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偏僻的縣城之中,一個普通的小醫院內,一對憨厚的農民夫婦,此時此刻看著自己家剛出生的男娃娃,沉默不語。
按理說他們應該十分高興,因為他們結婚十幾年了,今天才擁有這麼一個寶貝疙瘩,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讓他們難以高興起來。
正常的一個娃娃生下來應該哭鬧,可是他們生的這個孩子並沒有,他就這麼悄無聲息的待著,任憑醫生如何的拍打推拿也沒有哭出聲,只是象徵性的張嘴喘了幾口氣而已,證明自己還活著。
後來經過醫生的檢查確認,他們發現這孩子的各項發育指標都很正常,但是眼神卻過於空洞,於是經過老大夫們的討論研究後定論,這個孩子可能會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而且十分有可能將來學不會說話,搞不好就會又聾又啞又痴呆。
孩子的胸腹和後背還有著如烈火焚燒一樣的青色胎記紋路,看著十分詭異,剛剛出生的時候,家中的老人看到之後都紛紛搖頭,說這是不祥的記號,這讓這對農民夫婦更加鬱悶,因為在他們的老家那裡,迷信至今沒有完全去除,他們也不知道老人們所說的不祥是什麼,只是這未知的東西就像是一大片烏雲,籠罩在了他們的心頭。
又有可能是殘疾,又有可能帶著不祥,這樣的一個孩子降生在這個普通農民的家中,無論是正常生活上的,還是在心理上,都無疑將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醫院的大夫建議他們帶著孩子去更大的醫院系統的檢查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如今的這種情況,若是真有毛病,以現在的醫療手段,早治療或許還有希望。
“娃他爸!咋辦?”
婦女看著這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骨肉,抹了一把眼淚,對著身邊的男人問道。
“治!”
男人沒有抬頭,而是一直看著孩子,下定了決心。
“那些大醫院貴的很,就算國家補助,咱們也不一定能花的起啊!可是不治的話,又對不起娃,人家投奔咱兩口子來的,咱們哪能就讓他這樣的痴呆下去呢?可是錢這方面,咱們又難以承擔,而且娃這一身的胎記,回老家以後恐怕也要被笑話,這……”
婦女眼淚噼裡啪啦的掉個不停,想到日後自己一家將面對的事情,她就忍不住心酸。
“治!砸鍋賣鐵也得治!娃來了,咱就不能讓娃受苦,至於他們那些老觀念老迷信的東西,咱們也沒必要在乎!錢的事我來想辦法,你就踏實的坐好月子,養好了奶水,把娃喂得白白胖胖的,滿月之後就帶著娃去省城看病,省城看不了就去首都!”
男人拍板,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的。
幾天之後,這對夫婦出院了,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他們的老家在大山深處,雖然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和國家的大力扶持幫助,這裡的條件仍然沒有達到外面平原地區的水平。
他們所在的地方是合村並鎮之後所形成的一個小城鎮,人口不多,也不發達,距離他們去生孩子的縣城有幾十公里的山路,雖然這裡都是農村莊園式的庭院小別墅,交通也比幾十年前發達了不少,但是真正還在這裡務農的人已經很少了,年輕人沒有誰願意留在這看著不錯但是卻沒有什麼發展的深山裡種地,大多數人都去了大城市,剩下的都是沒有什麼文化或是年紀有些大的老人了。
人走了,土地多了,這裡人的收入也就還算可以,但是山區的莊稼始終也難有太高的產量,外加種植環境惡劣,想要有太多的收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對夫婦在小鎮之中的日子過得也就那樣,不上不下的,住著別墅種著地,生活自給自足,而且還有些富餘,這本來也算是閒雲野鶴一般的清淨生活了,唯一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是他們結婚十幾年一直沒有孩子。
可是如今孩子來了,問題也來了,對於他們這樣的家庭來說,面對這種未知的疾病,恐怕是傾其所有都難以有所結果,但是這並不是他們放棄的理由,人這一輩子活得是什麼?親情、孩子!這是他們這些淳樸的人心裡唯一的答案。
二十多天以後他們在街坊鄰里異樣的眼光中辦了孩子的滿月酒,請來了原來他們這個家族的族長給孩子命名,好寫進族譜。
族長如今一百零三歲了,當他用自己渾濁的目光看向這個孩子的時候,突然感到了能給自己這個年齡的人一絲慰藉的感覺,就像超越了生死,就像淡化了牽絆,就像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平和。
像他這個年齡的人是最忌諱生死大事的,對死之一事更是諱莫如深,但是在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這些彷彿突然之間就淡然了,他好像感覺到死也並不是化為虛無那麼可怕了,冥冥之中彷彿還有生機之感。
這讓這個老族長十分愕然,對這個孩子好生的打量了起來,而且越看越覺得舒服,越看越讓自己淡然生死之事。
於是老族長對這個孩子十分重視,斟酌了半天之後,給這個孩子起了一個名字。
因為這家的男主人姓陳,於是族長憑著自己的感覺,給這個孩子起名為三生,寓意著三生若夢,生死淡然,不求於世,超脫凡事。
起完名字之後,族長指著三生身上的火焰紋胎記對眾人說道:“麒麟踏火,一飛沖天,這孩子乃是麒麟兒,今日落地凡塵,必然是要有所作為,將來成就不可限量,莫要因為一時糊塗,斷了麒麟昇天之路!”
這話是對眾人說的,因為他知道眾人會因為老觀念對這個孩子產生一些流言蜚語,更是對這孩子的爺爺奶奶說的,因為他們會真正有可能的阻止這個孩子的正常成長。
族長一席話,為這對夫婦暫時的抗下了一些負面阻攔,讓他們更加堅定了看好孩子病的信心,於是滿月宴一過,這兩口子便辭別了父母,踏上了尋醫看病的路程。
漫漫求醫路,兩口子嚐盡了世間冷暖,從省城到首都,結果卻是一無所獲,不過還好,因為國家幫扶的關係,在經濟上他們並沒有傷筋動骨。
因為沒有結果,最終他們也只能帶著孩子回到了家鄉,只希望在他日後的成長中會有奇蹟的出現。
本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