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八卦陣是黃帝大戰蚩尤所作,但是根據記載則為戰國時的齊國人孫臏創立。

孫臏是有兵聖之稱孫武的後人,不知真實姓名,因為受到臏刑被世人稱為孫臏。

相傳與魏國龐涓一起師從鬼谷子,各自回國後,龐涓妒孫臏之才將其騙至魏國,並對其施以臏刑。此後孫臏被人救出,在齊國與魏國之戰殺龐涓。

而井田陣的奇正相生也出現八卦陣中,顯示兩者有關。

大島竹泉研究井田陣,當然也研習過八卦陣。

與人對弈就像武者過招,伸手就知武功深淺,如果面對的對手水平高也是能感受出來的。於蕎麵對的八卦陣雖然不是棋陣,但是能感知到其厲害,就如下棋面對高手己方可以感覺到不利一樣。

另外對弈時有優勢爭勝,劣勢就求和是一個指導思想。不能在劣勢還想著爭勝,那樣只能失去和棋機會。

於蕎選擇及早撤退,頂多與對手差不多打個和局而已。

退回之後就想這次的棋陣問題出在哪呢?

麻臉少年忽然道:“於大哥,他們這個陣叫八卦陣。”

於蕎頓時感到費腦筋,怎麼用下棋對八卦陣?

突然間心裡“啊”了一下想到個事,八卦陣隱含陰柔之力,他布的中炮屬剛猛局,剛猛如何能對陰柔?

一個想法湧上心頭,他為對方陰柔所克,柔能克剛剛則易折。

這時棋軍已及時給傷者包紮,讓不能再戰的回谷。回了二三十人,不影響戰局。

於蕎道:“八卦陣是陰柔之陣,咱們剛才用中炮局顯然吃虧。”

張老四道:“除了中炮局,還有什麼開局嗎?”

於蕎道:“我想到一個開局,不知是否可以一試。”

張老四道:“什麼開局?”他知道於蕎開局很多。

於蕎道:“這個開局就是柔性開局。”

柔性開局?張老四是首次聽到。

其實他雖然是首次聽到,但是已經學過了,就是自出洞來無敵手書中的起馬局。

當然柔性開局的定義很廣泛,除了中炮之外其餘對局大多可稱為柔性開局。

而於蕎想到的散手棋,是柔性開局中的柔性開局,甚至比柔性開局更陰柔,陰柔而沒有固定招式。

於蕎叫道:“棋軍聽令。”眾人頓處棋子狀態。於蕎又道“兵七進一”,七路兵馬前進一步。

大多數棋軍心無雜念,但是張老四與孟老三有點忐忑,他們是相兵首領,領導的相兵除了因不能過河而擔負守谷之職,擔負棋陣後衛,還是棋軍軍師,見於蕎這次“行棋”前甚是果斷,但是未領會於蕎說的柔性開局。想這步挺兵就是柔性開局?

但是這步挺兵行不行呢?

突然間想起,於蕎用挺兵對對付過朱七。這麼說來取勝有望。

於蕎見對方沒應著,“馬八進七。”八路馬陣也毫不猶豫斜進一步。

倭寇仍沒應著,於蕎“兵三進一”,再“馬二進三”。

這對棋軍而言是極舒服的開局,開局階段首要任務是活馬,現在兩個馬頭兵都拱起,兩馬皆活,讓陣勢看著沒一點毛病。

而這種開局沒有套路可循,稱為散手局。如果說與柔性開局的區別,是有些柔性開局仍有套路可循。

散手棋就如武學上的散手,不拘泥於特定套路,而遵技擊之理。下棋也是按棋理行棋。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避開佈局中的一些陷阱。比如對手對開局更熟,就可能不能瞭解其陷阱。

但是選擇流行開局而一方不接受呢,是不是自己一廂情願呢?也不是,比如對方中炮,後手怎樣應對已有共識,按共識走就是套路,不按共識走雖然可以,但大都需要面對落後局面。

而散手棋不像中炮局劍拔弩張,雙方有更多自由想象空間,就可以不走套路的特定棋步而隨機應變。

只是這需對棋理有較深瞭解。

於蕎想,既然不識對方開局,那麼用散手局隨機應變,不管對方用什麼招數,用自己認為合理的招數就可。

當年天山俠士凌未風遇上辛龍子的達摩劍法,一時不知如何應付,就不與對方比套路,轉為見招拆招,憑功力壓制對方。如拘泥於套路,反而可能手忙腳亂。

這時倭寇依然沒動,於蕎平了兩個邊炮,把雙車亮出。

雙邊炮只在特定開局出現,因為炮在原位也有很多進退招法,沒必要在開局階段浪費這步棋。

而在對付倭寇上,對方開局階段沒有應著,棋軍儘可走認為合理棋步,不必擔心步數落後。

當然雙邊炮在散手局中卻是常見的。

棋軍也漸漸明瞭於蕎用意,感到這個佈局比剛才合理。

如果是正常對弈,這時還會上相士加固中路防守,有棋不走白不走。但於蕎認為沒這個必要,因為陣型已經夠舒服了,將來還有可能利用中相位置架中炮。

棋陣準備就緒,於蕎認為再不出擊就對不住這個舒服優勢陣了,“車八進七”,讓宋廿四的車軍吃炮,與首局一樣。

宋廿四懂得下棋,知道這招吃炮棋理,己方車已開出,對方的炮仍然不動不守,自是白吃。

其它車兵也知道,立即狂衝敵陣的上三路。

八卦陣是取合圍分割之勢,車軍在前面沒受到多少阻擋,順利衝到對方“炮”位進行廝殺。

大島竹泉狂喜,認為這支車軍入陣矣。揮旗讓右路正兵合圍。

於蕎見對方右路兵動,立即下令“炮九進四”。

這裡得說明一下,在棋盤上對方的右就是己方的左,方向相反。

這招炮九進四在棋盤上是打邊兵,但這時卻是向敵邊路射出羽箭,羽箭如雨點落向欲圍車軍的正兵。

與此同時,於蕎又叫“車二進七”,與另一邊的直車一樣原理,白吃對方的另一邊的炮。

倭寇當然也是一樣應付,左邊的正兵用合圍之勢,而於蕎又果斷念“炮一進四”,右邊之“炮”向合圍之倭寇射擊。

當此混殺之際當然難定勝負,但是棋軍的馬路通暢,左右馬陣絲毫無阻撲出參戰,剎那之間力量大增。

見對方河頭小卒撤離,往回走去助戰,於蕎又抓住對方卒子本來不能後退,但走出後退不講棋理的弊端果斷讓小兵渡河,讓盤中大子悉數過河。

己方大小子悉數過河,對方則無子渡河,棋盤上優勢之大,已不用比喻。

大島竹泉瘋狂揮動旗子,於蕎按照棋勢調動棋軍,乘虛進擊,對實或援或避,始終佔據場上主動。

激戰近半時辰,倭寇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