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封十八年秋,正應了那一句“多事之秋”。

敬王軍中的七皇女因反抗被殺……大皇女攜十皇女領兵從邊疆歸來剿滅叛軍……四皇女現身西南起兵與朝廷大軍夾擊敬王……五皇女回京傳達皇帝的旨意……皇帝回京。

黃葉紛繁而落的時候,敬王的反叛終於落下了帷幕,從春到秋,還不足一年,這股叛軍便在三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敬王只能夠帶著些許心腹手下逃竄,卻又在逃竄的途中起了內訌。

敬王之女以其母首級獻於朝廷,求以免死,帝不允,誓要血債血償,無奈,敬王之女攜部分下屬逃竄深山之中,又過月餘方才被戮,皇帝寬宥,屍首得以安葬。

隨同敬王謀反者眾,皇帝不願株連甚廣,著刑部一一查清,區分主動隨從和被脅迫隨從者,分別量刑。饒是如此,被斬首者也達千人之上,抄沒家產,全家發賣為奴者不下萬人。

“這是何苦來哉?”看到最終的結果,羅清鳳感慨萬千,想到那段時間的不安,再看到皇帝歸來後的平靜,她以前是不是把安陽王想得太厲害了?

皇帝不回京,讓人心神不安,皇帝回京了,羅清鳳更是頭疼不已,自家後院的那位還真是……送十一皇子入宮是必然的,但想起自己對十一皇子的不恭敬之處,只怕他回宮之後翻後賬。

撫著額角,羅清鳳轉到了十一皇子的院子,敲了門進去,看到十一皇子手持一卷書正在細看,倒是難得的安靜。

“皇上已經回京了,我已經請秦大人稟奏皇上,估計明日便會有人來接十一皇子回宮,這段日子的不敬,還請十一皇子多多包涵了!”

翰林院的人是沒有直接上書的可能,她們的奏章多要經過好幾次轉手,這其中就可能會有什麼弊病,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羅清鳳特意去找了秦大人。

這位秦大人不愧是多年不倒的寵臣,果然有其獨到之處。

皇帝不在京的那段日子,秦大人便稱病閉門不出,她的女兒為了侍疾,也是概不見客,連安陽王的邀請都擋了好幾回,什麼事都沒沾染上,雖有些無作為,但總好過被秋後算賬。

秋後算賬,如今,可不就是秋後算賬麼?

七皇女的葬禮,皇帝要大辦特辦,卻因為十四皇子到底是皇子,並且死得並不光彩,而沒有聲張,十一皇子的下落,也沒有幾個人追問,倒是幾位有功的皇女都得到了嘉獎。

當初逃離了甘南,皇帝便下了決斷,由十皇女到大皇女那裡送信,讓大皇女領兵剿滅亂黨,而由四皇女調動西南的軍隊,若是有不服從的便只管誅殺,那位武官便是因此而死,四皇女一回京便宣佈了那位武官的罪行,同時得到提拔的則是那個聰明懂事的副手。

敬王事情能夠這麼圓滿地解決,不得不說幾位皇女的配合默契,而這種情況,大約是出乎安陽王預料的,有小道訊息宣稱五皇女回京的時候,安陽王便不願意交權,還是因為幾個說話很有分量的大臣支援,五皇女才能夠平安完成任務。

而皇帝這麼安排也是十分妥當的,十皇女年齡小,無論是領兵還是作戰,都只有嘴上功夫,倒是傳信最適合不過了,而四皇女殺伐決斷,正適合獨掌一面,至於派遣五皇女回京,便是跟五皇女的父族有很大關係了。

五皇女的外戚力量在諸位皇女之中可謂是最龐大的,其父族在京中盤踞三朝,凡是世家沒有不與之聯姻的,久而久之,便成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互相庇護。

若是別的皇女回京,安陽王若是真的有反意,悄悄殺了,或者是製造一些意外什麼的,便是沒人相信,也少人追究,但五皇女回京,安陽王便是想要下手都沒有機會。

五皇女也聰明,大張旗鼓地進城,生怕別人不知道她是五皇女一樣,來得突然,根本沒有給意圖不軌的人留下任何商量的機會,一回來也不是回宮,而是回到祖父家中,由此也能夠得到全面的庇護。

原先支援安陽王的人看到五皇女回來了,便有大半都倒戈到五皇女這一方,理由也是光明正大的,原先是皇帝不在,皇女也不在,所以才讓安陽王上來撐撐檯面,而現在皇女帶著皇帝的旨意回來了,沒道理還要聽安陽王的。

這其中,便有五皇女的父族出力,也因此,平亂之後,五皇女成為太女的呼聲最高,其次便是四皇女,再次方是大皇女。

大皇女立功不小,得到皇帝應允可以在京中過年,等到年後再去邊疆,而十皇女雖然有傳話之功,但比起她的姐姐們,這樣的功績就算不上什麼了,並沒有人依附。

“明天麼?這麼快!”十一皇子低聲喃喃,羅清鳳沒有聽清,問道:“什麼?”

“沒什麼。”十一皇子搖搖頭,說,“我知道了。”

羅清鳳看他不想再說話,也沒有久待,返回了自己的院子,她想著,要不要去看看李義章,想了想,又放棄了這個想法,現在的局勢,並不算很明朗啊!

那個西南的武官,沒有注意的時候自然不覺得什麼,等到四皇女回來了,注意到了,再去翻看她的履歷,有些事情便在不言之中。

敬王如何能夠勾連西南的武官?答案是根本不可能。那位武官的籍貫和履歷都與敬王沒什麼相干,而敬王若是真的與其有瓜葛,又怎會不讓她起兵相助?若是西南方面的軍隊也幫助敬王,敬王還未必如此就落敗了。

三日後,皇帝要大肆嘉獎有功之臣,孫達這回可是大大地露了一回臉,她一路上不畏艱苦地追隨著皇帝,功勞不可謂不大,同樣,侍衛首領喬慧娘也脫穎而出,得到了看重,想來必然是有高官要等著的,至於羅清鳳自己,應該也是會有些獎賞的吧!

想到可能有錢財來安慰自己前段時間的擔心,羅清鳳倒也覺得值得,生活不易,原先還覺得翰林院的薪水不錯,現在用錢的地方多了,也就知道為何那麼多人往上爬了,不說別的,官大一級,錢可就多了不止一級啊!

不知怎地想到了卓鈞玉,然後又想到了傅恆,也許,那時候在甘南是自己看錯了,這樣的兩個人實在不應該會跟敬王謀反,這一次,不是就沒有出事嗎?

跟隨皇帝回京的那幾人不必說,自然是忠心可嘉,而其後傅恆和卓鈞玉的回京,反而有了不少的嫌疑,當時逃竄的人雖多,羅清鳳還是真的未曾看到傅恆,十一皇子也不曾提及卓鈞玉,這兩人的下落在當時一直成謎,即便是回京後說是四下逃散,也很讓人懷疑是怎樣逃出來的。

羅清鳳總有一種潛在的危機感,她總覺得這件事還不算完,雖然只與敬王見過一面,但羅清鳳感覺這人是一把出鞘的劍,鋒芒畢露,卻不是那種有大智慧,可以韜光養晦的人物。

甘南的祥瑞之兆,皇帝的出遊,前一件事遠在地方的敬王自然可以做到,但要引起皇帝的興趣,促成皇帝的出遊,卻只有朝中的大臣,才能夠做到的。

否則,所謂的祥瑞之兆以前並不是沒有人說過,比如,皇帝新登基,便會有不少人上奏說如何如何祥瑞,都是些拍馬的工夫,有些喜好諂媚的,便是靠這樣的“政績”來討好上面,妄圖升官。

一個甘南而已,又不是什麼大地方,出現的祥瑞也不是多麼驚人,比起什麼七彩神雲,天降神石,渺渺仙音,少了許多神奇的色彩,又怎能惹得見多識廣的皇帝為此心動的,必然還要有人推波助瀾。

既然策劃了這麼多,那麼其後的起兵又怎麼會出現包圍好了卻還是捉不到人的漏洞?而且,當時看敬王的意思,也並不是要殺皇帝的,再者,還有七皇女的死,實在是很蹊蹺啊,若是真的有不畏死的勇氣,又怎會被活捉,敬王應該不會不知道手上有人質的好處,又怎會一時惱怒而誅殺了一張王牌?

深究起來,想不通的地方太多了,讓羅清鳳相信安陽王和敬王勾連,還是很有可能的。

對了,安陽王和敬王勾連!若是這樣,許多事便說得通了,她們的策劃一開始便是引皇帝過去,然後敬王殺掉皇帝和皇女,安陽王趁機掌握大權,不過敬王那裡可能出了一點兒岔子,她並不傻,不準備給人當槍使,便想要活捉皇帝,然後讓皇帝寫下諸如退位詔書之類的,把皇位禪讓給她,然而這一條沒有能夠成功。

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她沒有防備換裝一招,又比如說她的隊伍中其實早就有安陽王安插的人,那些人見勢不對,不想讓敬王得逞,這才故意放跑皇帝她們,以待其後追殺,又或者,便只是因為皇帝她們大智大勇,逃出了包圍圈。

在房間裡轉著圈地踱步,被韶光看到了,問了一句:“你這又是想什麼呢?好不容易太平了,怎麼還是愁眉不展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是啊,都太平了!”自己想那麼多幹嘛,那些事情,還是留著讓別人去操心吧!天塌下來,自有人上人頂著,還輪不到自己。(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