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吾關下,城陽候甘梓為向少康表明自己歸順的決心,大戰前來追趕自己的通天龍。
兩個人大戰了有十多個回合,甘梓的刀法可就亂了。
通天龍看在眼裡,心裡暗自道:“好你個老匹夫,今日我便將你人頭砍下,然後帶回王都向寒澆王請功。”
原來,在追擊城陽候甘梓的路上,通天龍已經接到了寒澆的王命,告知他務必攔截甘梓父子投靠少康,必要時可以殺無赦。
甘童一把大火燒了府邸,然後逃出了都城安邑直奔陽城,早有探馬報給了剛剛登上王位的寒澆。
寒澆一聽是勃然大怒,他怒斥道:“我本該在王殿之上將他打死,悔不該心慈手軟,放虎歸山。”
大國師風莫趕忙道:“大王,如今後悔已經晚了,那甘童逃往城陽,勢必會順服城陽候造反,當今之計趕緊通知通天龍和通天虎,務必阻止甘梓父子投靠少康。”
城陽侯要是造反,將會造成寒國震動,其他守城的大將很可能也會效仿。
於是寒澆趕忙派出自己的弟弟一字並肩王寒奕前往陽城,與通天龍和通天虎匯合,阻擊城陽侯造反。
陽城對於寒國太重要了,寒澆決不能讓它落到少康手裡。
當寒奕趕到城陽之時,正好碰到通天龍率領人馬前往追擊城陽候甘梓和其兒子甘童。
通天龍接到寒澆的王命,自然不敢多耽擱,他讓寒奕和通天虎守城,自己領著人馬便追了下來。
當追到昆吾關下,正好碰上了甘梓父子。當下話不投機,通天龍與甘梓打在一處。
通天龍見甘梓的刀法已經亂了,他覺得機會來。
只見通天龍從兜囊之中掏出自己的寶物索命金錢鏢,然後將它扣在掌心,當兩馬一錯蹬之時,通天龍將手一甩,索命金錢鏢直奔甘梓面門打去。
甘童在一旁看的真真的,他大聲喊道:“父親,小心!”
可惜,已經晚了!
城陽候甘梓上了些歲數,根本躲不開通天龍的暗器。他聞聽兒子甘童之聲,猛一抬頭,只見通天龍的金錢鏢,一下子鑽進了甘梓的面門。
只聽城陽侯大叫一聲,一下子從馬上栽了下來。
通天龍見狀是哈哈大笑,他催馬上前想把甘梓的腦袋砍下來好回去領功。
此時就見甘童像瘋了一樣,催動火麒麟衝了上來,手中蓋頂轟雷錘直奔通天龍的後背砸來。
通天龍識得厲害,趕忙捨棄了甘梓,閃身躲過甘童的大錘。然後揮動三尖兩刃刀,與甘童又打在一處。
此時城頭上少康等人,看到城陽候慘死在通天龍的索命金錢鏢下,都感到非常的後悔。
少康對眾人說道:“看來城陽候甘梓前來投誠是真的,是我的錯,不該懷疑他,導致其死於通天龍之手。”
城陽侯當即下令,命武觀帶人馬出去接應甘童,務必把城陽候甘梓的屍體搶回來。
其實,城陽候甘梓之死,也不能怪少康。
要知道甘梓跟隨寒浞做了不少的惡事,他很清楚即便是少康既往不咎,他們父子在大夏國也不會受到信任。
面對寒澆的追殺,除了少康還能投奔誰呢。
當看到通天龍的追兵,城陽候甘梓有了主意,他打算抱著必死的心在昆吾關與通天龍大戰一場,無論是自己殺死通天龍,還是自己戰死,都可以表明自己投誠的決心。
這樣,即便是自己戰死了,兒子甘童也會被少康帝接納。甘梓打算以死明志,為兒子甘童投靠少康掃清障礙。
可是當甘梓與通天龍一交手,就知道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是甘梓心意已決,又豈能臨陣退縮。
當通天龍索命金錢鏢打來,甘梓有心躲避也不想躲了,結果被通天龍一鏢打落馬下。
甘童見父親死了,豈能善罷甘休!
他催動胯下火麒麟衝了上來,舞動手中大錘就跟通天龍玩上了命。
按說以甘童的本領,通天龍還是要稍遜他一籌的,可是甘梓的死讓甘童腦袋有些發矇,他就顧著向一錘打死通天龍為父報仇,錘法可就沒用用上。
通天龍一看,甘童身心已亂,心裡大喜道:“今日活該甘梓父子倒黴,且讓我再將甘童殺死,送他們爺倆上西天!”
想到這裡,通天龍手中的三尖兩刃刀一招快似一招,招招都奔著甘童的要害。
打著打著,甘童一個不留神,大腿被通天龍的兵器劃破了一道口子。可是即便是受傷,甘童 也不後退,他今天非要把通天龍給打死不可。
可是,大腿上的血是越流越多。又和通天龍打了五六個回合,甘童就感覺眼冒金星,四肢無力,在打下去非被通天龍打死不可。
就在這危機關頭,就聽得有人高聲喝道:“通天龍休得逞狂,納命來!看槍!”
就聽得嗚的一聲,一杆大槍直奔通天龍的後背扎來。
嚇得通天龍趕忙彎腰伏在馬背上,然後兩腳往下一踹,戰馬猛地竄出去十多丈,這才躲過了背後的攻擊。
等通天龍勒住坐騎回頭一看,偷襲自己的正是武觀。
只見武觀手握羅睺槍,坐在赤炭墨龍駒上,是威風凜凜、殺氣騰騰,一雙眼睛如利刃一樣盯得通天龍後背直髮諒。
通天龍不傻,寒澆都不是武觀的對手,他怎麼能打得過呢。如今城陽候甘梓已死,應經可以回去和寒澆王交代了。
想到這裡,通天龍一拍胯下馬,奔著陽城的方向敗了下去。主將一退,通天龍帶來的那五千人馬也跟著退了下去。
甘童一看通天龍跑了,他不顧腿上傷勢,下馬來到父親甘梓跟前是放聲痛哭。
此時,少康帝帶著文武群臣,也從昆吾關上下來。
當看到城陽候甘梓慘死,少康帝心裡很不是滋味。他親手把甘童拉起來,好生安慰,然後吩咐人把城陽候甘梓的屍體帶回昆吾關安葬。
甘童來投,少康又多一員大將,他封甘童為正印先鋒官,與武觀和伯糜一同鎮守昆吾。
一切安頓好之後,少康帝起駕回程,直奔王都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