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兩人來到課堂。夫子是一位年紀不大的男子。
協緣坐在最前面。奇緣緊挨著他。空兒來了,協緣喚她和他們坐到一起。
奇緣雖然沒有拒絕。但不開心。一節課上。夫子講的很細緻。下課時。夫子開始提問。
“今天我們講了道德經。我想問問少爺。何謂道德?”
協緣想了想。說道“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透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係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道德的本質是一種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自身關係的特殊的行為規範。這種行為規範與法律規範、政治規範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用善惡標準去評價,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來維持的,因此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規範。”
夫子聽後。滿意的點了點頭。轉頭,問向奇緣。
“小姐,今天我還有一題,請你作答。今日道德經的主要表達,或者是它的本意是什麼?”
奇緣聽後。搖了搖頭。說道。“我沒聽懂。”
夫子很不解。這時旁邊的空兒說道。“夫子。我可以作答嗎?”
夫子轉頭看向她。說道“好。你來答。”
空兒輕聲說道“ 道,強調“道”是存在的本源,是宇宙萬物的根基。自然,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不追求過度的物質慾望,以達到平靜、安寧的心境。愛人,倡導愛人的思想,提倡以和樂的態度和精神幫助他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實現人類的和諧。 謙讓,主張保持謙虛的態度,敬畏自然、敬畏他人、敬畏自己,以此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自我完善。無為而治,主張不要採取過度干預的措施,而要採取“無為而治”的方法,即順從自然的規律,不強行干預。”
空兒說完後。夫子開心的點了點頭。轉頭看向奇緣時。卻眉頭緊皺。不過沒說什麼。只讓他們回家去。
三人便走出學堂。路上。奇緣沒有說話。今天。她不是不會。而是不想說。她不開心。
倒是其他倆人。一路上說說笑笑。
“空兒。今天第一日上課。你便可以做這樣優秀的答卷。真讓我刮目相看。”協緣笑著對空兒說著。
“沒什麼的。夫子今天講解的簡而易懂。我也是對照他講的回答的”空兒笑著說著。
“一會兒回去了。我和父親說說,給你一個大獎勵,你真棒!”
協緣只顧著誇空兒。忘記了奇緣也在。這時的奇緣。一臉黑。心裡氣憤到了極點,只是還沒有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