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這邊,木賁與劉坎因老將們盡皆退隱或是死亡,經常對酌,追憶往昔。
一日,二人對酌,木賁對劉坎說:“現如今,你我之輩,只剩我二人,倘若一日,你我身死,我等後輩可否擔當起國家大任吶?”
劉坎笑道:“新帝又何必說此話,現如今,護國左將軍與護國右將軍,皆名將之後,必可保家衛國,守國家安定,何慮?”
木賁點點頭,又說道:“保家衛國,有此二人,則可矣。只是……”
“只是不知將此皇位傳於何人?”劉坎笑道。
“太師甚知我心,我正為此事而煩憂啊。”
劉坎繼續說:“陛下傳於皇子木寅便是了。”
“我本想如此,奈何吾子不曾有過半分戰鬥與從政經驗,怕是不可擔此任。”
劉坎又笑道:“那我等勸陛下登基時,陛下可曾有過從政經驗?陛下豈不知自然發展之規律,便隨著咱們的後輩去吧,不必有所掛懷。來,你我再酌兩杯。”
木賁也並未因為劉坎的直言而生氣,反而因為他的此番話語又看透了一些東西。
木賁摸了摸自己的白鬚,對著鏡子,那蒼老之態盡顯,他知道,這個世界馬上就是年輕人的世界了。
他們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全部寄託在他們身上。
第二日,木賁便將自己的兒子木寅叫來,問他治軍治國之事。
問之,皆可對答如流。木賁大驚,自己並未教授,便問其從何處獲此知識。
木寅對木賁說:“父親,我自小便與太師太傅探討文章、軍略、治國、兵器,皆有所得,只是父親平日裡公務繁忙,不曾瞭解兒臣罷了。”
木賁一聽,欣喜感和虧欠感油然而生。
欣喜,他的後輩有如此學識,定可以安定國家;虧欠,他不曾關注兒子,只忙於政務,竟不知自己兒子才華之虛實。
木賁立即將皇位傳遞給了他這唯一的兒子木寅,叫他帶領著年輕一代為國盡心盡力,並對木寅說道:“我們從始至終並無國號,如今葉舍秋朝,花已離木。”
“葉舍秋朝花離木,七字當中,任何一字都為國號。”
木寅受命,並祝木賁與劉坎二人長命百歲,福壽安康。
可二人又怎得不知自己命數已盡呢?
一個星期後。
木賁對劉坎說:“愛卿啊,我昨夜夜觀天象,發現兩顆星星十分暗淡。有一顆,似乎是我的命星呢。”
劉坎應和道:“是啊,那另一顆,怕就是我的命星咯。”
木賁又說道:“只是大將軍,如今已歸隱有五年,轉眼又將入冬,還望他安好。”
劉坎點點頭,不語。
木賁亦不語。
此夜,木賁與劉坎雙雙逝世。
至此,除了顧秋以外,其他的老將領和老臣們全部歸天。
木寅第二日向父親請安,發現父親與劉坎盡皆氣絕身亡,萬分悲痛。
他先是以太子的名義召集眾官員,將父親和劉坎的屍體運送到京城附近的三言林風水最好處厚葬。
隨後又是按照自己父親的旨意,自立為國家之主,並下令道:“自己國家的國號可以由‘葉舍秋朝花離木’當中的任何一字來稱呼。”
最後任免了諸多的二代官員,因常念護國大將軍顧秋功績之重大,故而廢止大將軍之職業,保持劉豐與顧仁的左右將軍之職不變。
又封葉舍之女葉離為京城太醫,但無論京城百姓誰有疾病,都可來其府中尋他看病。
木寅又封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官職。
起初,人們都認為,這樣的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娃娃,是治理不好國家的,故而都持懷疑態度。
然而,一個月後,整個京城的風貌變化,卻讓眾人見識到了木寅政治手段的厲害。
整個京城裡,由於木寅的得當管理,去往葉離處看病的病人,權益都能得到極大的保障,人們的幸福感不斷加強。
在劉豐與顧仁二位將軍的巡查監視下,整個京城裡不敢有盜賊猖狂,因為他倆都是嫉惡如仇的性格。
一旦盜賊遇見他二位,必定少不了一頓毒打。
有一次,一個慣犯偷了一名女子的看病錢,正巧被劉豐所碰見,劉豐自然是不能容忍,先是一腳踢飛那盜賊,將其手中的錢搶奪回來還與那位女士。
隨後便快速抓住死命奔跑的賊寇,將他按倒在地上摩擦,一遍遍地扇著賊寇的臉,邊扇邊問道:“說!敢不敢再偷別人的錢財了!”
“將軍!將軍!我再也不敢了,饒了我吧!”
劉豐見這也是一個慫貨,也不再理他,便像捉小雞一樣地提起他,對他說:“你不能走!隨我來!”
那賊寇怎敢違命,只得乖乖跟住。
劉豐停住了,盜賊卻驚了。
這裡,自己眼前的,可是新任皇帝木寅!
盜賊此時害怕地說不出話來,他不就是偷了一點兒錢嗎,教育教育不就得了,何苦要鬧到朝堂之上啊。
劉豐對木寅道:“陛下,此人偷取一女子治病錢財,被我發現,如何處置?”
木寅靜靜地盯著那盜賊,對劉豐說:“愛卿你先去忙,我自有辦法處置此人。”
劉豐告退。
盜賊戰戰兢兢,等著木寅問罪。
只見木寅非但沒有重罰他,反而對他說道:“汝家中有何急事?非要偷取他人救命之錢?我之家中反而富裕,如有需,來我處向我索要便是,又何必去偷呢?”
盜賊被木寅的大度震驚住了。
忙對木寅說:“陛下,小人有罪,承蒙陛下如此寬仁大度,小人又豈敢再行盜竊之事,日後必定依靠自己的雙手,獲取財富。”
木寅見改造成功,便對此人說:“現如今京城防衛力量過弱,你可跟隨劉豐將軍或者顧仁將軍共同守備京城,不知足下意下如何?”
那人一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顧仁。
木寅笑了笑,便給了他一令牌,叫他去城西去找顧仁,將此令牌交於顧仁,他自會被收編。
那人以往是小偷,對於小偷的手段那可是瞭如指掌,最後果成了抓小偷的一把好手。
只是他遇上同在巡查的劉豐時,尷尬的不敢抬頭看他。
後來此事在京城傳開,眾人皆誇讚木寅為仁君、有德之君,而木寅未曾因此而自滿,而是日日學習,日日精進。
京城在這些二代的治理下,愈發繁榮。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