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磨成針)(祭侄文稿)(安史之亂)
歷史直播:我的影片通古代 安216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直到有一天又被網友笑死。
有一位網友每天在發自己鐵杵磨成針的影片。
評論區:求你了。磨磨鐵吧,這是鋼筋,你再磨兩年,這石頭就有屁股了。
這塊石頭也是遭了大罪了。幾千年了讓你拿根鋼筋開了個股縫。
這玩意但凡磨成針,都是對相關行業最大的震動。
你想挑戰自己是好事,我們不反對,但是這不是鐵杵,是鋼筋,這個粗細。八級地震都震不斷呀。}
[古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現代:只要鋼夠硬,石頭磨出腚]
[更搞笑的是,作者說石頭被洪水衝跑了。 網友:與其相信洪水沖走了,更相信是石頭捂著屁股跳水了。]
[一直以為鋼筋是鐵做的[捂臉]]
↑[鋼筋確實是鐵做的,只不過裡面的碳含量和普通的鐵不同。]
[鋼筋和鐵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含碳量不同[聽歌]]
林研最後還是沒有弄懂鋼和鐵的有什麼區別,於是他就去搜了一下。
看完之後才明白,鋼和鐵的不同之處。順便又看了一下下面的如何製造鋼和鐵,配合著講解影片還挺有意思。
此時各朝各代卻轟動,太不容易了。天幕終於出了個對他們有用的東西了。
此時各朝的人終於知道了,為什麼天幕中的樓房那麼高大卻不會倒塌的原因。原來是用這種鋼杵當作支撐,也難怪能隨隨便便建個上百米的樓高。
雖然他們沒有辦法像天幕中那樣,製作那麼高品質的鋼。但是提高一下現在的鋼產量和質量還是沒有問題的。
此時秦始皇在猶豫,自統一以後。秦始皇在文化方面雖然有了很多的改革。但是對於各家學派卻一直持放任的態度。
在所有的學派中,只有墨家最為特殊。只有墨家有自己的軍隊,可以隨時參與戰爭中。本來他都想要對墨家下“誅殺令”了,但是天幕的出現讓他延緩了這一決策,後來天幕陸陸續續的公佈了很多的先進技術工藝,這讓秦始皇有點捨不得墨家的手藝了,但是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確實又很麻煩。
他一直在猶豫,直到今天公佈了關於鐵的鍛造,他下定了決心。
於是他下旨,建立一個專門研發技術的部門,專門用來研製和改進天幕中所透露出的技術。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短短234字。不僅僅是書法之作,更是血淚之作。
安史之亂時,顏真卿30多位家人為國捐軀。其中包括他最疼愛的小侄子。
當時顏真卿與顏杲卿兩兄弟死守不降,一南一北討伐叛軍,顏杲卿孤軍奮戰六天。叛軍以其子顏季明性命脅迫,仍不投降。
顏家30多口人,被安祿山殺絕,顏真卿僥倖活了下來。多方尋找親人屍骨,最後只找到了侄子顏弄明的頭骨。悲憤交加下寫下了字字血洎的《祭侄文稿》}
這次的影片很沉重,內容就是一張字帖,字帖上面有很多的修改的痕跡,可這依舊不能掩飾其書法技巧之高超。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三、渴澀生動的墨法。
各朝各代有很多文人墨客讚揚《祭侄文稿》書寫筆法之高超。但是當講解的《祭侄文稿》是在那種場景下寫下的作品,一時之間人們心中憤懣不已。
在顏真卿之前的朝代,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安史之亂?但是看到那天幕上的字貼時,誰的心中不是憤憤不平呢。
顏真卿望著天幕,心急如焚卻又悵然若失。他擔憂於那安史之亂,又悵然於自己家族的結局。
“清臣冷靜,如今還沒有安史之亂,不要自亂陣腳。”顏真卿的朋友張志和如此勸解。
顏真卿,字清臣。張志和,字子同。張志和就是寫出那個“桃花流水鱖魚肥”的人。
(作者文化水平有限,真的想不出各個朝代人們稱呼的名稱,所以只能簡單的統稱一下字。其實我也知道不同朝代之間的稱呼不同,但是來回切換確實有點不太方便,只能簡單的找一些通用的稱呼。)
顏真卿冷靜下來,依據天幕的習慣。是有可能刷到相關的內容的,希望能夠刷到有關安史之亂的講解。
[從前只埋怨歷史的難背誦,而無法理解那些鮮活的人物。如今沒有機會再去背誦那些文字,卻在社會的打磨中找到了那些年老師想讓我們理解的意義。如果有機會去對話他,我竟然想對他說的是:好好寫書法,這世道不容你。]
[他可是顏真卿啊,得是多麼的悲憤,才能有那麼多的塗改。]
[這不是墨,是顏家滿門的血]
[他是顏真卿啊,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這是多麼絕望與痛心才會這樣塗塗抹抹才把這篇祭稿寫完,顏家滿門忠烈卻無一人善終,嗚呼哀哉!![流淚][流淚][流淚]]
[天下第一楷書寫了天下第二行書]
[《蘭亭集序》是書法的最高水準,《祭侄文稿》是先輩的義膽忠肝,中華的精神傳承。]
[顏真卿以骨骼端正的楷書而天下文明,他得多絕望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流淚]]
↑原來楷書四大家之一寫出天下第二行書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流淚]
稍微懂一些書法的人都知識道,不同的字型有不同的特點,每個人的字型特點都不一樣,一個人很難專精每一種字型。顏真卿的字型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但其更為著名的是其楷書。卻能在那種情況下寫出天下第二的行書。不僅是其技法高超,也表明了當事人心中的悲憤。
大明宮內,李世民的臉色再次難看,歷史上能用亂來形容的事件,通常是王朝內部發生的動亂,比如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再比如今天的安史之亂。
如今唐朝來了個安史之亂,還不知道其後果。此時大明殿的各位大臣也是心神不寧,可是那也沒辦法,只能忍著。
林研看完這個影片,不由自主的升起對安史之亂的好奇心,她當然知道唐朝由勝轉折的關鍵點安史之亂,但是她對其並沒有太多瞭解,索性去找了一下。
(省略其內容,我知道你們也不感興趣,咱直接跳評論吧。)
看完了詳細的安史之亂內容,
[安祿山的兒子殺了安祿山。後來史思明也被他自己兒子的殺了。兩大孝子。]
[朱棣這個燕王開創了永樂盛世。
安祿山這個燕王毀了開元盛世。]
朱元璋看到這條彈幕的時候,朱標剛剛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絕,不僅是因為太子去世,失去親人的痛苦,此前太子在時,東宮對明朝未來所有的建設,都得推翻。
朱元璋此時的年紀已經不小了,明王朝剛剛穩定下來。他沒有多少時間,為了鞏固新王朝的統治,他必須繼續堅持在朝堂之上。
本來朱元璋心中是更想立皇太孫朱允炆。他當然知道朱棣的優秀,但一方面它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順序,另一方面,成年的皇子大多已經成了藩王了,此時立燕王可能會引起爭端。
與此同時朱棣本身也是有缺點的,朱棣尚武,此時的明王朝初立,經過他這麼多年的統治,明王朝急需一個仁慈穩重的君王。
不僅僅是為了穩定朝綱,更重要的是休養生息。原本的太子朱標無疑是非常符合要求的,但朱標去世的太早了。
如果選擇朱棣的話,朱元璋很怕朱棣會再次掀起戰爭,讓剛剛穩定下來的民間再次受到戰爭的影響。
此時聽到天幕上的永樂盛世,好像也不是不可以立朱棣。
[幾次包庇安祿山,這樣看起來,楊貴妃死的不冤啊]
↑[只是不能把鍋全扣她頭上,但要是有人說楊貴妃無辜那就是笑話。]
[安史之亂可不是光盛唐由盛轉衰了!是從此開啟了重文輕武的大門了,一個擴張的民族最終給變成了死守漢地十八省的民族。]
[我們主體組成是農耕民族,西部東部南部都有地域限制,到頭了,北部遊牧民族,且氣候惡劣,不適合農耕,如果西邊沒有山脈,擴到印度不是問題。]
[不是李隆基的騷操作,叛軍根本打不進長安,封常清高仙芝也不會冤死,哥舒翰也不至於晚節不保。李隆基活該被打的滿四川跑。]
看完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李世民差點氣死,如果說唐玄宗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倒還好,他也不至於生那麼大的氣,就當自家出了個無能的後輩,誰家還沒幾個無能之人呢。
他生氣的是唐玄宗明明有那個實力,有那個腦子,他一手把唐朝帶到最高峰,又一手把它推下去,你擱這玩高空彈跳呢。這才是李世民生氣的原因。
[沒有安祿山有安東山,主要是大唐地方勢力太大了,中原王朝根本調不動。]
↑[這也是唐朝藩鎮問題積攢已久所造成的。唐朝的三大問題:自開寶年間就鬆散的政策問題;因邊疆戰事而崛起的軍隊將領掌握了錢權兵三大要素;土地兼併導致民間生活困難。解決不了這三個問題,安史之亂的爆發是早晚的事。]
↑[主要還是由於唐朝的疆域太大,當時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維持統治,所以還是得發展科技。]
看到天幕上網友的評論,李世民緩緩冷靜,身為一位千古名帝的帝王,他自然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一開始就發生的,都有其預兆。
但這並不代表唐玄宗沒有錯,唐玄宗身為一位帝王卻沉迷享樂,聽信讒言,驕奢淫逸,揮霍無度這本身就是他的無能。
倘若沒有才能也罷,既然早年擁有撥亂反正,勵精圖治,選賢舉能的能力,晚年卻做的那麼糊塗。當真還不如早點死了算了,還能留下個明君之名。
武則天時期
對於武則天來說,李隆基不過是一介小輩,雖然最後李隆基登上帝位,讓武則天不爽,但還沒有殘忍到對李隆基下毒手,只是將他圈禁在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