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母去世已久,不覺已有五年光陰流逝,顧秋已然十七歲,葉舍已然二十一歲,二人皆是鄉鄰皆知曉的文化人,對鄉里的父老們也十分客氣,故而人人都喜歡他們倆,皆言顧父教子有方。今年顧母祭日時,顧秋去往顧母房間打掃,不經意間將顧母之床弄爛一角,彎下腰正要修補時,卻發現一柄寒光鐵劍的劍鋒閃閃發光,顧秋大驚,用粗布包裹劍鋒,將其拿了出來,他看到劍柄外貼著一張紙,字跡已然看不清,只看得見上面刻有“仙牢”二字,更為驚奇,難不成母親是一位隱藏的劍客?但顧母生前的氣質絕不符合一個俠女的氣質,顧秋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先將劍藏於自己房間角落,用書本堆積。

顧父來到顧母房間,怒叱一聲,顧秋聽到,便知何事,便上樓去見父親,父親並不言語,只用眼睛盯著顧秋看,顧秋不能將他尋得這柄寒光鐵劍的事情告訴他,因為從小父親便讓他習文,從未讓他接觸過什麼刀槍劍戟,現在說出這件事只怕是有害而無益,所以不答,顧父此時開口:“你年已十七,怎會犯下如此錯誤?“顧秋眼神躲閃,此刻他還沒有想好用什麼理由搪塞過去那床的一角的破敗不堪,可令他詫異的是,顧父沒有像往常一樣批評他,叫他罰抄書籍,顧父又開口道:”想如今你已思想成熟,將此過失彌補過後萬事便由你自己做主,我不再過問。“言罷,便離開顧母房間,顧秋呆住,慶幸同時莫名又多了一點感傷,他覺得自由過後好像又失去了些什麼。而後顧秋將此角補上不言。

一日,葉舍來尋顧秋共言科舉之事,顧秋之心思卻不在此,仍然想著那柄寒光鐵劍,葉舍察覺到不對勁,同時顧父離家,顧秋舒一口氣,正當葉舍要問時,顧秋言道:”葉舍兄,我給你看樣東西。“言罷,便從角落裡尋得那柄寒光鐵劍,葉舍見此劍,大驚道:”先生在時,從不讓我等習武,你這鐵劍又是從何而來?“顧秋將顧母祭日那日的事情一五一十說給葉舍,葉舍聽罷,沉思良久,欲言又止,顧秋見狀,忙問葉舍:”葉舍兄,你是否知曉此劍為何劍,為何在我家中?“葉舍猶豫道:”我是曾從古書中知曉此劍,可不知當講不當講。“顧秋目光頓時如炬:”當講!“葉舍見此狀,嘆曰:”古書曾言:‘仙牢巖間,有仙牢劍。其鋒無比,斬兇除惡。此劍性烈,難有可馭。如用此劍,或孤或寡。’可古書後面又寫道:”仙牢鎮上,有崔氏英雄,用此劍御外敵,斬內奸,後此英雄失三子,唯有一子留存,其子將此劍收於其家,後無論何事,皆不使用。“此話一出,顧秋腦中發暈,他猜想不會自己的母親便是崔氏後人吧,因為顧母家中只有一女,便為其母,姓崔。可他又想:"天下崔氏多矣,此事未可知也。”葉舍見此狀,便要顧秋將此劍收緊,萬不可使用或讓顧父知曉。顧秋嘴上答應了,葉舍見此狀,便放心了,二人又談論許久,約定三月後便去應試。

顧秋這幾日白天用心讀書,夜裡便偷著出門去後山荒無人煙的地方練習劍法,因為他從小就沒有接觸過這種東西,長大後便對小時候得不到的更加喜愛珍重,他勤加練劍,以至於白日讀書,有時竟讀不進去,將筆當劍,盡情揮舞。

一位達官顯貴,名曰楊公子,從小不喜文章,酷愛舞槍弄棒和拳腳功夫,從小便喜歡欺凌弱小,忽一天,其路過顧秋家旁,見一女子行於街,生的明眸皓齒,眼含秋水,十分好看,便故意堵住其去路,以言語調戲,此女子正害怕時,葉捨出現,他正要去找顧秋議事,而半路見此,便以善言相勸,不料楊公子竟然將葉舍一腳踹翻在地,一女子也顧秋本在讀書,未知屋外何事,卻聽見慘叫一聲,他聽得出來,這是和他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兄弟葉舍的叫聲,他撇下書本,三步並作兩步,大步流星地往門口走,看見躺在地上的葉舍,又見到另外三人,尤其是那位楊公子,頓時火冒三丈,他平時讀詩書,胸懷大志,有安邦治國之心,今見此,他腦子一熱,蹦出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聲音之大,先是驚著了楊公子,可楊公子一看他,冷笑一聲:“不過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竟敢說此大話,好不叫人笑話。”顧秋多年的怨氣似乎在這一刻達到了頂峰。眼裡沒有了柔和,只有劍鋒般的凌厲。他快步上樓,取出那把劍,飛奔而下,咆哮:“匹夫欺人太甚!調戲婦女,目無法度,此一罪也!辱我好友,侮我無能,此二罪也!”今日我便要用此劍斷汝二罪,斬兇除惡!言罷,便要衝上去與其爭鬥,可葉舍此時卻緊緊抱住顧秋:“賢弟!不可衝動啊!此劍斷不可用啊!!“顧秋哪裡管的上這個,帶著哭腔對葉舍說:“葉舍兄,此劍難道不是用來斬兇除惡的嗎?那古書的第二句定是他人杜撰!如此之事怎會有之!且放開我與其一戰!”葉舍還是不肯放開,顧秋無奈,只好踢開葉舍,言道:“對不住了,葉舍兄。”

只見一陣寒光襲來,楊公子一驚,幸好從小習武,躲過此一擊,而顧秋這幾天夜裡學習劍法,已初有所成,不等楊公子反應過來,又是一揮劍,斬到了楊公子臉上,楊公子驚愕於顧秋的劍法之高,慌忙禦敵,可是自己並無兵器,只得邊戰邊退,顧秋挑劍又一戳,顧秋躲閃不及,被傷了腿,已然走不動,可此時顧秋已然失去理智,楊公子正求饒時,其心臟卻是一陣寒意,只見那點寒氣從劍鋒吐了出來,似是一口惡氣,亦似是一場別離的開端。劍鋒見紅,似是嗜血之鬼,再配著那點寒氣,教人膽寒。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