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海這次雖重創倭寇,但感事情越來越嚴重,數日來倭寇已增加了數千人,而且海上上來倭寇源源不斷。

廣陽的明教分舵只有數百人。據他所知,湖廣路的明教分舵除了廣陽縣這家,僅餘廣陵郡一家。人數千人上下,加在一起也不足兩千人,與倭寇數目相距巨大。

胡大海擔心有失,派人回應天向朱元璋稟報。

備兩騎一人快馬,兩馬輪番趕路,兩日回到應天。

朱元璋也料到倭寇數目不止取,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情非得已,周圍有強敵陳友諒與張士誠的環伺,陳友諒一家兵力也是他數倍,難以另外派兵。

當下與眾商議:“諸位將軍,胡將軍著人來稟報說,在海上流浪之寇盡向廣陽靠攏,可能有近十萬之眾,此事當如何解決?”

謀士劉基道:“元帥,此事無解,只能讓大海自己召集地方教中力量去解決!”

朱元璋甚為堅決的道:“非也,此事不解也得解,現今咱們的主力在對付陳友諒,一個陳友諒已極難對付,如果讓其他勢力摻合進來,咱們可能就此落後,大好形勢毀於一旦。諸位試想,元廷是想看咱們自相殘殺,而作冷眼旁觀之勢,張士誠看似認為沒勝算,才沒有死心塌地的與陳友諒聯合,而實有個非常重要原因,陳友諒當年暗殺自己主將,這次再殺了自己主子上位,認為不可與之謀,而當陳聲勢大盛,情況又必有不同,可能會與陳聯合出兵,到時咱們會處於極不利境地。是故,咱們需對此事認真對待!”

劉基道:“元帥說的不錯,正是因眼下得對付陳友諒與張士誠,且兵力甚緊難以分兵。而眼下南方有陳友定、何真等元朝頑固勢力,咱們就算分兵前去,因不可能分太多兵力,陳友定與何真極可能伏擊咱們,到時咱們非但阻止不了倭寇還損兵折將。是故此無辦法之事也,只能在當地想辦法。”

朱元璋沉吟一會,想不出什麼好計策。

大將徐達這時笑道:“末將倒是有個辦法,不知是否可行?”

朱元璋心頭大慰,途達是他麾下第一大將,用兵如神,想必真有好辦法,叫道:“將軍快說有什妙計?”

徐達道:“咱們軍中有人被稱為常十萬,就是一人可抵十萬兵馬,派他前去就等於派出十萬兵馬,這些倭寇可平矣。”

朱元璋腦筋一時不能轉彎,常遇春是被稱為常十萬,但只是說他作戰勇猛,未必能真擋十萬兵士,他一人前去又怎能解決得了此事?

說道:“當此緊急關頭,將軍不可亂說。”

徐達道:“末將絕對沒有亂說,除了元帥剛才說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倭寇最擅架船,並熟習水戰,如果讓他們與陳友諒匯合後果不堪設想,常將軍作戰勇猛,這次真只有他,才解決得了此事!”

朱元璋知常遇春作戰之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一人如何退敵?

但心上已有派常遇春的感想,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平庸的將領,給多少兵力也只能打敗將,一個好將領,卻總能在艱難時刻化腐朽為神奇。

徐達轉向常遇春道:“常將軍,此事只能靠你,你一個人也好,還是組織什麼幫手也好,一定得完滿解決此事!”

常遇春嚇得臉色發綠,他一個人去對付倭寇十萬眾,他常遇春有這麼厲害?

根本就想不出計策,因此事無計可想。

一會兒決然道:“好,這事就包給常遇春,不管經歷什麼困難,必將倭寇困在廣陽之上。”

不是他有辦法,而是知不可能有辦法,不如挑下這條重擔。

朱元璋見常遇春承應了,又覺得心痛,因為常遇春在軍中太重要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

最近對陣陳友諒剛結束兩場戰役,徐達常遇春鎮守重地池州,常遇春半途設伏,大敗陳友諒主力。陳友諒不甘失敗,千餘戰船逼迫應天,在龍灣展開大戰,又是常遇春設伏立下大功。

盯著常遇春道:“不管成功與否,一定得安然歸來,軍中不能沒有常將軍呀!”

常遇春道:“元帥放心,遇春必定盡力克服此事。”

常遇春單人獨騎來到廣陽,見到胡大海就“質問”:“胡大海,你怎麼搞的?你不是自稱胡十二萬?怎麼還搞不定這點兒倭寇?”

胡大海看常遇春單人獨騎前來,心中一喜一憂,知道常遇春的能力,但是他一個人也未必能改變此前格局。

當下甚是委屈道:“常老弟,你那常十萬是別人叫的,那是貨真價實。我這個自己起的,水貨一個,哪能當得了真?常將軍來了真好嘢,等於開來了十萬兵馬!”

常遇春路過廣陵已聯絡地方明教徒,當下決定合兩地分舵之力與倭寇打游擊,將他們困於此地。

常遇春與胡大海簡單聚話,立即去了解地方地勢,想到這裡能阻止倭寇的只有連環山。

而倭寇北上時只須經過青泥嶺、牛蹄山與一線天三個關卡。與倭寇打游擊得將倭寇引入連環山中。

朱十二聽兩人商量計策,心中想著萬千棋計,卻不敢搭話,擔心受責。

他們一直以來只能待在海上,連衙門的兵馬也不是對手,更不說面對的是人數極是龐大的倭寇。這事只得靠常胡兩位將軍,把自己的棋計說出來恐受笑話。

胡大海已將一線天佈置得鐵桶似的,但是倭寇聚得過多,再多的石頭檑木也阻攔他們不住。

常遇春正在思考遊擊之計,教徒來報,倭寇已經大舉進攻而來。

聽到說倭寇有七八萬人,眾人都在想不必阻止了,千餘人對七八萬人,再好的鐵桶陣也不堪一擊。

胡大海道:“倭寇前來如狂濤巨浪,要說去抵擋就不必了,只能是無謂犧牲,咱們可先一步到廣陵橋,乘其上橋之機在江心將橋弄斷。然後再借江險抗衡。”

常遇春道:“這般不妥,兵法上雲,一步退,步步後退。讓倭寇打出了威勢,到時退卻的可能是我們。斷橋可殺敵無疑,但最多隻能傷其九牛一毛,不關大局。而且廣陵河是咱們最後一道天險,如不慎讓其渡過,咱們已無險可依。”

胡大海佩服這個分析,心想常遇春打仗的確在他之上。

朱十二也認為常遇春有理,沒有關係到天險,認為說的一步退步步後退甚合棋理,棋盤上是一步退步步後退,後退讓對手抓住放下防守之重擔乘機反擊。

當下胡大海聽常遇春之部署。

教徒就對視而笑,胡將軍打仗喜歡用牛,而常將軍也是,看來他們對牛情有獨鍾。

耕牛都有尋舊路的本事,比如在外面放牧發現牛不見了,如果放心大膽的話,可以不管不顧置之不理,牧牛會自動回到家裡。遇了偷盜不同。

上次那些走失的耕牛都已經自找道路回到主人家,這次再找來數十條耕牛不難!

常遇春仍讓胡大海在一線天阻擊,以備萬一,他帶領百餘教徒在後面密林部署。

是日,倭寇經過多日休整,七八萬人在得到官府給養,聲勢浩大往北進發,準備去與陳友諒匯合。眼前的一點點紅巾軍就如途中螞蟻,鐵騎過處,螻蟻自然滅也。

在一線天遭到頑強抵抗,但小舟焉能抵擋洪流之力,很輕易過了一線天。

胡大海領幫眾退入後山密林,剎那之間,倭寇見到林後嘯聲大作,樹木搖動塵煙滾滾,好像憑空出現一股巨兵,不禁停下腳步。

一隊人馬由林中殺出,領兵者身材高挑手臂甚長,宛如一異人。執一把重逾百斤長槍,威風凜凜宛若天神。駐馬大喝:“鳳陽懷遠常遇春在此,誰人與我一戰?”聲如雷震威震敵膽,落塵四飛枝木搖動都像是他聲音引起。

這不啻在倭寇耳中響起一霹靂,懷遠常遇春大名鼎鼎天下知名,倭寇也是無有不知無有不曉,此前仗著人多認為什麼鼎鼎大名之將都可不放於眼內,但當真出現於眼前,心裡哆嗦難言,心裡都是“嚓噔”,常遇春率大軍來了?

高重茂大叫:“敵軍太盛,不可輕進!”

他屢屢在棋計上面敗北,認為非謹慎不能下好一盤棋,面對如領來千軍萬馬鼎鼎大名的常遇春,魂魄未飛其實如散。

話音剛落,幾個膽小的倭寇竟然墜馬身亡,一時間心膽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