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喪事時候,人們都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人死如燈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廣袤的華夏,都一直流傳說人身三盞燈的說法,而且,這三盞燈還代表著人的氣運,燈越亮,氣運越好,火氣越足。西湘的俗言裡,如果一個人火氣不旺,便意味著會碰到很多倒黴的事,然後在別人討論的時候,就會被說點子低運氣不好。

在道教的教義裡,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如果修道的人能修到這個境界,便達到了修道的最高頂級金仙層次,也就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且,道家說,人體有三盞燈,分別是頭頂的靈燈、左肩的神燈、右肩的鬼燈,這三盞燈都練到了頭頂時,就是達到了三花聚頂。佛教教義中,似乎也有三盞燈的說法,被稱為“三昧燈”。

如果把道家、佛家三盞燈的說法與儒家的浩然正氣綜合起來,這三盞燈似乎更代表著“身正不怕影子斜”和“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當然,在民間的傳說裡,這三盞燈更代表著人的陽氣,如果一個人的精氣神顯得萎靡的話,通常也就是點子低運氣背的時候。

《廣異記》裡面就講了一個和三盞燈有關的故事。據說玄宗皇帝時擔任兵部尚書的李皓,是當時大家公認的正人君子。開元初年的時候,有一個婦女來李府求見李皓,這個婦女長得很漂亮,言談舉止包括學識都很貴氣和廣博。古代能稱為正人君子的人,大多都有刻板凜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李皓和婦人交談以後,再加上又有男女授受不親的一些忌諱,在接到這個婦女的時候,李皓也是感覺到很不自在。正好太常卿姜皎也來到自己家裡,於是,李皓便將婦人介紹給了姜皎。

後來,某天姜皎在宴會同僚的時候,因為婦人展示的才能很有度,於是,也就讓婦人出現在了宴會上。而且,婦人在宴會也非常的遊刃自如,並且還聲稱自己會看面相。大家都知道,在袁天罡李淳風出現在大唐朝廷以後,人們對這些涉及玄學的學問是很感興趣的,所以後來唐德宗時李虛中還弄出來一本命書。

婦人說自己會看面相以後,而且只對張說看了一眼就說張說是宰相的面相,這些立馬引起了參加姜皎宴會的達官貴人的興趣,就一個接一個的讓婦人看看自己的面相,結果,婦人說的和來參加宴會的人全部符合。等到婦人看到姜皎時,婦人說,您的面相雖然好,但是不能壽終,意思是姜皎不能壽終正寢。結果,在開元十年的時候,姜皎獲罪流放欽州,走到汝州的時候死去了。

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曾經說的“"各門另戶,誰管誰的事。都夠使的了。從古至今,連漢朝和唐朝,人還說髒唐臭漢”那樣,在宴會快要結束的時候,藉著酒興,姜皎就拉著婦人進了別的房間想要求歡,眼見兩人悄悄離開,在場參加宴會的哪個不是人精呢,正準備告辭的都立馬回了頭,呼朋喚友地跑去姜皎和婦人呆的房間外頭偷看。

當時,李皓也在參加這場宴會,瞅著別人一個接一個過去了,或許是其他人拖著他還是怎麼的,他一個人最後去看。結果還沒等他走到,屋子裡就傳來了婦人的叫聲,也聽到了姜皎的聲音,聽著這聲響有點不對勁,嗨翻了的達官貴人們就提著燈推開門進屋了,裡面哪裡有婦人的身影,只有姜皎坐在地上,然後床上有一堆白骨。

於是,大家就議論開了,說是李皓堅貞剛正,所以鬼才現了原型。

段成式也曾講過姜皎遇骨髏的事,與《廣異記》不一樣的是,老段說當時姜皎是去禪定寺遊玩,當時的京兆尹接待了他。宴席的標準很高,有美女相伴,而且其中有一個歌舞伎長得特別漂亮,但是在給參加宴席的人敬酒或者自己在一旁整理自己頭飾的時候,都沒有把自己的手露出了,這讓大家都很奇怪,但是也沒有說什麼。

後來,其中有位客人喝醉了,就和大家開玩笑說,估計這位美女是個六指兒吧,不然怎麼會把自己的手老是藏在袖子裡呢。然後就走過去強行要把那個歌舞伎的手拉出來看。哪知道隨著這個客人一拉,歌舞伎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而且,倒地之後根本就不是個人,是一具枯骨骸。而這事過後不久,姜皎就被杖六十流欽州。

拉歌舞伎的人是不是李皓,老段沒說,但能讓鬼物現出原形,估計也類似李皓的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