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歸正傳,唐代在選拔人才時,對體貌的要求,尤其是強調“體貌豐偉”,其實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唐朝作為一個尚武的朝代,自然崇尚勇猛和力量。高大魁梧的身材,通常意味著更強的身體素質和戰鬥力,
因此在戰場上更容易成為一名威猛的虎將。此外,唐朝的統治者本就是軍事貴族,原本就以勇猛著稱,這也對唐代社會的尚武之風產生了影響。
除了尚武之風,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評也對唐代擇人有很大的影響。在魏晉時期,品評人物時注重形貌和風度,這種審美觀念一直延續到唐代。高大魁梧的身材在魏晉品評中也佔有優勢,因為人們認為這樣的身材代表了豪邁和威猛。
另外,對於文臣來說,儀態豐偉也十分重要。在唐代,文臣不僅是治理內政的中堅力量,還經常代表朝廷出使外國。一個儀態豐偉的文臣,無論是在國內處理政務還是在國外進行外交活動,都能展現出朝廷的威嚴和莊重。這樣的形象有助於樹立和維護朝廷的權威。
總的來說,唐代對體貌的重視不僅在於外觀的美感,更在於與內在品質和能力的關聯。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也體現了唐代社會對於勇猛、力量和威嚴的崇尚。
【二曰言,言辭辯正】
在《論語·先進》中,孔子對弟子的評價體現了他對人才型別的獨特見解。他將德行置於首要位置,接著是言語、政事和文學。尤其是對於言語,孔子認為它是與德行並重的重要品質。即:
論語·先進》中孔子評價弟子時說: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其中將言語排在第二。《新唐書》所說“言辭”即是“言語”,而所謂“辨正”,即辨別理正,就是說話要有邏輯條例,善於辯論。
在孔子的時代,言語不僅僅是說話,更是一種藝術和技巧。在《新唐書》中,“言辭”被視為“言語”的另一種表述,而“辨正”則強調了說話要有邏輯和條理,善於辯論和辨別是非。這一要求並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口才,而是為了確保言語的有效性和影響力。
對於官員來說,言語能力尤為重要。向上,他們需要用奏疏來傳達下情;向下,他們需要用教化來傳達聖意。如果講話沒有邏輯和條理,那麼這些基本任務就無法完成。一個講話沒有條例的人,在政治舞臺上無法有效地傳達資訊、表達觀點,也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唐朝對官員的言語能力非常重視。他們需要具備清晰、有力、有條理的言辭,以便在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這種能力不僅關乎個人的修養和素質,更關乎國家的形象和利益。
此外,唐朝也鼓勵官員透過學習和實踐來提高自己的言語能力。他們閱讀經典、研究歷史、參與辯論、寫作奏疏等,不斷錘鍊自己的言辭技巧。這種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不僅提高了官員的言語能力,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也就是說,唐朝對官員言語能力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言語不僅是表達個人觀點的工具,更是影響他人、傳播思想的重要手段。
因此,唐朝時期的官員需要具備卓越的言語能力,以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