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少年後手的順炮擊敗瘦子,與他執先的那局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反古譜的邊馬布局,用的都是雙正馬。如果他先手那局關鍵變化是出於一位當代的象棋巨匠,後手一局則是對先手局的借鑑,在先手方雙正馬取得優勢之後,在執後手時棋手就會想,既然執先的雙正馬可行,那執後的是否也可行?
經過眾多棋手的研究,認為的確可行,能夠增加棋局的韌性。
而少年走的變化稱為天馬行空,利用對方的車不能吃馬,因為吃馬可以打中兵將軍,將一隻正馬快捷運上河口。
當然了,在對付這招天馬行空上,先手方還有更具針對性的招法,就是在挺上3卒時在後面架卒底炮,如後手方上馬就可挺兵攻擊。
只是面對這招黑方也可迎難而上,讓紅方過一兵達到天馬行空的目的,因為此馬得以奔出,威風八面,可兼顧左右,足可彌補過一兵損失。
當下眾人盡皆眉開眼笑,想不到這少年如此神奇,連贏兩局。
瘦子仍然不服氣,怎能敗在一個少年手下!也認為少年是廣陽人,廣陽沒有高手,仍很大信心可以贏回來。
此時輪到少年先手,少年只略想又走了步中炮。
瘦子因為對少年的雙正馬頗有顧忌,就當是少年走錯,他一時間也未找到應付之法,這局就決定拿出拿手絕技。
在象棋的開局領域,有流行與不流行的開局兩種,流行的是指棋手喜歡走的,使用率較高的。不流行的可稱作偏局,就是較少人走的。
作為以棋為生的江湖棋手,很多都喜歡用偏局,走的人較少,會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技一樣,達到己方已有準備對方則無備的目的。
少年首步走中炮,瘦子上的是同一邊的馬,少年極是吃驚,在他眼中認為這是走屏風馬的節奏。屏風馬對中炮是當今最流行佈局,可它出現在清朝,眼下是元朝,怎可能會有呢?
帶詫異的心上馬,瘦子接著走的讓他清楚,原來走的並不是屏風馬,端端正正的屏風馬這時都走直車,瘦子走的是橫車。
心裡想瘦子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呢?當代最流行的是順炮,他怎會這麼走?
當下不為所動的出直車。作為有一定研究的棋手在開局階段都會依賴棋理行棋,遇到一些陌生的開局,只得下一些合理的招數,少年在中炮、上馬後,再出直車是絕對合理的。
跟著瘦子走的一步就讓他恍然大悟,瘦子想走偏局龜背炮!
龜背炮在現代屬於偏局,但在古譜中卻有記載,說明在古代是有人走這個局的。
少年出車,瘦子走炮8退1,擋在橫車前面,擬平到3路遙控紅方的七路,達到阻礙紅方開展子力的目的。
這時觀看黑方的棋盤,會發現兩隻炮一高一低,一邊的炮與車並排的緊貼一起,就如一隻伏在棋盤之上的烏龜。
龜背炮的名稱也因此而來。
少年在練棋之時,有較長時間對這些偏局不明,經常吃虧,但是隨著深入研究,認為可以利用對棋理的一些認識展開攻擊,退炮下二路是極端厲害的棋步,但是在開局階段需要均衡出子,因此炮的迂迴畢竟影響了其它子力的出動,先手方可利用時機進行攻擊。
應對這個局面,很多棋手會避炮鋒芒將另一隻馬選擇邊馬,少年在之前也如此選擇,但少年在實踐過後認為,邊馬反彈力不足,頗有保守嫌疑,對方甚有可能會使出絲絲入扣的招法,反讓先手方落後。
當下決定用有力的戰術展開攻擊,上了正馬。瘦子就果然把炮調3路瞄著少年的馬,形成了典型的龜背炮。
其實這時對很多棋手而言是艱難選擇,在黑炮瞄了七路之後,橫車可以跟著過宮,對先手方形成甚大壓力。
少年果斷揮炮打馬,與瘦子未動的馬交換。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開局階段炮換馬是吃虧的,馬炮的實力雖然各有千秋,但炮屬長兵器易於走動,開局階段就可縱橫揮灑,馬屬於短兵器,開局階段甚難走動,兩子的交換,當然是馬方便宜。
但少年為什麼這樣選擇呢?
原來下棋時也不能夠任何時候都要遵循一些表面的棋理,得特殊情況特殊處置,當下局面炮換馬錶面是吃虧的,但紅方跟著出車剛剛好能夠牽著黑方無根車炮,然後對另一邊的馬進行打擊。
少年經過了多番的研究實踐,認為面對這樣的局面必須採取摧枯拉朽之勢,才可以獲得局面主動。
龜背炮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子都積聚於一邊,攻擊力極是強悍,少年炮換馬可以減少對方的攻擊力,為進攻做準備。
瘦子利用此局不知贏了多少棋手,讓多少棋手聞之喪膽,卻想不到少年出子迅速,很快的對他局勢展開攻擊,讓他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一些認為厲害的招數沒機會使出來,又敗了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