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調侃說《山海經》是古人中最資深的吃貨所撰。

相比較《海外經》對未知世界一本正經的猜測,《山經》在闡述海內山川地理的基礎上更傾向於對奇珍異獸的描繪和評價,評價就是闡述利弊,利弊的核心就是:哪裡有吃?能不能吃?好不好吃?

譬如《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再如《西山經》“又東三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北囂山往北三百五十里,是一座只產黃金美玉的山。這裡有一種叫做“囂”的怪鳥,它的樣子像一種名為“夸父”的猿猴,長著兩對翅膀和狗的尾巴,只有一隻長在臉正中央的眼睛。吃了這怪鳥,不但可以治療腹痛,還可以止腹瀉。

涿光山往北三百八十里,就是丹燻山,這裡的奇獸名為“耳鼠”,樣子像老鼠,但卻長著兔子的腦袋和麋鹿的身體,叫聲又和狗類似。吃了它,不但可以治療腹部的腫脹,而且還能抵禦百毒的侵襲。

而且《山海經》裡還記載了一道著名的私房菜:“烏梅燉橫公魚”,翻譯成白話就是——“橫公魚是一種長在冰水中的魚,很像大的紅鯉魚。這種魚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白天是住在水裡的魚,而到了晚上它就可以化為人形上岸玩耍。捕捉到以後發現它煮不爛、刺不死。當用兩顆烏梅作為佐料烹飪橫公魚的時候,橫公魚終於被煮爛了,而且它的肉有一種特殊功效,就是可以祛邪病,對人的身體也有益處。”

娃娃魚也自然逃不脫吃貨的視野,《北山經》:“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鱭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也有人考證了詩人們筆下反覆出現的“魚龍”,如“魚龍潛躍水成文”、“風捲魚龍暗楚關”、“萬里魚龍伏”,確定這個“魚龍”就是被稱為鯢的娃娃魚,孰真孰假,不可得之。

西湘一帶的縣誌說,在與長安嶺遙遙相望的毛坡巖,有鄉鄰在半山腰的浸水巖孔裡,發現三十多條寸把長的娃娃魚,傳言山頂有溶洞,通向山下溪溝,每年有娃娃魚從溪溝沿溶洞行至山上產卵。

又言洛塔裡一鄉民,一日過田畔,見田水忽然乾涸,次日晨,田水又滿。他覺得奇怪,走近細看,見田間內坎有一水洞,流水時時湧時停,即把水戽幹,掘土六、七尺,得一尺長娃娃魚。這與現代對大鯢生活習性的認識相接近。

而縣誌裡的另外一則記載,似乎進一步豐富著陳俊的猜測。說是水田壩榨房洞,幾名婦女去洗衣服,發現洞水渾濁不清感到異常,便跑回去告訴一些膽大的男人。

男人們去觀看後,懷疑洞裡可能有不明生物,便組織了一班人,用用一條小手指粗、長40多米的鋼絲繩系鐵鉤,用20多斤重的豬肉包實後拋入洞中,一會兒,便發現鋼絲繩慢慢被拉入水中。於是大家用力拉鋼絲繩,結果鋼絲繩被拉斷。經檢查,鋼絲繩是從系鐵鉤的地方被切斷,如同鋼鉗夾斷。眾人大驚失色。究竟該洞中是什麼動物,至今還是一個迷。

度娘說,娃娃魚幾乎是天生的青光眼或近視,主要透過嗅覺和觸覺來感知外界資訊,魚類、甲殼類、兩棲類及小型節肢動物是他們的主食,其身材也不足搬越超過自重的獵物。《山海經》以來,鯢更多的是被人食,而不是食人。

至於民間傳說中的娃娃魚上岸食人,估計是傳說中的以訛傳訛,背上了黑鍋。在陳俊的印象裡,倒是有一種生物與娃娃魚長的很像,有點符合口口相傳的傳說。

從江河分佈來看,江南多湖泊,溝壑縱橫,山林密佈,涉水的生靈也就多在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盛產鼉龍。《吳時外國傳》曰:鱷魚大者長二三丈,有四足,似守宮,常吞食人。

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做刺史時,發現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鱷魚,成為當地一害。韓愈憂心忡忡:鱷魚不除,必定後患無窮。

於是韓愈下令準備祭品,決定親自去江邊設壇祭鱷。韓愈擺好祭品後,對著江水大聲喊道:“鱷魚!鱷魚!韓某來這裡做官,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們卻在這裡興風作浪,現在限你們在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時間可以寬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還不走,絕對嚴處。”從此,潮州再也沒有發生過鱷魚吃人的事情了。韓愈的《祭鱷魚文》也成了古代“鱷患”中最著名的一個故事。到了現代,廣東某地發掘的鱷魚化石,因與現有的各類鱷種有著差異,作為新物種認定為“中華韓愈鱷”。

《獨異志·附錄》則說的更為神奇。說李鷸被任命為邵州刺史,經過洞庭湖時,被江鼉壓制在沙灘裡。江鼉化為人形,冒充李鷸赴任,為官幾年。

後來,此事被一個道士揭穿,救出李鷸。嶽州刺史張說就把此事上奏朝廷,並派船把李鷸護送到邵州上任。

後來,吳承恩在寫《西遊記》就明顯借鑑了這個故事,說是涇河龍王被斬後,妻子無處安身,只好帶著最小的兒子鼉潔投奔西海龍王,暫且安身。

估計鼉潔幼年喪父,鐘鳴鼎食的生活猛地截斷然後寄人籬下,他的敏感和“逆反“,也必定讓他的“孃舅“難於對他進行管束。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又憐惜他沒有親父,還有妹妹的面子,西海龍王拿小鼉龍沒轍,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於是在龍妹病故之後,便打發小鼉龍出門了,說是“著他居黑水河養性,待成名,別遷呼叫。結果鼉潔將搭船的唐僧八戒二人一同淬入了水中,計劃將兩個和尚蒸熟食用。

這個鼉潔,就是鼉龍,不過名字叫潔罷了,而鼉龍,民間俗稱“土龍”或“豬婆龍”。現代生物學稱其為揚子鱷,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的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等流域,隨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逐漸收縮至長江下游流域。在民間的傳說裡,雲貴川、湘鄂皖,乃至上海口,都曾有它的身影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