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母親去村裡的育紅班問了一下,交了錢,林木子終於達成所願,成為了一個上學的小朋友。
這個年代的育紅班就是有能力或者有文化的人自己創辦的,而林木子上的就是村裡的王老師自己辦的,在自己的家裡,教室在家裡多出來的兩個房間,擺放了一個黑板,一些木頭的雙人桌子,凳子,這就成了一間教室。
而上育紅班的孩子一般都在五六歲之間,像林木子屬於比較小的,但是隻要願意出錢也是收的,林木子被分到了中班,班上有十幾個五歲左右的孩子,因為個字小還被分到了第一排,中班主要的課程就是背詩,學拼音,學數字,雖然林木子都會了,但是拼音母親沒有教,就只能跟著學一遍了。
平時老師也會佈置作業,林木子倒是挺珍惜這個可以學習的機會,總是寫的又快又整潔,惹的王老師都忍不住誇讚:“林木子不錯,看著小,學東西挺快的,作業寫的也認真,不錯。”
有了王老師的誇獎,母親也更覺得把女兒送去上學是對的。
半年的中班時光,林木子就升到了大班,大班也只是換了一個教室而已,傢俱擺設都是一樣的,課程肯定更難一些,學會了拼音就開始認字,組詞,背詩,數學就開始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同時也可以學一些簡單的舞蹈,供各種節日的演出。
大班的課程也是一如既往的簡單,但是林木子依舊認真對待,打好基礎,也算是未來的努力吧,畢竟這是現在唯一能做的。
如果說育紅班裡的驚喜,那就是王老師請來的舞蹈老師白老師,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或許是小女孩對大女孩的羨慕吧,育紅班裡的女生都很喜歡這個白老師,喜歡他穿的漂亮衣服,喜歡他的耳釘,喜歡他披肩的頭髮,不僅喜歡,更多的應該是羨慕吧。
白老師就是來教大家舞蹈,兩個月的時間教了所有女生現下最流行的舞蹈,第一首《咚巴拉》,第二首《小螺號》,第三首《春天在哪裡》,這三支群舞讓女生們歡喜的很,學的都很認真,而林木子因為個子小一直被分配到前排,一遍又一遍的和大家練習著舞蹈。
很快展示的時間就到了,過年,王老師組織村裡的女人扭秧歌,孩子去跳舞,男人則負責敲鼓,打叉,吹號,還有抬鼓的,拿村旗子的,這個時候村裡的男女老少全體出動,近的地方,大家都排著隊形邊走邊聊天,遠的村裡會找輛翻斗車,所有人往車斗子坐著站著,熱熱鬧鬧的跟出去旅遊似的,這個活動基本上村民都會參與,因為窮,整年的時間都是窩在家裡面朝黃土背朝天,難得有機會坐車出門,所以很少人會錯過。
演出分為兩個地方,一般是在各大廠礦門口,最後會在村口大街上,首先是為了熱鬧,為了過年的氛圍,其次去廠礦門口演出,還會有些報酬,大方的老闆會給幾十塊錢,大家分一分,每個人又熱鬧又玩的同時還能分得一兩塊錢,或者幾毛錢,小氣的老闆則會分幾袋子糖果,花生,村民依然會高興的分了,畢竟也不會為了出來賺錢,更多的是為了出來玩的。
附近各大廠礦轉了一圈以後,就會在村口接上開始演出,這個時候就不光我們這個小村莊了,一個大村子又分了很多小隊,這個時候就是比拼的時候,各大小隊拿出準備好的演出,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比過別的隊,成為第一名,雖然獎品也就是個大旗子,依然勾起了村民的勝負欲,大家你來我往競爭激烈,而最後的贏家,總是開心的不得了。
這個時候的過年,真的是熱鬧且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