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氣候的變化與王朝的興衰
歷史直播:我的影片通古代 安216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棉花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來著?]
[大概是宋朝吧,這個時候應該是作為觀賞植物存在的,但是在宋朝時一直是作為觀賞性植物存在,一直到明朝才發揚光大。]
[不是,最遲應該在南北朝時。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也就是古代的大食和天竺。早期在邊疆種植,差不多在宋末元初的時候傳入內地。全國棉花的推廣在明初,是朱元璋強制推廣的。]
[我記得前段時間不就是有一個抵制新疆棉的活動嗎?]
[棉花喜熱,耐旱,適合在新疆、江蘇、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區,但是種植的最好的還是新疆棉花。那個抵制新疆棉的活動,其實就是國外在打壓我國棉紡織工業。衣食住行,說句老實話,還是放在自己的手裡比較好。]
[說句實話,棉花真的很重要。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就是由棉紡織業開始的嗎?而且棉花真的是非常好的禦寒作物。我覺得明清之所以能撐那麼長的時間,應該也有棉花的作用,明清那會可是小冰河時期,那天氣溫度沒有棉花,估計百姓早造反了。]
(作者我真的是非常努力的在給他們劇透了。本書的主角林妍就是個工具人,她和她的舍友都是工具人。借他們的嘴說出作者的觀點。從某種方面來看,她們就是作者本身的想法。所以求你們少罵一點主角,因為罵她就等於罵作者,作者的觀點也不一定對,但是希望大家友好評論。)
各朝各代正在關注天幕的人,驚喜的看著天幕。沒想到僅僅只是一件衣服,就聊到了那麼多重要的話題。比如棉花,棉花,棉花。因為是刷影片,所以他們能看到棉花的樣子。也看到了現在很多種植棉花的機器,雖然他們不能知道這些機械是怎麼製造出來的。但是他們知道了棉花的作用,瞭解了棉花能夠種植的地區以及種植條件。這些對於棉花的種植是非常有用的,連天幕都承認了棉花的重要性,那肯定要趕緊推廣普及民間,這可是一件得到後世肯定的重大舉措。沒看到朱元璋被表揚了嗎?
朱元璋沒想到突然被天幕點名,哎呀,還是輪到我了呀。雖然朱元璋嘴上說著,哎呀,小事小事。但是他心裡那是相當的自豪。他感慨:“當年咱老家那邊兒就是因為元朝老皇帝的不作為。鳳陽那邊兒餓死的人是不少,但也有很多人是冬天挨不過去就凍死的,那時候也沒有什麼條件,人死了,鋪蓋一卷就扔地裡去了。”說到這兒,朱元璋也是沉默了一下。
雖然他感慨別人,但是他也是實打實的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他不禁想起他的父母。
元朝末年,鬧災荒,元順帝的至正四年。先是旱災,然後又是蝗災,很多人都餓死了,然後就是大疫,傳染病流行。朱元璋家很不幸,他的父親、母親、哥哥,都在這場災疫中去世了。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家裡一下失去了三位親人。
朱元璋後來回憶起這段生活的時候,他印象非常深刻,他是這麼說的。
“朕昔寒微,生者為衣食之苦,死者無陰宅之難,籲,艱哉,爾劉繼祖發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樂葬皇考妣於是,至今難忘。”《鳳陽縣誌》
朱元璋終結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之後,出身貧寒、從小挨餓受凍的朱元璋,深知棉衣、棉被對窮人的意義,朱元璋頒佈政令,在全國強制推廣種植棉花:“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又稅糧亦准以棉布折米。”農民手裡有五到十畝地的,就必須種植棉花半畝,十畝以上種一畝,而且棉布可以抵稅糧。多種還可以少繳稅“益種棉花,率蠲(免除)其稅。”
朱元璋的這一舉措讓中國北方的棉花種植迅速推廣,大半個中國都受益,北方人也穿上了暖和的棉衣,棉紡織業也獲得了巨大發展,中國的棉布和絲綢、瓷器、茶葉一起,成為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明朝中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正是出自於紡織業。因為朱元璋出身底層,深知百姓疾苦,才會大規模推廣種植棉花,這是以往衣輕乘肥、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做不到的,也是作者最喜歡他的一點,穿上棉衣的中國人,向更加高寒的地方進發,由此東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地得到大規模開墾。
可能是因為刷多了棉花,一年刷到的下一個影片就是講解溫度的
{據近代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考證,在中國古代有過四個寒冷期,這四個寒冷期的冬天遠比現在要冷得多。
第一個寒冷期在西周時期,發生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之間,歷時150年的時間,《竹書記年》曾記載,這段時間的冬天江、漢俱凍,牛馬被凍死的情況時有發生。
第二個寒冷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次的寒冷期持續時間尤為久,從公元初一直持續到公元600年。
據《齊民要術》記載,在這段時間裡,棗樹長新葉的時間要比往常推遲了十到十五天,甚至一些東南地區的海洋也結起了冰,從“海水結冰”也能看出有多麼寒冷。
第三個寒冷期在南宋末年,時間從1000年到1200年之間,這次嚴寒中,不僅太湖和運河都結起了冰,就連湖邊的柑橘樹也沒逃過“毒手”,全部被凍死。
雖然樹木冬季會枝葉乾枯,但第二年往往能長出新葉,從樹木被凍死的情況就能得知有多麼寒冷,植物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人了。
第四個寒冷期發生在明清時期,這次也是有兩個怪相,一是1493年的淮河流域斷斷續續下了半年多的大雪;二是1893年的湖北地區天降大雪,平地雪厚達到五六尺。
清朝時期王樾也曾寫詩記載,在這個冬天,連錢塘江也被凍成了一塊,無法正常漲潮,足可見天氣嚴寒。
那麼這麼寒冷的天氣中,古人是怎麼保暖的呢?
雖然這四次嚴寒中,有不少人都沒去,但一些富貴人家還是有些過冬的辦法的。
首先,就是屋內生火取暖,在秦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壁爐,人們會將陶製的筒瓦相扣,將其埋於牆中,透過升溫加熱來讓整個房子溫暖起來。
此後,木炭、煤炭的出現也為富貴之人提供了過冬的利器,但賣炭從業者卻生活的並不好,白居易的《賣炭翁》就反映了貧困人家,基本沒有過冬的條件。
在很長時間內中國是沒有棉衣的,富貴人家靠絲綢衣服上墊絲錦還能取暖,至於窮人則靠在葛麻的衣服裡充填絮頭來度過。
至於棉花的大氛圍種植,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宋末元初的黃道婆,她改革了棉紡技術,大力推廣紡車、彈棉弓等裝置,促進了紡織技術的發展,現在我們說的衣被天下說的就是她。
另一個則是朱元璋,他將棉花種植推向全國,這才促使棉衣稱為最普遍的保暖衣物,讓不少窮苦人也可以熬過冬天。甚至可以說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功績。
下面呢我們來看一張圖
(作者我不會放圖,所以如果你們感興趣的話,就只能自己去找一下了。)
其實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就會發現氣候變化與王朝的興衰是有著緊密聯絡的。
從以上寒冷期與溫暖期的週期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溫暖期一般建立了強大的中央政權,此時國土面積廣大。寒冷期則漢人政權實力大打折扣,邊疆少數民族“興盛”,來自外族的壓力很大。
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來自北方大漠。因為古代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東、南兩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類探索世界的阻礙。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廣闊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氣候不可能對東部的漢族政權造成突襲。所以漢族政權在古代一直蒙受著來自北方的壓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等。
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因為是遊牧經濟,完全靠草原來養活自己,當氣候變冷時,草原生長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給。在這時候,就會向南方的漢族政權發起進攻,以獲得食物。而南方此時也變冷,糧食等物資也會大幅減產,此時就會導致土地兼併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從而綜合國力有所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頻繁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一個氣候變冷的大背景下,迫於生存壓力造成的。所以,在氣候寒冷時期,中原王朝將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其實也不難看出,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與氣候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