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顧秋在對三位孩子進行教育時,京城的噩耗傳來,乃是新帝木賁之旨。
顧秋接旨一看,大驚,旨內書天璣將軍劉捐與天權將軍劉橫因病去世之事。
顧秋失聲而哭,言道:“天璣與天權隕落矣!”
先後折了這麼多先前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他這個大將軍遭受了極其重大的打擊,一夜之間,竟然生出了白髮。
一夜過後,顧秋給新帝木賁寫信說:“山夜琚與楊明素修妖魔之法,如不早除,恐怕有失。其不來犯我境,必有延緩衰老之法,今我軍損兵折將,唯有老死者與年輕者,盡皆不可為主將。今我雖年長,然仍有一柄仙牢劍,一套仙牢劍法,如若撥我五萬兵,令我帶領後輩們繞道突襲月城,而陛下親率大軍,可一戰勝矣!”
木賁接到了來自顧秋的書信,看完之後,思慮萬千,召來太師劉坎,問道:“現如今大將軍要襲擊月城,以防不測,朕深知大將軍之意,只是恐大將軍年老,而言務城北那條長北道道路漫長,大將軍長途跋涉,恐怕不利。”
說完,看了一眼劉坎,問道:“太師以為如何?”
太師劉坎回答道:“陛下,大將軍素有威名,即使不行襲擊之事,月城之城主聽聞此事,也將膽戰心驚,主將心怯,其士兵又將如何?”
“況且多位將軍病逝,朝中可用者不多,再不行戰事,恐國家危矣,望聖上明鑑。”
木賁點了點頭,對劉坎說:“朕知道了,朕這就派天璇、玉衡、開陽三位將軍集結於陽坤縣,剋日啟程。”
太師劉坎又對木賁說:“若率眾出征,恐京城防守微弱,若山夜琚與楊明互相通風報信,楊明偷襲京城,當何如?京城自有我來看守,然而陽坤縣不得不防,不如與大將軍與信中說明,與其同議此事。”
木賁曰善。
不日,顧秋便收到了木賁的來信,見到信中所言看守陽坤縣之事,亦有所思,自己的眼睛順便瞄準了正在研讀兵書的劉豐。
顧秋心想:劉豐善戰又善用兵,何不以他為大將,駐守陽坤縣呢?
遂即寫信為木賁引薦劉瑞之子劉豐,並對其大加讚賞。
信寫完後,顧秋怕木賁憂慮其年幼,不可勝任此事,便又在信後加了幾句話:“昔日我與陛下初見時,我亦不過此等年齡,豈不聞英雄出少年哉?況其乃英雄之後,有其在此,必可使陽坤縣無恙。”
顧秋又仔細檢查斟酌,決定派劉豐親自去送這封信。
劉豐送信之前,顧秋對劉豐說:“我欲想要起兵,從北方繞路,直取敵軍月城,先發制人,與新帝合圍月城,以保全國家。今叫汝駐守陽坤縣,看似無用,實乃大任,還望賢侄盡力。”
劉豐委屈的對顧秋說:“我父仇人乃山夜琚,今其在月城,而我身為其子,卻不能面報其仇,豈不是......"
顧秋一臉嚴肅,道:“賢侄,你熟讀兵書,諳熟兵法,豈不知進軍之事,務必要以大局為重。汝父親若見你守備有功,九泉之下,豈不欣慰。”
說完,顧秋嘆了口氣,對劉豐道:“出發吧。”
劉豐雖然出發,但不能上前線,心中總有一股氣沒法嚥下,想著自己一定要建立功勳。
信送到木賁手裡,木賁見了信中所言劉豐一人擊敗言務城北賊寇和其熟讀兵書之事,心想顧秋定然不會看錯人,遂命劉豐代其父職為護國左將軍,又命令顧秋之子顧仁為護國右將軍。
木賁親自拉著劉豐的手,對他說:“現今你已是護國左將軍了,理當為國家承擔責任,是故務必嚴謹作風,仔細守住陽坤縣,待我等得勝歸來之時,再與你合兵一處,同討楊明,奪回博亭村!”
劉豐領命,自去陽坤縣駐守了。
而顧秋這邊,則是接到了新帝木賁的命令,三日之內五萬兵馬即趕到。一週後,顧秋從長北道奇襲月城,而新帝木賁與天璇、玉衡、開陽三位將軍共同西征,從正面進攻月城。
夜裡,顧秋叫來葉舍一家,四人共同商議,顧秋問兩個孩子道:“汝等後輩,即將從軍出征,可否有膽怯之心?”
二人皆不答,顧秋不要看他們的表情便知,兩人定是懼怕。
於是,顧秋一夜之內,給他們講述了自己還沒有他們這麼大的時候便殺了仙牢鎮內的流氓楊公子,從此亡命天涯,而後清白判案,自立為官,最後成為大將軍抵抗敵國的故事。
二人聽得呆了,但似乎還是有點兒害怕。
顧秋對他們說:“不必害怕,汝等一定要知道,邪惡是永遠戰勝不了正義的,就算有一天,在沙場上,為了正義死去,天地也會為你哀悼,後世的人民自然會將你深深地埋藏在心裡,永遠懷念。”
“現今兵馬已備,我等皆應忘卻小家之溫暖,而赴大家之宏願。”
包括葉舍在內,都看到了顧秋臉上細小的淚痕。各自雖然不說話,卻都暗自在心底下定了決心,與敵國決一死戰的決心。
兵馬浩蕩,大將軍一揮旗,兵士齊聲應和,言務城內軍心齊整,言務城外秋風蕭蕭。只待大將軍一聲令下,開啟北上西征的征途。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