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軒轅營中旌旗遍插,鼓角齊鳴,營外干戈森列,蚩尤大吼,徑衝前陣。營門開處,先鋒太常接戰。不一時,望陣後退去。
蚩尤向中軍殺入,前軍泰山抵住,略戰,亦繞陣而去。蚩尤仍進。
忽中軍鼓聲大震,左常先、右大鴻夾攻,蚩尤敵住二將。上將力牧親臨,泰山從後殺回,將蚩尤困住。
力牧大喝:“魍魎還不受死!”挺戟從頂門劈下。蚩尤額上火光迸出,慌欲退時,四面圍住,衝突不出。
忽大雨如注,眾軍衣甲盡溼,蚩尤乘空逃脫。力牧鳴金收軍,太常在營外剿殺敗軍,奪取器械,回營報功。
蚩尤敗回,不勝羞惱。蜚廉等慰曰:“今日之敗,輕敵所致。”
蚩尤曰:“若非此雨,幾為所困。”冰夷微笑不言,蜚廉曰:“此皆冰兄妙用也。”
原來冰夷見蚩尤被困,即縱商羊吸濟水下噴,乃有此雨。蜚廉備述其故,蚩尤感謝不已。
回祿攘臂曰:“明日弟當臨陣,蜚廉兄助以吹噓,可一戰而勝也。”
蚩尤曰:“且勿煩道友費心,劣弟別有處置,管教殺彼盡絕,出此惡氣!”乃令軍士將雉尾作幡如篲,為寨中記號。
是夜,蚩尤將霧母輾開,布一天大霧。軒轅營中昏如長夜,約至晡後,漫不見日,數步內如隔重山。一營惟離婁能辨察幽暗,其目最明。望見軍士迷亂,急馳入報知。軒轅與風后、力牧商之。風后令燃火炬檢點,力牧令各認旗號扎定,不得妄動。
蚩尤探聽隊伍整齊,不敢襲擊。回祿進曰:“今效微勞可乎?”
蜚廉曰:“願助一臂。”一人輕身出城。回祿將壺口揭開,連呼“畢方”,母鳥領火鴉百頭飛往各軍旗幔,呼氣生煙,旋成烈火。
蜚廉將風母向東南吹之,一時火趁風威,旌旗帳幔盡皆燒燬,衣甲鬚眉無不燎去,駐足不定,東西亂竄。
蜚廉、回祿報與蚩尤,即領軍轉出八達嶺,陳於中冀兇黎之谷,取聚獸銅牌擊動,無數惡毒之物將眾遊兵蹂躪齧觸,血流遍野,但不敢逼近大寨。只是霧鎖長空,雨淋下地,風火交侵。
如此三日,軍心惶懼。軒轅乃齋戒,以高壇祀天,方丘禮地,求神明呵護,不覺憂思昏寐。見一人披玄狐之衣,謂軒轅曰:“吾奉王母命,以神符授子。佩此則太一在前,天一在後,百邪遠避,戰必克矣。”言畢而去。軒轅拜謝忽寤,得符於幾,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文,即佩於胸次。居數日,大霧冥冥如故,惟水火不見侵入。然恐蚩尤兵至,十分危迫。
忽一線天光,有女道乘丹鳳,御景雲,服九色彩翠之衣,率徒眾自空而下,從營外直入,所行處劃然清朗。高立大呼:“風后快來!”報入中軍,風后曰:“吾師至矣!”
請軒轅同出。果是玄女,後隨二十二徒。風后拜見,軒轅亦拜,玄女扶謂曰:“我九天玄女也。蚩尤肆虐,毒害蒸黎,子能討惡,吾師聖母元君命我授子以三官五意陰陽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佐爾成此大功。”即令弟子付與。
軒轅拜領,分授臣下司執。各陳說大霧、水火之害,玄女曰:“惡黨猖狂,生靈塗炭,實為可憫。”遂命傳工正,於四輪車上豎一方木板,長七尺,闊六尺,畫日月山河形,推于軍前,雖有大風,不能為害矣。名曰屏風車。風后即教巧工倕造成五百輛,列於營外,風魔果遏。
忽各軍來訴陣雨、烈火之苦,玄女曰:“毋懼!”舉頭見濃霧中有鳥百餘,或火或雨,都隨二大鳥麾遣,玄女點頭曰:“原來二物作祟!”口中吐出二丸於掌上,如白鉛熔就。
須臾,迸萬道寒光,如銀蛇兩條,直飛上去,一截去畢方右足,一截去商羊左足,不傷其命。二鳥負痛逃回,眾鳥隨去。
玄女手招二蛇,攝神光落於掌上,依然兩鉛丸也。此玄女所煉雌雄二劍,能伸能縮,變化無窮。
此時火焰已滅,雨點尚未能止,玄女復呼:“女魃且來!”南方飛下蓬頭矮女,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令至立地雨止。
玄女命二十二徒分巡各營,撫慰鎮壓。眾見儀容奇偉,身發光華,皆謂神人來助,心安膽壯。玄女更命造指南車以破敵。
軒轅拜請其法,玄女曰:“車上設一木人,伸手直指,下安機括,車雖旋轉,木人手指定對南方,觀之則所向不惑矣。更置大鼓於後,擊之便可進兵。”
軒轅命邑夷依法造車。既成,玄女曰:“蚩尤銅頭鐵額,非力士所能獲,必得南極應龍,方可擒之。應龍乃火之精,居兇犁土丘山中,生於五龍紀之先,兩肋有翼,飛衝九天。”玄女將竹篆符焚之,其煙縷望南騰去。少頃,一龍循煙路飛來,玄女令止於旗杆聽用,更議一人為前導。
正論間,報營外有二道人見。風后迎入,道者曰:“邀遊東海,見飛龍在天疾馳,若奉令旨。吾故以杖化赤虯,祝師呼雙龍為馭偕來。”
玄女告其由,二道欣然出營。玄女呼應龍暗囑,即騰空飛起。二道招坐騎乘之,一齊飛去。風后傳令眾將,統軍隨後進剿。
軒轅問:“二道何人,能御虯龍飛行空際?”
玄女曰:“是南極赤真人之徒,一號赤松子,一是子之始祖祝融君也。”
軒轅驚曰:“凡愚當面不識,負罪多矣!回當拜謝。”
玄女曰:“二子素性高潔,事畢便去。”軒轅懊悔無已。
蚩尤在營商議攻襲,驀見飛龍舞身張鬛而下。蚩尤不及避,被應龍舒爪擒住,仍復飛回。蜚廉驚慌,提風囊出後營,望南奔去。
冰夷、回祿聽前營發喊,仗劍來看,恰遇二人乘虯龍騰躍而至。
回祿向壺中撥出獨足畢方並眾火鳥,撲面飛來。赤松大笑,徑撞入火中追尋。
回祿方欲躲避,祝師於臂上脫下一物,乃將黃金用離火之精煉就,可以降魔護道,神變通靈,向空擲去,將回祿套住,倒地亂滾。
冰夷見法力廣大,急借水遁回從極之淵。商羊失主,正待飛去,赤松曰:“此物後有用處。”將水瓢拋去,罩收於囊。
回祿叫曰:“幸大師宥我,願隨驅使!”
赤松謂祝融曰:“既能改過,便入正道,不必窮究也。”
祝融遂解鐲,收之為徒,教收畢方眾鳥入壺。謂赤松曰:“吾聞西方有神曰蓐收,一名巨乘,人面虎爪,白毛,執鉞,左耳有蛇。北有禺疆,一曰玄冥,人面鳥身,遍體深黑,足踐四青蛇。東有勾芒,一名阿明,方面素服,身略似鳥。此三神者,皆能乘雙龍出遊人間,誓清海甸,與我同志。將遊四極訪之,不能久侍,奈何?”
赤松曰:“願送一程。”遂並騎前行,回祿後隨。
行至發鳩山,祝師辭別而去。赤松欲回,聞腦後連聲曰:“吾師今日方來也?”
赤松回視,一大鳥涕泗交流,跳舞而訴曰:“妄意躁求,致溺海化形。望吾師始終成就,得脫苦濤!”
赤松曰:“子之沉溺自取,尚欲銜木石填海。嗔痴之念未除,何能便脫羽毛?且引汝入瑤池,滌去舊汙,方可求度。”精衛喜躍。赤松令附於虯尾。至崑崙白玉臺下虯,步入珠宮。
適西母同侍女皆立藥欄邊,選紫芝作餌。赤松隔檻曰:“老母自在,弟子送一徒於此。”
王母招過作禮,令坐石磴問之,赤松具道本末。精衛俯身垂翼,啄地如叩首狀。
王母曰:“從山後採芝,見玄圃桃花大開,丹馥可愛,奈有蟲鳥啄蝕。且令其巡守花間,將俗慮消除,使還本來面目。”
精衛復向赤松繞行三匝而去。王母留赤松同食紫芝畢,辭謝出宮,跨赤虯南去。
再言軒轅營中,半空忽摔下一人,眾視是蚩尤,鮮血淋漓,昏倒於地,手中緊握霧母,玄女卷而收之,頃刻霧斂天清。
風后呼力士以牛筋縛住。力牧催軍進剿,蚩尤軍不戰而潰,蓋三十有七戰也。
軒轅令鳴鉦收軍,勿教多殺。以堅木為梏,以械蚩尤之手,為桎以戒其足,囚至中冀之野,告諸天地,令自跽於高原。戮之,刃缺不能入。
玄女吐飛劍如一縷白炁繞其頸,蚩尤頭即墜地,其血四布,滴入水,味通變為鹹。脫蚩尤桎梏棄於朱山,後化為楓樹,其葉皆丹。
軒轅謂群臣曰:“駑馬御之以鞭,駻馬御之以轡,蚩尤猶駻馬也。駻馬已亡,轡可絕矣。”更中冀之鄉為絕轡五野。命葬其首於梁山,別葬其肩、髀於大野。
其後黨與未盡,欲復興亂報仇。軒轅子龍苗乃圖蚩尤形像,遠示眾人,鹹謂其不死,不敢妄動。軒轅命畫於旗上,以壓邪魅,是名蚩尤旗。
當時尊玄女為天姥。軒轅問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
天姥曰:“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鉤吻,食之可以死人。”遂辭回中條,謂風后曰:“子且留輔聖明,遇鼎新時,便可回山。”
授陰符一卷於軒轅,內藏兵機玄妙。臨行留侍者素女以事軒轅,自領眾徒出營,望空招雲軿翠幄升坐。丹鳳飛鳴前導,彩雲繚繞,投西而去。
卻忘帶去女魃,自此凡所居之處,累年不雨,謂之旱魃。其後生子名雕,狀如梟,人面四目有耳,見則大旱。軒轅遠置於赤城之北,時或南來。乃以子叔均為主田之官,見而逐之。
自天姥去後,軒轅如有所失,愈崇禮風后。復想夢兆之驗,乃著《占夢經》十一卷。又採集用兵之要,著為《兵法》。
素女善房中之術,教以握固吸氣,還精補腦。軒轅依法行之,內視三月而有益。
但政治初創,未能措手,於是更立制度,修緝未備,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徵之,悉皆歸服。披山通道,未嘗寧處。居則以軍師為營衛,圜車作戶。是年遂邑於涿鹿之阿。
時有大盜名蹠,日殺不辜,膾人之肝而脯之,逃附山戎,連說獫狁、葷粥諸種,常入中國侵擾。軒轅起兵逐之極北,不復為害。
北之黑山,水甘草茂,中有大獸如獅,食人畜無饜,居民晝夜惶恐,名之曰㺊㺊。軒轅領眾往捕,縱火焚林,此獸奔出。軍士以箭圍射,頃刻斃之。民無憂恐之疾。
軒轅還至依無慮山,其土肥饒,居民依之,饑饉無慮,故名,即古之醫無閭。軒轅登山,見一物似人,約長尺餘,朱衣玄冠,提鞭跨馬,如相迓之狀,疾馳上山而去。軒轅述所見於群臣,恆先對曰:“聞北方有登山之神,名俞兒,遇之者君主天下。”
軒轅東逾首山,時天炎口燥,覓水解渴,山隙有石如掌,忽伸指出泉,飲之甘冽。
復南渡嵎夷海,登丹崖山,下臨峭壁千丈,俯瞰海潮拍岸,中有圓珠小石,瑩潔可愛,即留宿山頂。
至夜半,有聲如雷,軍中奔告有二獸自水中出,所至風雨相隨,光如日月,音若雷霆。一則人面獸角,似龍而團。一似牛無角,色蒼,一足。突入營中,觸齧死傷無算。
軒轅令以弓矢御之,不能中,至天明始去。風后曰:“嘗聞吾師雲,東入海有流波山,中有獸曰夔,又曰神魖,其狀如此。”
軒轅問制伏之術,大鴻曰:“既非矢石可制,須掘地為阱,乘其陷下擒之。”軒轅令掘阱深廣,上覆以物,埋伏空營而待。
夜分,二獸光芒呼吼而至。入營,金鼓齊鳴,二獸亂竄,其一顛下阱內,一復衝出。力牧令投火入阱燒死,鉤起視之,無角而一足,殆牝夔也。
恆先曰:“其鳴如雷,試以其皮冒鼓,聲必遠發。”岐伯謂其太堅,將硝石軟之。赤將作木匡,鞔於兩端,斫大竹擊之,可聞百里。復擊以桑木,聲達三百里。偶以其足骨撾之,達五百里外。
大鴻曰:“若得牡夔,千里不難矣。”軒轅曰:“有大事,用召諸侯。”
東巡至萊夷,登丸山而眺大海。古都來報:“土中產一神物,形如木幹,大五六圍,長十餘丈,色黃而兩頭相等,無有面目。”軒轅怪之。
恆先曰:“純土之精也。我君土德繼至,故現之耳。”
軒轅回古都,見其蜿蜒如龍,善鳴身曲,因名曰曲蟺,又曰土龍,生於軒轅之丘,俗曰丘蚓,或作螾。
群臣以土瑞,尊軒轅為黃帝,繼炎帝而王。太常乃於澶淵之西五龍山,按五星列曜八卦三才築壇。羲和擇吉星臨座之日,群臣備儀仗,迎帝至壇,郊祀天地山川百神,即天子位,年三十二歲。是日清明,適有卿雲之祥。令太行山屏翳作雲書,以雲紀事,官以雲名。
正是:除殘去暴民生遂,聖德如雲覆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