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取得勝利的同時,唐王朝並未坐視不理。在三月,朝廷釋出了《討草賊詔》,以此動員官軍和地方武裝加緊鎮壓起義軍。這一詔令不僅表明了唐王朝對起義軍的堅決態度,也顯示了其應對危機的決心。
唐王朝調集了大量的官軍,以及來自各地的民兵和地方武裝,組成了龐大的討伐隊伍。這支隊伍在朝廷的統一指揮下,對起義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儘管義軍在之前的戰鬥中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面對官軍的大規模鎮壓,他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此外,唐王朝還採取了其他措施來加強鎮壓起義軍。例如,朝廷加強了對武器的管控,嚴禁民間持有武器,同時加強了對義軍活動的情報收集和偵察。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義軍的戰鬥力,使他們在與官軍的鬥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然而,儘管面臨著官軍的鎮壓和各種困難,義軍依然表現出了頑強的鬥志和勇氣。他們利用地形和民眾的支援,採取靈活的戰術,與官軍展開了長期的游擊戰。
在軍事鎮壓的同時,唐王朝也意識到政治攻勢的重要性。為了分化義軍,朝廷釋出公告,承諾對於解甲投降的義軍將士,將給予超授官爵、厚賞資財的待遇。這一誘人的條件,對於身處困境的義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仙芝於十一月決定再次嘗試投降。他派遣了自己信任的大將尚君長、蔡溫球等人,攜帶降表前往鄧州,尋求與唐王朝的和解。
尚君長、蔡溫球等人帶著王仙芝的期望和重託,踏上了通往鄧州的征途。他們經歷了重重艱險,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抵達了鄧州。在那裡,他們將降表呈交給了唐王朝的官員。
儘管唐王朝對義軍的投降持謹慎態度,但尚君長、蔡溫球等人的努力,為雙方的和解開啟了一扇門。這一事件對於義軍內部的分化,以及唐王朝對義軍的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反映了政治攻勢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在唐與義軍的關係錯綜複雜之際,楊復光扮演了調解者的角色。作為招討副使都監,他承擔著護送尚君長、蔡溫球等人前往長安的重任,希望藉此開啟雙方和解的大門。然而,這一和平的曙光卻因宋威的嫉妒和野心而黯淡。
宋威,身為招討使,對楊復光的調解成功心生嫉妒,決定採取極端手段來破壞和平程序。他派遣手下在半路設伏,殘忍地殺害了尚君長、蔡溫球等人,並謊報他們在潁州西南的戰鬥中被捕。
隨後,他喪心病狂地下令將尚君長、蔡溫球等人在長安城內的東市,那淒涼的狗脊嶺處斬。
當這一訊息傳到王仙芝耳中時,他的憤怒如火山般噴發。王仙芝率領義軍南下,跨過漢水,直指荊南。他的目標明確:
為戰友復仇,為正義而戰。
荊南的守軍在王仙芝的猛攻下顯得不堪一擊,義軍如破竹之勢迅速佔領了多處戰略要地。這場戰鬥不僅是對宋威背信棄義的報復,更是王仙芝向唐王朝發出的強烈警告:
不要輕易玩弄權謀,背棄承諾。他的行動展示了義軍團結一致的力量,也揭示了戰爭背後的人性淪喪與權力鬥爭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