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有形者,生於無形。無形為無極,有形為太極。故《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形、氣、質雖具,而猶未離,是曰渾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是謂易也。

易變而為一,太初也;一變而為七,太始也;七變而為九,太素也。

九者,氣變之究也。一者,形變之始也。

清輕者騰為天,濁重者凝為地。天地既分,含精細縕而化生萬物。故物亦有始,有壯,有究,皆取法天地。

天地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物之最靈者為人,與天地並立為三才。然亦不越乎陰陽五行也。

粵自陰陽互交、五行錯綜時,在大地中央溼熱相蒸處,產出一人,方身圓面,智慧天成。

常起立四望,覺八極皆低,仰觀日落月升,眾星每隨一大星旋轉。

忽大星中溜道金光墜地,凝視之,乃與我同類,長逾一倍,遍體金色,前來俯撫而呼曰:“翼抱汝久矣。融和之氣外達,始知汝已出世。”遂拔衰草編為裙,為裹中體,命名曰黃老。

與說降育根由,曰:“天地之數,有元有會,十二會為一元,如一週日之分十二分。

日暮晦暝,如元會之混淪時也。夜之將半,陰中始得陽氣,如元會天開之時也。夜半後陰氣將伏,尚暗黑莫辨,如元會地闢之時也。

而後陽之精為日,東昇而西墜,號曰太陽。陰之精為月,夜現而晝隱,號曰太陰。

更有諸星列宿,其體生於地,而精輸於天,次居分峙,各有逌屬。

兩間有日月星通光,如長夜之將旦,昧爽黎明之時也。於是百物漸作,而人始生矣。”

黃老乃問天地之形體,金色人答曰:“凡物之生,必由胎卵。胎卵象圓而生於水,故水涵天外,地為天包,厥外惟寂,厥中惟靈。

天一生水,如人身之有血也;地二生火,如人身之有氣也。水火既生,則有風雲雨雪施行於其間。

陰陽迭為消長,日月錯行代明,有寒溫暑涼四時之候,有東南西北中五方之位。如人之血脈精氣執行於藏府,形骸肢節得以轉利。此天地之形體與人相應者也。

天地由太極之清濁以分,人身必得人之血氣而有。鴻蒙始判,人道未立,何由血氣孕育?故天地以陰陽之元氣氤氳交密,先化汝五人於五方。”

黃老進問其義,答曰:“凡物皆生於天,而寓於地,所謂陽施陰受也。地有石有木曰山,石為山之骨,木為山之標。山能宣地之氣散生萬物。

大地正中有山,極其峻大,若中天之柱,名曰須彌。下有一泉,分流萬道,奔注入溟,而為裨海。

海者晦也,荒迷冥昧之稱,以納眾流。又謂之天池。其外有大瀛海環之,復有黑洋、碧洋層層圍抱。

再去太極之際,有曰弱水,性柔不能負芥;有曰若水,如煙如霧,一派溟涬之氣,直與太虛相接。

海中涵浸四大洲汀:南曰閻浮提,東曰弗於逮,北曰鬱單越,西曰瞿耶尼。

大地在四洲之中,瀚海之內,如果之有核、卵之有黃也。日月循行其旁,斜經海水之底,上下炳照,周流無息。四洲互為晝夜。

南洲南曰漲海,北洲北曰玄海,東洲東曰澄海,西洲西曰素海。東南洋曰滄,西南洋曰清,東北洋曰泆,西北洋曰洞。

五方有大嶽,五老生焉。老者,多歷日月之謂;嶽者,棲真毓秀之山。

北曰滄浪,首生一人,我呼之為水精子;南曰石唐,亦生一人,號之曰赤精子。

既而木公生於東之尾閭,金母生於西之崑崙,悉通造化玄理。

惟汝性靜質厚,故後四者而生。我為汝等五進寰中,從此出去,無復有所事矣。”

黃老曰:“此外無無,更將往居何所?”

答曰:“涵滀圜外,真元之水也。其外則純一虛無自然之氣耳。以我無形之性,入此真有之境,而化為有形之體,若超彼無形之境,則仍返無形之性矣。汝其省之。且招四老與汝相合,共贊玄功也。”

以手指四維,發四震雷,遂自頓身雲外,化金光不見。

黃老注望若大南方,赤氣炫空,一人飛行而至。遍身皆紅,鬚髮盡赤,以丹葉綴體,渾似一團烈火。

未及啟問,其人先曰:“我赤精子,安居木石之間,忽聞法雷見召,故來聽命。”

黃老正述所以,見東方蒼氣浮空,或曲或直,向大地飛來。赤精子呼曰:“木公將至。”又北指曰:“玄氣凝空,水精子來也!”有頃,二老繼至。

木公色清氣秀,形體修長,上纏碧蘚絲蘿,下縛蒼藤薜葉。水精子深沉湛澈,渾厚通明,以烏木皮掛體,手扶梲杖。

黃老一一敘語,獨訝金母不至。木公曰:“天地初闢,以東華至真精陽之氣,鍾化於我,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西華至妙洞陰之氣,化生金母,棲神於崑崙之圃,閬風之苑,性凝湛寂,道體無為。既屬同源,焉有不至。”

言未畢,西方素氣橫空,金母荏苒而來,向前稽首。

各定睛觀之,見其豹尾虎齒,蓬髮戴勝,身披珠玉瓔珞,腰繫桑土長裙。

木公問:“何來晏?”金母曰:“予方高臥白雲,猛被法雷喚醒,整束趨來,未識有何所事?”

赤精子曰:“道祖既生吾等,不欲任天地倥侗無物,故令會黃老於大地,贊助化育耳。”

三老始知黃老名號,見其形貌軒昂,瑩煌滿面,皆歡喜恭敬。

水精子曰:“黃者,廣也,厚也,正也,光也。德閤中合,功同大地。道祖之命名,足稱其實也。”黃老謙謝。

木公曰:“道祖鞠我育我,皆使有名,可不遙尊其號,少申報本之意?”

四老擬議未定,黃老曰:“道祖太虛無極,上號曰玄玄上人何如?”眾皆拱手曰:“道長所論極當。”各跪地翹首,稱頌禮拜。

赤精子曰:“聞上人云,天地大德惟生。萬物之生生於有,有生於無。先以大鈞之元氣,大淵之至精,化生吾五人,得受上人之教。當體天地之德,代為陶蒸生植,方為無負。”

黃老曰:“生生之道,還是如何?”

赤精子曰:“道祖當言洪爐朵象,大塊甄形。且言金火分胎,水木合氣。今以天地為爐,造化為工,盡吾五人之力,自然煅煉成功。”

木公曰:“若從金液煉形之道,自能性命相見,玄牝立交也。”

黃老曰:“此則全賴木公、金母修持其事。”

金母曰:“予初經此地,須黃老導之。”

木公忻然曰:“吾與子無妨,謂金公、木母,黃老亦可稱為黃婆,赤、水二位,焉有不相濟者乎!”

當時黃老擇須彌山坳為丹丘,尋真孔穴處搏土為懸胎之釜,員蓋方輿,覆載設位。

木公治山左五金之精,為三足鼎;金母陶西南五土之神,為偃月爐。

水精子闢山後玄英之石,滲真水,掬貯於爐,安土釜於中,覆金鼎於上。赤精子鑽直南搏桑之木,取真火,運烹其水。

一霎薰蒸逼逐,鼎內之氣,自太和中滴沉爐底,釜腹下有氣透出,引吸水中所含之金華。自然橐籥盈虛,河車升降,滿中暢美,溢外融融。

五老能訊息玄關,默會丹頭凝結,撤去鼎器固濟,抱釜出現,晶光四柱,七日始斂。

黃、赤、水靜坐高處神觀。金、木乃重立壇灶,移釜架於其上。朝畏其寒,下復陽光之焱;暮忘其燥,上施太乙之精。至於存神溫養,滌慮忘機,處之鹹中其節。抽添既久,火候將周,至九轉之期,採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金、木知丹已熟,掀開頂蓋,中有二物合抱。金母順手攜一視之,是陽象嬰兒;木公扶起,是一陰形奼女。二老大喜。

三老在山頭同心察伺,山塢忽起萬縷煙霞,充塞天地,起身往探,見嬰、奼已現法象,皆踴躍相慶曰:“斡旋造化,成就天人,金、木之功莫大也!”

木公曰:“五氣洽化,豈區區所能哉!”五老各還本處。

二子棲止巖谷,採取日精月粹,自能洞曉陰陽,牝牡乍交,胚胎始結,月交十遍盈虧,育有兩兒。奼女以玉峰瓊液雙哺之。未幾,覆育二女。嬰兒令二男二女呼己為父,呼奼為母。

漸皆長大,嬰、奼乃隱而不出。

四男女承襄天化,四乳生八子,男女各四,長為四偶。四父母亦退入深巖,與嬰父奼母同處。

八子或單生,或雙生,甚有三子同胞者,共生五十六人,陰陽相半。自此生息漸蕃矣。

但有生必有死,如草木之榮枯,時序之寒暑。然生多死少,故後之生者,大地已磨肩交影。

時黃老於須彌山頂,俯察下方眾生,蒸氣成雲,呱聲聒耳,熙熙攘攘徑成一世界。

適四老來山察望,因言:“大地有人,四洲寂寞。初開爐鼎時,元氣布塞之處,凡山林川澤間,生有鳥獸蟲魚,唯人不之及耳。今欲令此間之人散處四方,惜乎肉身難渡。”

黃老曰:“山後竹木參天,可作筏浮海也。”五老因於稠人中演說四洲之景,願往居否?眾鼓掌願往。有安分者,寧守中宮不去。五老教願去者,伐竹木成筏數千,各扶老攜幼,四分而去,隨風所之。

原來地形欹陷東南,水皆憑高瀉下,大筏順去者多,逆至西北者無幾。

海中多島,筏易留滯,即散居其上,後為島夷諸種。惟南洲汙下,為眾流歸處,皆土崖,擇地而居。然慕他鄉風景而來,及到時,反覺卑陋,欲回不得,且耐性住下。已而生子繁衍,漸服水土。

但初在大地,氣候中和,雖有細雨輕風,無大寒酷暑,何妨露宿野處?今遷南土,一遇炎天烈日,雨雪嚴寒,無處藏躲,乃相與掘土成窟,夜則休息其中,寒則深藏不出,習以為常。

時有出類一人,生於大荒之野,身材四倍常人,頭角崢嶸,面目奇異,肢體密砌紺毛,獠牙倒出口外。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是謂盤古氏,又曰渾敦氏。

見山嶺崎嶇,川源浩蕩,彼此阻絕不通,乃教眾人於濟渡津頭,搭起浮樑,填平衝激。

自審山石之精堅者,執之以椎鑿險峻巉巖,一時否塞開闢,相通往來。眾皆服其作用,相與尊奉之。

盤古遂出御世,是為三才首君,始有君民之別。盤古常坐高處,眾人聚立聽教,乃分講天地迴旋、陰陽消長之理。上說三光,下談四海,聽者忘倦。由是混茫肇開矣。迨盤古歷世既久,一旦化去,民皆哀慟。

有子十七人,長曰赫天氏,埋父屍於中山,自揣不能治世,避入東之泰山以居。

眾民思念盤古,將其鑿山之物埋之,以為記念。西方人民憶盤古昔探河源,轉尋江流,來此規畫,其所踐之跡,相戒敬禮勿犯。

西北隅熊耳、龍門二山之間,有一上元夫人,莫知其始,生子十二人,皆以天為姓。

長曰天靈,生得體段頎贏,口含三舌,驤首鱗身,碧盧禿竭,中具聖人之質。

其十二弟之名,一曰閼逢,二曰旃蒙,三曰柔兆,四曰強圉,五曰著雍,六曰屠維,七曰上章,八曰重光,九曰玄默,十曰昭陽,十一曰閹茂,十二曰大淵獻,皆出入如風行焱吐。

天靈不務興作,澹泊無為,而俗自化,人民尊之為主,是為天皇氏。

繼盤古以治,以木紀德,足君臣之位。以三輔九翼烏佐,秉籙司契,為龍鳳雲篆之章。是時五運始興,大化始立。

天皇既老,聞西南岷山有後土夫人,生子十一人,以地為姓,長曰地鏗,兄弟俱少有聖德。

天皇召之與語,果系不群。

地鏗之弟,一曰困敦,二曰赤奮若,三曰攝提格,四曰單閼,五曰執徐,六曰大荒落,七曰敦牂,八曰協洽,九曰涒灘,十日作噩。

天皇乃以己之少弟閹茂、大淵獻,配於地氏之下,曰十二支;以閼達下諸弟,曰十天干。

地鏗以日照為晝,月照為夜;一晝夜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眾星循躔度數,執行於空道。

有東方一星,越歷諸宿,遍陰陽,十二月始行一次,而寒溫暑涼四時之功畢。故以之為歲。此日月星之推驗也。

地鏗爰定三辰,上告天皇,天皇乃以所制干支之名,加於日月時上,以紀次之所在,週而復始,曉示四方,而民始有節候矣。

天皇在世一萬八百歲而終。天氏弟兄,共推地鏗為君。鏗辭不允,地氏十弟皆來贊勸,始從之,是為地皇氏。其相蝦目馬踶,超頦爿犮首,能察天地鈞軸旋轉之理。

正是:天地精靈初發育,乾坤類象漸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