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並且秋天剛剛收成的茄子被稱為“秋茄”,帶有獨特的清香,口感細嫩,風味比普通茄子更勝一籌。徐鳳英喜歡把茄子放鍋上蒸,快好的時候放點蒜子,拌點熱豬油,賊香!亞琴能吃兩大碗飯。

立秋這一天,民間也有吃西瓜的習俗,稱之為“啃秋”,吃餃子也叫“搶秋膘”。

黃小村人沒有人包餃子,也沒有人會包餃子!只有郭河街上有人用糯米包著豬肉香乾油炸大餃子,郭河街油炸大餃子很有名!金燦燦,黃橙橙的餃子,軟糯中又帶著香脆,格外吸人眼球!只是腸胃不好的時候,不能多吃,不容易消化,一般人又捨不得吃,有點小貴。

立秋還有貼秋膘的說法,“貼秋膘”是立秋傳統習俗,尤其是在北方,這一天,北方的老百姓都會排隊買肉,回家燉上一鍋,來補補。夏天天氣熱人們不想吃飯,很多人都會掉膘,進入秋天之後,天氣涼快,人們食慾增強了,於是就想吃點肉把膘補回來,於是就有了貼秋膘的說法。

立秋吃的水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梨子,因為立秋的時候夏季其實還沒有過去的,三伏天還沒有過完。這個時候很多地方都正是出梨子的時候。特別是沙梨,吃起來水分也很充足,所以立秋適合吃沙梨。

黃亞琴家沒有梨樹,去年才翻蓋好的屋子,黃永年只在院子裡栽了幾顆桃樹,想吃桃子估計還要等兩年。但亞琴的外公外婆家有很多果樹,有梨樹,棗樹,柿子樹,也有桃樹,不過是野毛桃樹!外公家還有一顆野葡萄,爬滿了外公與隔壁四家奶家隔牆,從亞琴記事起就有了,就是有點酸,不,應該是好酸!徐鳳英不敢吃,吃完那玩意兒,吃別的菜都倒牙,划不來!亞琴不怕,或許說,這是這個時代孩子們的零食,只要有吃的,都喜歡!

每年立秋,徐鳳英就會帶著孩子們,稱上兩斤黑豬肉,回一趟孃家,后王村。后王村,可不是隻姓王氏,大都以徐姓,其次姓付,還有幾戶雜姓,這個莊子,比黃小村大多了,像一條長龍一樣從東盤踞到西,延伸開來。亞琴的外婆家就在龍尾巴處。

兩家離得並不遠,徐鳳英懷亞琴要生的時候,就是在孃家過正月十五的時候,肚子疼趕回家生的!

稻田裡的秧苗開始返青了,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村莊與村莊之間,田園縱橫,也有人家田裡種著蓮藕的,蓮蓬在荷葉間隱約可見,空氣中散發著悠悠的荷香,讓人想採幾顆過過嘴癮!

亞琴不由想起了採蓮詩,“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可是地理很好的黃亞琴知道,合肥屬於江南和江北的交界處,準確的說屬於江北地帶,那麼可以說黃小村也是屬於江北地區了!那立秋吃肉貼膘,也是非常合民俗的事情了!

農村人不缺西瓜,亞琴知道外公家的菜園裡,除了西瓜還有香瓜,西瓜年年外公都會加餅養瓜,也不賣就留著給外孫外孫女天熱吃!加過餅的西瓜特別甜,只是不知道外公年年留種的瓜,是小瓜品種還是咋滴,這瓜基本上都不是很大,就兩三斤重,亞琴姐弟三人一人能啃一個瓜!

可能知道每年立秋,徐鳳英會帶孩子來看自己,亞琴的外婆早早的就拄著個柺棍站在門前小路邊等著了。亞琴的外婆何桂芬,是個裹著小腳的女人,亞琴聽徐鳳英說過,何桂芳是地主家的小姐,外公不是她第一任丈夫,她第一任丈夫病死了,是後來從大山裡改嫁過來的,亞琴前面還有一個大舅舅。

亞琴的外公並不攔著外婆與前面的人家來往,實際上亞琴的外婆自從嫁給外公就沒有再回去看過以前的人,因為她的腳好小,走路很慢很慢!

小時候亞琴好奇,總是盯著外婆的小腳,她所有的腳指頭都是蜷縮在腳心裡,只有七八歲孩子的腳掌那麼大!“疼嗎?”這時候外婆就會陷入對往事的回憶,“太久了,不記得了”大體上是疼的,只有四五歲她只記得剛開始裹腳的時候,整晚上睡不著覺,她哭,她鬧,甚至於有天晚上還偷偷的把纏腳步扯掉!可是在這件事情上,一向疼愛她的娘,也沒有依她!

“裹小腳,嫁秀才,吃饃饃,就肉菜;裹大腳,嫁瞎子,吃糠麩,就辣子!”……

因為裹了小腳,何桂芬一輩子沒有下過地。只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何桂芳生有三個子女,長女就是亞琴娘,徐鳳英,次女徐鳳蓮,可惜長到十歲的時候,常常喊肚子疼,那時候大人都吃不飽飯,以為是餓的,也沒有當回事。事後才知道是農村衛生差,徐鳳蓮肚子里長滿了蛔蟲,活活被蟲拱死了。人死後那蛔蟲還從嘴巴鼻子裡鑽出來了。

大抵估計還是因為是女孩子,沒有太重視!次女後面就是亞琴的小舅舅徐長來,亞琴外公外婆,只願意供小兒子讀書,儘管徐鳳英自小就比小兒子聰明,會看歌譜會唱歌,歌譜看一遍就會唱,也不管老師怎麼勸,只管兒子唸書,不讓女兒再學了!因為家裡只能供養一個孩子上學,那必須是兒子徐長來!養兒防老,那以後是要靠兒子的。家裡的活也不讓小兒子伸一下手幫忙,只讓他好好讀書。用亞琴的話說,就是外公外婆偏心偏到胳膊肘了!想來徐鳳英對不能唸書是怨過父母的!

奈何農村大都如此,她一人之力,如何能改變現狀!只能對自己的女兒放出最大的善意!

徐長來,後來也爭氣考進了蕪湖船廠,當上了工人,端上了鐵飯碗!娶了媳婦李愛菊,就是亞琴小學語文老師李愛菊,李老師。舅舅和舅媽生了兩個表妹,小學都是跟舅媽一起去學校,直到上初中的時候,就被舅舅接到蕪湖上學去了,舅媽農忙放暑假,放寒假的時候也會去蕪湖,幫著舅舅照顧兩個女兒!因而亞琴覺得外公外婆應該是孤獨的,屋子裡冷冷清清,沒有兒孫承歡膝下,好在有她們這些外孫外孫女,常來常往的過去鬧騰他們,多少是填補了人生的一點遺憾了!

何桂芬一年四季都用桂花油梳頭,頭髮油亮的一絲不苟,相貌上徐鳳英像極了她!亞琴外婆卻不常洗頭,也不讓自己女兒徐鳳英常洗頭,說是丫頭洗頭多了,當孃的死後入地府是要喝丫頭洗頭髮水的,那不是要撐死她啊!

娘哎,這農村農忙熱的身上一股子汗味,那不洗頭咋過?可這奇葩的要求自小就輸灌給了徐鳳英,以至於徐鳳英以後一洗頭,就跟亞琴說這事!亞琴覺得徐鳳英每洗一次頭,都覺得是愧對她娘何桂芳!亞琴覺得,她外婆裹住的不只是腳,還有那渾身上下的封建傳統思想!可這洗頭喝洗髮水的傳說是哪裡來的?是大山裡的傳說嗎?

但是小腳外婆做的飯菜比徐鳳英好太多了,精細,又入味!黃家三個仔,只要有機會就會往外公外婆家跑!除了水果多,另一個就是何桂芳最拿手的菜還是紅燒肉,將洗好的豬肉切成塊,放在熱水中焯水備用,鍋中加適量的水,加入冰糖熬焦糖,焦糖變成氣泡熬成棕色後,快速的攪拌至冰糖完全融化後,再將焯過水的五花肉倒入鍋中,快速翻炒均勻的裹上焦糖,快好的時候放好調料。能不香嗎?在吃肉都困難的年代,能吃上這樣精緻的菜!也只有何桂芬能做的出來!冰糖肯定是城裡舅舅帶回來的稀罕物,這燒法有可能是亞琴舅舅回來指導的。

反觀徐鳳英的做飯手法,除了蒸,就是燉,簡單又快捷!用舅媽的話說,大姐的菜一筷子不夠,兩筷子又多了!特別是鹹貨,讓人吃的豪爽又無奈!

農村人孩子多,農活又忙,誰有那些閒心呢!農村大鍋菜只所以香,估計除了那鍋中的菜品比較好外,估計還要那燒菜的人更有悠閒快樂的心吧!要不然為什麼同是徐鳳英買的肉家裡的咋就沒有外婆家的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