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孫皓遷都的一眾大臣中,以鎮西大將軍嘉興侯領荊州牧陸凱為首,極力地反對孫皓遷都。寧隨在一旁聽著他們的對話,心中卻想:“遷都武昌倒是個好主意。武昌毗鄰長江,與漢口隔江相望,若是遷都那裡,的確可以做到覬覦荊州,向外擴張。只是為何要在此時提出來?難道他不知道這時提出來會被眾多大臣所反對的嗎?還是說他是故意的。”

陸凱等人都認為遷都事大,不可聽信術士一派胡言,需得慎重行事。孫皓見狀,於是決定暫緩下來。

事後,孫皓又召喚寧隨入宮,給了寧隨一份名單。寧隨看了一眼名單,見上面都寫著許多朝中大臣的名字,不禁問:“你想幹什麼?”孫皓對寧隨說:“這些都是反對朕的決策的那些大臣的名字以及張布和濮陽興二人的同黨,我要你悄悄把他們都殺了,不管是意外身亡還是蓄意謀殺的都行。”寧隨聽後恍然大悟,不禁心想:“原來這才是他的目的,只是這樣做……”於是有些反對地對孫皓說:“這會不會有些過頭了。”孫皓卻毫不在乎地說:“不這樣又怎麼能掌控朝堂,穩定局勢。你放心好了,你殺了這些人之後朕會安排親信頂上,到時候你想要的事情就能辦成了。”寧隨想了想,雖然覺得有傷天理,但是為了大漢也只好答應了下來。寧隨說:“行,這些人就交給我去解決,不過如何解決,怎麼解決,何時解決,你不能干涉我。”孫皓說:“你放心好了,朕不會過問的。”

就這樣,在之後的幾個月內,東吳的大臣們一連死了好幾十個,而兇手至今也沒有找到。

就在東吳內部勢力進行清理的同時,魏國也在司馬炎的掌控下走向了末途……

司馬炎聯結了一眾大臣,逼迫魏帝曹奐禪讓。曹奐害怕,只好答應了下來。於是命令賈充修建受禪壇。擬定於十二月甲子日禪讓。

十二月甲子日,曹奐親捧傳國璽,立於壇上,大會文武。曹奐請晉王司馬炎登壇,授與大禮。接著,曹奐走下壇,穿上公服立於班首。緊接著,司馬炎端坐於壇上。賈充、裴秀列於左右,執劍,下令曹奐再拜伏地聽命。賈充對曹奐說:“自大漢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漢禪讓,已經有四十五年了;今天祿永終,天命在晉。司馬氏功德彌隆,極天際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紹魏統。封汝為陳留王,出就金墉城居止;當時起程,非宣詔不許入京。”曹奐泣謝離開。

當下文武百官,再拜於壇下,對著司馬炎高呼萬歲。司馬炎紹魏統,改國號大晉,改元為泰始元年,並且大赦天下。魏國於是滅亡。

就這樣,晉吳之間的戰爭,慢慢開始打響……

卻說孫皓得知了司馬炎的事情後,雖然早有預料,但還是吃驚不小。孫皓認為事情不能再耽擱下去,於是召集大臣,再次商議遷都一事。此時朝堂舊臣十之五六都被寧隨暗中殺死,新的大臣也大都是孫皓的親信重臣,因此遷都一事便毫不費力的透過了。

不久後,孫皓成功定都武昌,改元寶鼎。因為陸凱族弟、大司馬陸抗鎮守西陵,所以思索再三,決定分置左右丞相,讓陸凱、萬彧二人分別擔任。陸凱見狀,則趁機再向孫皓上書勸諫說:“現在無災而民命盡,無為而國財空,臣私下感到悲痛。以前漢室衰弱,三家鼎立;如今曹、劉失道,皆為晉有:此目前之明驗也。臣愚但為陛下惜國家耳。武昌土地險瘠,非王者之都。且童謠雲: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此足明民心與天意也。今國無一年之蓄,有露根之漸;官吏為苛擾,莫之或恤。大帝(孫權)時,後宮女不滿百;景帝(孫休)以來,乃有千數:此耗財之甚者也。又左右皆非其人,群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願陛下省百役,罷苛擾,簡出宮女,清選百官,則天悅民附而國安矣。”孫皓看完後,不予理睬,立即丟到了一邊。接著,孫皓又大興土木作昭明宮,令文武各官入山採木;又召術士尚廣,令其進宮筮蓍問取天下之事。

尚廣得知皇帝召見,整理好衣冠後,來到了宮門口。只見一名官員早已站在宮門口,見到自己,便向自己走了過來。那名官員走上前問:“想必閣下應該就是尚廣尚道長了吧。”尚廣點了點頭說:“貧道正是。不知閣下何人?”那官員回答說:“在下岑昏,想請尚道長幫個忙。”尚廣說:“找貧道幫忙也可以,等貧道進宮見了陛下之後吧。”寧隨卻搖了搖頭,看了看周圍,接著說:“不是,此事與陛下有關係。”尚廣聽後問:“到底所為何事?”寧隨說:“該會陛下召見道長,問取天下之事,道長打算怎麼說?”尚廣一聽,便明白了過來,對寧隨問:“你希望貧道怎麼說?”寧隨哈哈一笑說:“道長是個聰明人,待會兒你進宮見到陛下後,可如此如此說……”尚廣聽後點了點頭說:“嗯,貧道可以幫你這個忙,只是這樣做對貧道而言有什麼好處嗎?”寧隨哈哈一笑說:“你放心好了,道長。”說著,遞給尚廣一樣東西。尚廣接過來用手一摸,是一塊硬物,於是瞟了一眼,乃是一塊金子,心中一喜,連忙收進了袖子裡邊,樂呵呵地說:“你放心好了,這事貧道答應了。”寧隨見狀,連忙道謝。

尚廣入宮見了孫皓,對孫皓說:“已為陛下筮得吉兆: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孫皓大喜,心中堅定了出兵伐晉的念頭。不久後,孫皓便令鎮東將軍陸抗部兵屯江口,以圖襄陽。中書丞華核得知後,連忙入宮勸諫孫皓說:“現在成都失守,漢國社稷傾崩,司馬炎必有吞吳的心思。陛下應該修德來安定吳中百姓,這是上計。如果妄加發動兵甲,就好像是披麻救火,必將自焚。希望陛下省察。”孫皓大怒說:“朕想要趁機恢復舊業,你竟然說出了這樣禍亂軍心的話!如果不是看在你是大吳老臣的面子,早將你斬首號令!”於是令武士將華核推出殿門。華核出宮嘆氣說:“可惜了我大吳錦繡江山,不久就會屬於他人了!”於是隱居不出。

不久後,孫皓又決定親自率領大軍出征討伐晉國。陸凱聞言勸諫說:“兵是不得已才用,三國鼎立以來,互相征伐,沒有安定的時候,而今更是剛剛兼併巴蜀。如今敵方形勢強,想要僥倖獲勝,沒有好處。”孫皓聽後,猶豫不決。車騎將軍劉纂這時站出來說:“國家之間爭霸,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如果有機會,怎麼可以放棄呢?不如派遣間諜觀察形勢。”孫皓詢問寧隨,寧隨也認為出兵之前應先觀察對方情況,摸清對方底細,於是贊同劉纂的想法。孫皓聽後,決定先不出兵征討,採納劉篡的說法,先行派遣間諜前往晉國打探訊息。

與此同時,永安山賊施但等人聚眾數千人在建業反叛,被丁固、諸葛靚率軍擊退。孫皓得知後,趁機讓幾百人鳴鼓喧譁進入建業,殺死了施但家人,並說是因為荊州的王氣所以擊破了揚州賊。不久後,孫皓又回到了建業,並讓衛將軍滕牧留鎮武昌。

之後,派往晉國的間諜也帶回了訊息來。接著,在寧隨的一力促成下,孫皓終於率領大軍出發討伐晉國。寧隨也隨軍出行,並再次向孫皓提出建議:令左大司馬施績攻江夏,右丞相萬彧攻襄陽,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進攻合肥,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將軍顧容等率攻擊投降晉國的交阯叛軍,孫皓自己則率領中軍屯駐東關,用來為各方支援。孫皓大喜,一一採納了寧隨的建議。然而結果都沒有取得成功,北伐大軍被司馬望大軍所阻,兩路主力施績、丁奉又分別為晉將胡烈、司馬駿所敗,而南征交阯軍隊也被晉將楊稷大敗,劉俊、脩則戰死,顧容率殘軍退守合浦。

孫皓大怒,召來寧隨一陣責備。寧隨卻搖搖頭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以戰略上來講,我的方針並無不妥,所缺乏的只是各方將領在戰術上的運用不如晉軍的將領而已。”孫皓聽後,覺得有理,於是又問:“那依你之見,我們現在該當如何?”寧隨說:“眼下既然沒有取得戰果,在此已經徒勞無益,不如就此撤軍,另作打算。”孫皓卻搖了搖頭說:“不行,此番無功而返,叫別人怎麼看朕?”寧隨聽後說:“既然如此,找個理由就行了。”孫皓問:“什麼理由?”寧隨說:“近聞左丞相身患重病,不如就以擔心他的身體為理由,率軍撤退。這樣別人都以為你是擔心臣下的身體才不得不撤退的,也許還能傳播你的仁義之名。”孫皓大喜,當即同意了。寧隨心想:“想不到這種胡扯的理由都能騙過你。仁不仁義的我不知道。不過你的暴虐之名幾乎天下皆知。我真想不到當初我會看走眼,認你這個暴君為英雄,不過現在懊悔也沒什麼用了。雖然這樣下去,吳國遲早會被晉國吞沒。但是現在我能做的,也只有趁吳國還沒被消滅的時候拼死一搏了,即使希望十分渺茫,也未必不是沒有機會復國。”

不久後,孫皓就聽從寧隨的建議,以得陸凱身體患病而心中不安為由,率領各路大軍撤退。不過,孫皓還是留下陸抗率領軍隊繼續圖掠荊州之地。

孫皓回軍後,又立長子孫瑾為太子,又封另兩子為淮陽、東平王。不久之後又改年號並大赦天下。

寧隨回到萬彧府上,一直悶悶不樂。萬彧見狀,安慰他說:“你不用自責了,此次北伐你已盡全力了。”寧隨點了點頭說:“我知道,北伐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我是不會放棄的。”接著,萬彧又問:“對了,陛下近來怎麼樣?”寧隨疑惑地問:“你怎麼這麼問?”萬彧回答:“沒什麼,我只是感覺陛下近來越發疏遠地我了,心中莫名有一絲不安。”寧隨聽後安慰說:“你放心好了,你這是庸人自擾,擔心什麼?”萬彧說:“我也不知道,總感覺有一絲絲不安。”寧隨說:“你是想太多了吧。”萬彧說:“希望如此。”

第二天,孫皓又單獨召見了寧隨,對寧隨說:“朕以你的名義,為你在城東置辦了一座府邸,從今以後你就在那居住吧。”寧隨問:“怎麼,我不用監視萬彧了?”孫皓搖搖頭說:“不用了,朕遲早要殺掉萬彧,你在他府上朕反而不好辦。”寧隨問:“萬彧對你不是忠心耿耿嗎?”孫皓回答說:“哼,萬彧這傢伙,仗著和朕的關係為非作歹,朕早就看他不順眼了。”寧隨說:“可他畢竟幫你登上了皇位,你真的要對付他嗎?”孫皓“哼”了一聲說:“要怪就怪他敗壞了我的名聲。”寧隨不再說話,心想:“的確,萬彧仗著和你的關係,這幾年來貪贓枉法了不少。不過敗壞你名聲的主要還是你自己。”孫皓對寧隨說:“朕已經計劃好了一切,到時候你這樣這樣……”寧隨心想:“事已至此,只好繼續做下去了。”

寧隨回去後,便搬出了萬彧府,來到了孫皓為自己準備的府邸。寧隨進到府裡,走了一圈下來,只感覺這個府邸十分奢侈豪華。寧隨並不感到開心,只是不斷搖頭嘆息地想:“這樣子大興土木,只怕會招來百姓的怨恨。”不過寧隨當下也管不了許多,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好訊息突然從天而降——左丞相陸凱患病去世。陸凱生前一直反對出兵攻打晉國,這次患病身亡,朝中反對出兵伐晉的聲音頓時少了不少。寧隨抓緊時機,再次向孫皓提出伐晉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