨手中的長條案是明晚期的,但做工依然延續了明代的傳統風格,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明式長條案,曹雨是真捨不得賣掉。

而那把風光和雅的太師椅,曹雨就更捨不得。

要說這把太師椅的來歷,要比這張黃花梨夾頭榫長條案的來歷更加嚇人!

通體紫檀的料子,椅背大片鏤空,有橫豎曲折的紋路,而在椅背上方的位置,採用陽刻的手法雕刻風光和雅四個官體楷書,四字下方,則鑲嵌著一塊長方形的粵省四大奇石之一的雲石,石料經過精心挑選,白黃相間宛若一副山水畫。

椅子做工精細,整體流暢,符合明清時候太師椅的制式。

太師椅以官職命名,傳統來說,這是一種官椅。

明清時期官椅的概念非常重,除非到達一定的官職、或者得到皇帝賞賜,不然是沒有資格使用太師椅。

再加上紫檀木是明清時期皇家御用,因此除非得到皇家首肯,否則更不可能用上紫檀木。

而曹雨手中的這把風光和雅太師椅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乃是乾隆賞賜給和珅的座椅,如今在和珅的故居恭王府中藏著一把一模一樣的,兩把太師椅本應是一對。

可惜,縱使曹雨有天大的本事,他都不可能從恭王府裡面將另外一把太師椅弄出來。

當然,曹雨自已手中的這把太師椅,自然也不會送到恭王府湊生一對。

孤品就孤品吧。

曹雨暗暗嘀咕一句。

在古玩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即但凡是跟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沾邊的古董,價值都要比普通的高的多。

何況還是跟和珅這種人盡皆知的歷史名人沾邊的?

那價值更不可估量。

當然曹雨也不會將這把風光典雅的太師椅賣出去。

那張長條桌案,曹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也決定自已留下來,若是以後能找到更高的案再決定賣不賣這張。

收穫滿滿的曹雨興奮異常,他顧不上繼續在老城區撿漏,直接回到大雜院,將長條案跟風光和雅太師椅放在了自已的房間中,而四大香則被放在了萬曆年藥櫃最中間的位置。

興奮完的曹雨,又陷入了愁思。

答應會通大和尚的錢,還差兩百多萬,這麼多錢,去哪兒弄啊?

曹雨心底不由得泛起一抹淡淡的憂愁,有時候寶貝太多,也是一種煩惱啊!

思來想去,曹雨還是決定去老城區碰碰運氣。

就在曹雨重新啟動貨車,準備出發的時候,老魏忽然從正在被改造的房間中竄出來。

“小雨,小雨!”

老魏大喊了兩聲。

曹雨從車窗探出腦袋,“怎麼了?”

老魏跑了兩步,喘著粗氣來到貨車旁,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那什麼,我看你這兩天總往家裡搬古董,你是不是懂這些啊?”

曹雨沒有隱瞞,直截了當的點點頭,打趣道:“懂啊,怎麼魏哥你還藏著古董?”

老魏急忙擺擺手,壓低聲音解釋道:“我哪裡懂啊,前陣子從工地上挖出來點東西,我多老實啊,按規定上報了,要不這陣子我能停工啊!”

曹雨眼前一亮,好奇問道:“東西你都上交了?”

老魏先是點點頭,而後搖搖頭,做賊心虛一樣,四下打量一番,確定隔牆無耳之後,貼在曹雨耳邊嘀咕起來。

“我哪兒能都上交啊,留下了一枚銅錢,我也不敢找別人,這兩天看你應該是懂行,所以才想著讓你幫我看看。”

曹雨哈哈一笑,戲謔說道:“我就知道魏哥你沒有那麼傻,拿出來給我看看。”

老魏嘿嘿一笑,朝著施工的房間瞥了一眼,確定那些工人沒有盯著他看之後,才將那一枚銅錢從褲兜中摸索出來,小心翼翼的遞給曹雨。

當曹雨看清楚銅錢正面“開平通寶”四個繁體字的時候,雙眼直接亮起來。

“開平通寶”位列名泉“五十古珍”之一!

名泉“五十古珍”便是五十種最為罕見的古錢幣的統稱。

“五十名珍”能罕見到何種程度呢?

有些甚至全世界只有一枚!

諸如曹雨手中所握的“開平通寶”,現在已知的只有國博中收藏一枚,其價值可想而知。

“開平通寶”大唐覆滅之後,五代十國中第一個建立的朝代“後梁”太祖朱溫於開平年間所鑄銅錢。

太祖朱溫登基之後,依照古例定年號為開平,並鑄開平通寶。

開平通寶一改唐代銅錢上下為年號,左右為通寶的固定制式,繁體開字在上,平字在左,通字在下,寶字在右,這是朱溫表達自已取唐而代之的意氣風發跟決心。

可惜後梁處在唐代剛剛覆滅,遍地節度使的年代,縱使朱溫豪情萬丈,也沒能改變後梁的短命命運,不過十六年便覆滅。

後梁太祖朱溫在位不過短短五年,便被次子朱友珪所殺,因此開平的年號並沒有用多長時間,所鑄錢幣自然少之又少。

再加上那段時間唐朝剛剛覆滅,唐代銅錢還是大規模使用的銅錢,這也造成了開平通寶並沒有流通開的局面。

最後流傳下來的開平通寶自然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