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老廠困境無出路
開局獲得傳送門,我直接上交國家 儀諾千金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碳基高能電池”的商業化製備技術有了,生產工廠要建在哪裡?
這種遠超世界最高技術水平的生產工廠,既要交通方便又要保衛嚴密,既要遠離鬧市又要配套完善。
有長老推薦申海、燕京、羊城等大城市,理由是經濟發達地區有成熟工人、便利交通,也有長老推薦在西北大沙漠裡建廠,地廣人稀,方便保密!
最後由大長老拍板決定,重啟一個三線老工廠。
所謂三線工廠,就是當年國際形勢嚴峻,西方歐美加大對華夏的技術和資金的封鎖,北方惡鄰陳兵百萬於邊境草原隨時威脅首都燕京,內憂外患。
那時國家僅有的輕重工業,幾乎都在沿海城市,極易受到外部衝擊,為了立足打大仗、做長期戰爭準備,教員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佈局考慮,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提出三線建設問題。這是一項“末日工程”,是偉人為華夏國留下的物質遺產……
在教員的一聲號召之下,數不清的工人、科學家、子弟兵從城市裡投身到大山深處,他們背井離鄉、深入西部腹地,共築華夏的戰略縱深。
地處山區、交通不便、資訊閉塞是當時三線工廠的普遍現象,當時這些工廠選址就是要“藏起來”,隱蔽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後來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冷戰結束、和平和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華夏也開始了經濟改革,這些三線工廠逐步失去了競爭力,在市場浪潮中大多傾覆,或解散、或停產、或轉產。
這些掙扎在消失邊緣的三線老廠成了建設“碳基高能電池”的最佳地點。就這樣十幾支考察隊伍從首都燕京出發,前往西南地區尋找最合適的三線老廠。
在蓉城往西數十公里的西南大山中,有這麼一個老工廠,102廠。
102廠於1970年建成,專門為軍隊生產軍用蓄電池裝置,靠著軍隊的訂單很是紅火,規模最大時有兩三千名一線工人,這是這個三線軍工廠最輝煌的時期。
102廠和當年眾多的三線工廠一樣,自身就構成一個小社會,除了厂部、科研、設計部門外,還有七、八個車間、十幾幢職工宿舍樓,其它設施像食堂、醫院、子弟學校、幼兒園、招待所、籃球場等等也是應有盡有。
90年代軍轉民改制,當時眾多軍工廠劃歸地方政府管轄,102廠也在其列。
剛開始在市場經濟中也繼續紅火了一陣子,但是由於沒有跟上技術的迭代發展,產品逐漸缺乏市場競爭力,每況愈下,到現在已是奄奄一息、負債累累。
整個工廠是環繞一座山丘而修建的,山丘中段有一個巨大的天然山洞,工廠有兩個核心車間就藏在這個山洞之中,洞外只能看到車間的大門和一小段建築。
輝煌是以前的,現在的102廠早已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沉重的包袱,三千名職工家屬無處安置,只能靠銀行貸款和政府撥款勉強維持。
廠子和政府都想過很多辦法,都沒有讓廠子起死回生。政府幫忙引進過新的生產線,規劃建設過一個高速公路口,但是由於傳統電池產品需求量越來越小、原材料成本越來越高,也因為遠離沿海發達地區運輸成本高昂,導致生產既虧本。
這天,廠長趙江河正枯坐在簡陋的辦公室裡,這些年無形的壓力簡直讓他喘不過氣來,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這些年,除了撲在生產一線,就是到處找銷路,才四十多歲的年紀,頭髮已經基本花白,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像是社會無情的鞭撻。
三千張嘴要吃飯,一年多的工資已經開不出來,生產出來的產品落後只能賠錢賣,銀行貸款馬上就要到期了,政府也實在沒有餘力支援了,廠子早已資不抵債。
“廠子,真的要解散了嗎?”趙江河閉上了溼潤的雙眼,無力的靠在椅背上。
桌面上是一份檔案,是本市的一家叫作“強盛集團”的房地產開發公司,說願意承擔102廠的銀行貸款,並且出一筆遣散費,條件是102廠廠區無償轉讓給這家房地產開發商,強盛集團要在這裡要建一個高階度假山莊。
102廠早就資不抵債了,強盛集團給的條件已經很好了,負擔欠銀行的一億多貸款,然後遣散費每家最少能拿到兩三萬元,趙江河找人評估過,廠子地皮值個兩三億,裝置、材料、產品還能處理個一億,基本上102廠還佔點小便宜。
強盛集團承諾的遣散費就有三億,102廠還完債,剩下的錢還足夠工人們換個地方重新生活。
但是甘心嗎?好多人都是廠二代,當年跟隨父母從大城市來到這大山溝溝裡,一磚一瓦親手建成了這偌大的102廠,這是三千名職工共同的家,是很多人一輩子的心血。
趙江河卻無能為力。人生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此,努力了也看不到方向。
“廠長,有客人到了。劉市長帶人來了。”傳達室大爺老董敲響辦公室的門,把趙江河的思緒拉了回來。
“劉市長?”趙江河心想:“政府不是已經說財政沒錢補貼102廠了嗎?”
政府來人,會有轉機嗎?
趙江河跟隨老董去會客廳迎接,只見劉市長和幾個陌生人坐在會客室裡已經在討論著什麼。
見到趙江河來了,劉市長起身介紹說:“這是102廠的趙廠長,這幾位是燕京過來考察的領導和專家。想看看咱們廠子的情況。”
趙江河和幾位領導專家打完招呼,一腦門問號,這個負債累累、技術落後、瀕臨倒閉的老廠子,還有什麼考察的必要嗎?
但是既然來了,就領著他們看看唄。
102廠的生產線建立在一座山腹內,還在維持著最低程度的運轉,倉房已經堆滿了滯銷的乾電池和鉛酸蓄電池,作為軍工廠改制而來的102廠,骨子裡烙下的集體性還沒有完全消失。
劉市長和燕京的領導專家們繞著廠子內外轉了又轉,連吃飯都是自帶乾糧解決,謝絕了趙江河的招待,晚上連夜就趕回去了。
趙江河對這些人的到來有些莫名其妙,只問了很多問題,什麼結果也沒說。趙江河還以為是開發商找來評估的人,但是劉市長的親自陪同卻讓他打消了這種念頭。
隨後的一星期再沒其他動靜,焦頭爛額的趙江河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了,因為銀行上門催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