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青兕的選擇,廟堂大多人都覺得奇怪。
畢竟他現在的身份地位權勢,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缺的就是底蘊。只要趁勢與蕭家聯合,子孫透過蕭家與各大世家結親,陳家最欠缺的底蘊將會得到彌補。
現在陳青兕還年輕,不求跟司馬懿那樣長壽,只需擁有常人之壽,陳家就能因為他一人之力,晉升為大世家。那時候享受榮耀的可不止一人,而是幾代甚至十數代。
陳青兕卻選擇扶持李賢,雖說李賢少不更事,確實好控制一些。但也到了知事的年紀,而且天性聰慧,人所共知,又能控制幾年?真想掌控朝廷,選個更小的,選個蠢的,就跟李顯這樣的,豈不更好?對於陳青兕的選擇,絕大多數人都看不透。
唯有陳青兕自己知道,李賢才是最佳選擇。既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也有能力延續他的政治理想,對於大唐,對於陳家,都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在李弘、李賢眼裡卻是不同,他們自然是認為陳青兕大公無私。
畢竟武皇后的惡行過於惡劣,他們兩人受到母親的連累,德行上存在嚴重汙點。自身又沒有可以利用的價值,支援李弘選擇立李賢,對於陳青兕沒有任何好處,除了公心,他們想不出別的理由。
李治的陰騭,武媚的冷酷,他們所生的李弘、李賢卻如負負得正一般,性子都得到極高的評價,前者是仁孝聞於四海,後者是唐年鈞德,章懷最仁。
面對陳青兕如此,兩人皆感動得無以復加,便如溺水者握住了救命的稻草一般。
為此李弘還特地將李賢叫到跟前。
“六郎!皇兄的身體怕是堅持不了多久,陳先生受先皇大恩,有諸葛丞相之誠。你若誠心待之,他必不負你。但不可將之真視為諸葛丞相,你若不知天高地厚,與他對著幹,他是不會對你留情的,切記切記。”
李賢道:“臣弟謹記皇兄教誨。也明白箇中道理,皇兄大可安心。”
一個月後,李弘病逝。
年僅十二的李賢在陳青兕的扶持下登基為大唐新帝,這一次有陳青兕坐鎮長安,廟堂一切平穩。
此後二十年,政出中書,祭出李賢,君臣和諧。
陳青兕在這二十年裡,大刀闊斧地進行吏治改革。
陳青兕並沒有生搬硬套後世的政治制度,他知道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步子邁得大,容易扯著蛋。人力是有限的,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是需要漫長的時間累積發展,不是照葫蘆畫瓢就能夠成功的。
未來優秀的制度並不適合這個時代,陳青兕要做的就是透過自己超前的知識推動這個程序,讓華夏發展向前推動兩百年乃至三四百年,繼續領先於世界。
陳青兕大力發展民生,推動文教,重視數術,將術數歸為科舉必考科目。他並沒有刻意的去打壓關東世家,而是推動印刷術與造紙術的發展,令得的價格下降,讀書不再是上流人士的專屬。
任何薄有家財的孩子都讀得起書,且都有地方學習文化知識,還能透過科舉實現階級跨越,完全不需要依靠世家。
後世不少人將世家的沒落倒臺歸功於黃巢,但真正導致世家沒落的真正原因是大勢,時代的發展讓讀書不再奢侈,大量的寒門崛起,打破了世家對知識的壟斷,這才導致世家的沒落。
日後的牛李黨爭,就是寒門首次對世家發起的進攻。
正德二十年。
“先生,您此去是不打算回來了?”
李賢看著年過半百,依舊身強力健的陳青兕,有些五味雜陳。
二十年裡,相權坐大,皇權旁落,作為皇帝他心裡自然是不舒服的,不過他知道陳青兕對於他既有大恩,對於國亦有大功,乃至於大唐可以沒有他李賢,但不能沒有陳青兕。
面對如此情況,李賢自是表現出君王的氣度,對於陳青兕的改革請求,無一不允,但心裡卻常想自己何時能夠親政,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唐皇帝。
可今時今日,得知陳青兕真要還政離開,李賢反而有些慌了。
他怕自己扛不住大任……
陳青兕卻笑道:“陛下仁厚睿智,有劉、狄、張三相把持方向,還有姚崇、裴行儉、諸多能臣幹吏輔之,廟堂有臣無臣沒大區別,反之南海那邊最近起了不小的動盪,此番臣去南海,得讓大食國知道,動小心思是要捱揍的。”
他輕輕笑著,反覆揍大食就跟揍自家兒子一樣。
當年與大食國的一戰,讓西域承平了二十年。
大唐也吃了二十年的紅利,陳青兕利用這打出來的威望在西域諸國建設學堂書塾,在國子監招收諸國王室,西域諸國繼承人必須國子監出身,以此奠定了西域的基調,大唐對於西域的掌控力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
而西域大食因當年一敗,陷入了分裂狀態,什派、遜派從冷戰轉變為熱戰。一開始遜派佔據優勢,什派還需要唐廷暗中的支助,但隨著大食哈里發穆阿維葉的病故,局面易轉,什派佔據了上風。
唐廷也在陳青兕的操控下,改支援了遜派,以平衡彼此的勢力。
大食國也因此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內亂……
但亂世出英雄,在這動亂中什派突然冒出一個叫阿拔斯·裡奇·卡爾馬特的人物,他以迅雷之勢一統了什派,鎮服了遜派,完成了對大食國的整合。
因為速度太快,遠在長安的陳青兕還來不及反應。
完成一統的大食國自然存有不甘,在凝聚實力,暗中謀劃挑事。西域現在大食國已經完全滲透不了,天竺、南海就成了大食國爭取的物件。
天竺就是一群沒腦子的驢馬爛子,給他三分面子,就覺得自己行了,天下無敵,而南海離中原太遠,幾乎懸於海外,掌控力有限,因此有了小小的動盪。
面對如此情況,陳青兕早有預謀的決定親自前往南海坐鎮。
李賢身為大唐皇帝,雖實權不在,但陳青兕並沒有將他孤立,所有政務都要經過他手,已經察覺陳青兕這些年往南海投了不少的力量。
這一聽陳青兕想要坐鎮南海,立刻意識到陳青兕這一去,怕是不會回來了。
陳青兕確實沒打算回來,在交通科技不發達的封建時代,疆域是有一定界限。超過了那個界限,就會因為文化溝通等原因,無法實控。
就如明朝的安南,哪怕是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面對安南也無計可施,朱瞻基更是逼得沒有辦法,主動放棄對安南的統治,將安南的土地放棄了……
但其實對於安南並不是沒有解決辦法,如果當初張輔犁庭掃穴,滅亡胡朝,朱棣立即效仿沐英鎮雲南故事,立張輔交趾王,張家世代坐鎮交趾,一代一代接連數代,交趾豈會丟失?交趾再難,能比得過雲南?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朱棣未必想不到這個辦法,只是他不可能這麼做。
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選擇草率的將領裂土分封出去,形成一個國中之國。但毫無疑問,這是最好的辦法。
陳青兕早在二十年前就想過陳家的未來,他自有把握自己在世的時候庇佑陳家。可就怕如霍光一樣,這邊剛剛身死,陳家立刻遭受清算。
人在有了子女之後,難免要為未來計一計。
南海是他選擇的落腳之處……
這裡的南海自然不是後世的中國南海,而是後世的印度洋,早在二十年前,陳青兕就命劉仁軌、薛仁貴拿下了科欽一地,改名為率賓府,打下了根基。
天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有著廣闊無垠的肥沃的土地,論及地理優渥,完全不遜於華夏,然而在這片土地上卻孕育了一群完全不知用什麼言語形容的碳基生物,實在是暴殄天物。
陳青兕出鎮南海,可西鎮大食,北虐天竺,護佑西域安穩,又可與華夏嶺南水師相輔相成,把控東南亞的海上商道,為大唐護衛西方疆域。
至於未來陳家是自立還是什麼,陳青兕是管不了的。
但他可以肯定一點,陳家坐鎮的南海,將會把華夏文化刻在那片資源豐富的大陸,將華夏的種留在那裡。
給未來的天下,留一個自古以來。
陳青兕念及於此,也有些心潮澎湃,半百年紀了,竟有些熱血沸騰,看著李賢確實不捨,想著二十年的感情,亦柔聲道:“臣為朝廷嘔心瀝血至今,向陛下討要一個南海王不算僭越吧。”
李賢眼睛有些溼潤,知對方去意已決,說道:“無陳先生,無朕,亦無現在的朝廷,區區南海王,算得了什麼?只是皇后、太子要是知道再難見先生,不知會多難受。”
陳青兕一時也沉默。
他的長女嫁給了李賢,還生下了大唐的太子。
陳青兕其實一開始不同意這門婚事,畢竟這其中能計較的東西太多。
李賢確實出色,卻也因為如此,陳青兕懷疑這頭豬要拱自家的白菜別有目的。
只是李賢確實表現出了自己的誠心,而他的長女繼承了母親李紅清的性子,有些叛逆,也不知是被李賢的花言巧語打動,還是受對方那俊美的外表給糊弄住了,頗有非君不嫁的態度。
陳青兕也只能聽之由之。
緘默了一會兒,李賢說道:“先生此番出鎮南海,西域給不了多少支援。嶺南水師,可聽先生呼叫。還有吐蕃王陳思北,吐蕃讓先生徹底打服了,若知先生出鎮南海,讓他出兵支援,必會鼎力相助。”
陳青兕聽了卻是一陣頭大,心中忍不住吐槽:“他老子讓他出兵,他敢不聽?”
這說起來確實有些狗血,陳思北確實是他陳青兕的兒子。
當年他大意中計,讓赤瑪洛下藥睡了她。後來反正已經犯了錯,又睡了幾次,當他當時明確計算過人家姑娘天葵的日子,卻不想還是中招。
十年前,佯裝芒松芒讚的王孝傑假死,傳位於幼子芒波傑,赤瑪倫監國。赤瑪倫繼承“芒松芒贊”的政策力主推行漢化,而且更改的更加徹底,將吐蕃人的名字都效仿北魏一併漢化。因念陳青兕之恩德,吐蕃王室改為陳姓。
一日後,李賢下旨,封陳青兕南海王,為大唐坐鎮南海,為唐之長安,拱衛西陲。
ps:正文就到這裡了,還有一篇後記,以及一些人物結局,略微介紹。
感謝兄弟姐妹們一直支援到現在,拜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