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這些天會議不斷,除了移民,所爭的無非是銀礦的管理權。

大內義弘說道:“銀礦是傅大帥給出的情報,這就牽扯到外事方面。他說是由我們自主,要是大明有什麼安排,我們能不聽嗎?所以,不是我要攬權,還是由外事組掌管的為好,免得溝通起來,多走一趟手數。”

一條經嗣哪能同意,他掌管著幕府財務部門,“歷來幕府財務,都由內事組掌管,不是我對傅大帥有什麼不放心,這麼大的一筆財富,怎麼能讓別人來染指。”

大內義弘:“你以為我想管嗎?這是對傅帥的尊敬。”

這樣的爭論,田蘊與楊知府要是在這裡,會不會掩口而笑。夷人就是夷人,官場上的爭鬥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只是有一點讓人不明白,他們卻能創造出韌度很強的倭刀來。

倆人一吵,足利義滿頭都有些大,他摸了摸鬍鬚說道:“傅大帥已經表態,他的話還能有假。如果當初大明咬著銀礦不放手,我們有什麼辦法不成,還是由一條管理吧。先把移民的事情先定下來,不然,傅帥到時問起,我們就抓瞎了。”

倆人這才無話。

等移民事情告一段落,大內發問道:“聽說移民的事不會在幕府內定調,要開大朝會。要是天皇介入進來,我們該聽誰的。”

足利義滿看向一休,說道:“傅帥說了,幕府行政雷打不動,不在幕府定調,也不知大帥是何意思。”

一休摸摸他的光頭,遲疑說道:”我也不知道,反正會議一開,就知道傅帥的打算了。按說,他不是個搖擺不定的人,難道是因為傅讓?“

說起幾百萬人橫渡太平洋,其實也不是想象的兇險。據後世記載,83歲日本老人堀江謙一,他乘坐三多利美人魚III號從加州舊金山出發,歷時兩個多月,完成了太平洋漂泊之旅,抵達日本西部紀伊半島附近水域。

傅鍾並不記得老漢橫渡太平洋的具體時間,但據福建漁民和倭人自己航海的經驗,上半年是最好的時間。具體出海的日子就這樣定了下來。

大朝會上,天皇難得的出現了。關白睥睨著幕府家臣,興奮地想:”怎麼樣,明朝大元帥還是向著自己親家的。“

會議一開,所有的話語權都落到了傅鍾、幕府和一休三人手中。

傅鍾首先開口定調:”這是牽扯大和民族切身利益的事,不能不驚動天皇陛下。不知天皇對橫跨太平洋移民一事有何旨意。“

一休秒懂了,這是傅鍾給以後天皇對大和政務的定調,天皇終究只是個象徵意義的代表。

後小松一聽也洩了氣,他不甘心,想說點什麼,可移民這麼大的行動,事前又不徵詢意見,沒有準備,自己哪裡知道該怎麼做。

他把眼光看向關白,關白一樣摸頭不知腦,多年閒居,政事上怎麼辦,他也一點沒有經驗。

足利義滿鬆了口氣,看來傅帥事前沒有和皇室通氣,政務依靠幕府的主張沒有變化。

幕府為此事不知討論過多少回,自然說出了一整套辦法。

他率先說道:”幕府打算,先期動員五十萬民眾,這部民眾中,包含二十萬帶甲武士,其他移民就近安排靠海區域三十萬居民。“

傅鍾問道,”國內生產怎麼辦?“

大內義弘笑著說道:”邊生產、邊移民。移民是個消耗工程,沒有糧食,一切都是虛話。“

傅鍾接著問道:你們知道移民需要多少糧食嗎?把庫存和一年產量說一說。”

倭國產糧本來就不多,能有多少庫存,一條經嗣苦著臉說道:“大和境內,災難頻頻,結餘實在不夠移民。加之每隔一個月又是五十萬人離開生產,實際上滿足本國消耗都成問題。”

足利義滿不是不知糧食的重要,可他見識真的有限,打的就是餓死一批人的算盤。他哀哀看著傅鍾說道:“幕府為了移民,已經向朝鮮和大明派出了採購糧食的人員。朝鮮不論,本來他們產出有限。就是天朝,採購的數字也難以滿足要求。這還是得了大明太子爺的額外關照。大元帥既然安排我們移民,心中必有主張。”

傅鍾說道:“取輿圖來。”

掛上輿圖後,傅鍾指著大明西邊那一片區域說道:“這裡有個紅河流域,地點在安南,是個產糧區。如果還不能滿足,就得向印度洋區域的身毒國找辦法。“

”大和國內再困難,生產不能落下,至少不能減產。因此,二十萬武士的安排取消,都投到耕種糧食上來。有了這批生力軍,兩年內能保證糧食不會減產。”

一條經嗣插話道:“我們移民之地到底怎麼樣,誰也不知道。假設遇到抵抗,先期五十萬民眾的生命怎麼保證。“

這話問得正當時,真是個神助攻。傅鍾笑道:”那就得靠我們榆林兵來保證了,我會派出足夠保衛你們計程車兵。“

一休吸了口涼氣,”大帥,榆林兵只有五千人而已,誰知美洲是個什麼情況。要是遇到了強力抵抗,大和的前途就難說了。“

傅鍾心中暗笑,慨然說道:”有榆林兵打頭陣,死的是我們,你們有什麼不放心的。難道大明士兵的性命就這麼不值錢?安全問題無需擔心。“

別說南美洲就是印第安這些沒有開發之人,就算現在美國人到了那裡,也擋不住高一維度的榆林兵。為了籠絡倭人,傅鍾算是第一次腹黑了,把個倭人朝廷感動得不行不行的。

足利義滿既為自己考慮不周後悔,又被傅鍾感動,他紅著眼睛說道:”什麼都別說了,您怎麼說,我們怎麼辦。“

移民之事由傅鍾主導,這是誰也不敢公然違背的事。經過此次大朝會,幕府甘心作為附庸,效果就更好了。

傅鍾見目的達到,決斷道:”採購糧食,還是由一條家老和先期為你們在安南採購糧食的大明播州知府田蘊來辦理。其他的由幕府按此次會議施行。天皇與大家還有異議嗎?“

看到大家欣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安排,傅鍾內心深處卻是知道此行的風險。

此世沒有詳盡的天氣預報,不知怎麼規避海上風險,這才是大移民的難題。想起海上的滔天巨浪,就是後世的軍艦,那麼好的設計,也躲不過海浪的顛覆。戰勝自然,是人類通向自由的必然。但怎麼戰勝,卻又不是易事,傅鐘不得不把所有的事情想過清楚明白。

全倭移民,扭轉乾坤的大手筆,田蘊自然刻刻關注。接到傅鍾手書,他放下手頭的事,趕到了倭國。只是他想不通,以倆人的知心,一句話的事,何必要自己千里迢迢趕過來。

傅鍾笑著問道:“家裡都安排妥當了?”

田蘊佩服地看著自己的主公,“大帥請放心,獅嘴山的技師已經都移到了播州。有了您的圖紙加上倭人的鍊鐵技術,後膛炮與後膛槍的研發與日俱進,且不去說它,連發槍真是神乎其技。還是您說得好,技術的突破只在一瞬間。原來,連發的動力就在火藥爆發時產生的餘力上。搞清了這個瓶頸,剩下的就不是難事了。技師們跟我說,不是大帥的提醒,他們一輩子也想不到這個上面去。這樣天才的設計,您是怎麼想到的?”

傅鍾神秘地一笑,“技術上的事我自然會跟技師們講清楚,你還是說說安保問題吧。”

田蘊:“我以戰備為名,早就挖空了一座大山。洞內按戰時要求,儲備了足夠一萬人三年的食用之物。就算洩密,只要以九百兵力按三班倒時守住洞口,就是動員大明全部力量,也別想攻克。”

傅鍾一嘆,“哪裡需要做到如此地步,真有變數,把圖紙和器械炸了就是。其實我給傅叔就是這樣安排的,要不是往利夏他們要經營中亞,這部分錢是可以省出來的。”

田蘊認真說道:“大帥,這我就不同意了,這麼好的槍械,炸了多可惜。您放心吧,不說技師們的山洞,就是播州,傅總兵也額外訓練了一萬士兵。”

說完,希冀地對傅鍾說道:“有了這一萬人,橫行天下都不是難事。”

傅鍾看了田蘊一眼,“宇軒(田蘊的字),你就這麼想造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