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樁,也是最難辦的……”

張秀英的眉頭又鎖緊了,“是糧票。耀耀講糧食不夠,餓肚皮。梅梅信裡講習慣了,但天天苞米麵高粱米,哪能會夠?

我想,每月從我們自家定量裡省出點全國糧票,給他倆寄去……”

“姆媽!這怎麼能行!”

李桂花像被踩了尾巴的貓,聲音陡然拔高,再也顧不上掩飾:

“屋裡廂這點定量,你自家算算!阿爸、你、我、阿輝、壯壯、明明,六張嘴!每月就那麼點米、面、雜糧,精打細算,月底都緊巴巴!

壯壯正是長身體辰光,一頓都餓不起!你再省?省啥?省我們大人嘴裡的?還是省壯壯嘴裡的?”

她越說越激動,站起來,臉漲得通紅:“省出幾斤糧票寄過去,我們全家人都要跟著餓肚皮!

你講,讓啥人捱餓?讓壯壯捱餓?還是讓阿爸、阿輝這能出力氣的捱餓?

他倆在東北苦,我們在家裡也不是享福!我們也要工作!沒力氣怎麼工作?屋裡廂開銷怎麼辦?

這不是拆東牆補西牆,這是要塌屋啊!姆媽!”

李桂花平時精於算計,此刻的爆發卻句句在理,字字誅心。

張秀英被兒媳這激烈的反應和直白的質問噎住了。

她何嘗不知道家裡定量緊張?可一想到兒子信裡“餓得走路打飄”、“肚皮裡空撈撈”的字眼,那顆做母親的心就像被刀絞一樣。

她嘴唇哆嗦著,想發火,卻又找不到有力的理由反駁,臉色變得極其難看。

陽永康重重嘆了口氣,沉默如山。

陽光輝煩躁地抓了抓頭髮,看看母親,又看看妻子,最後低下頭。

壯壯被這突如其來的緊張氣氛嚇到,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就在這僵持不下、空氣幾乎凝固的時刻,一直沉默旁聽、眉頭緊鎖的陽光明開口了。

他的聲音不高,卻異常沉穩,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姆媽,阿哥,阿嫂。”他看向情緒激動的李桂花,目光坦誠,“阿嫂講得對,屋裡廂這定量,確實一點也省不出來了。再省,大家都要餓肚皮,影響身體,也影響工作。這條路,行不通。”

李桂花沒想到小叔子會站在自己這邊,愣了一下,緊繃的神色稍微緩和,但依然帶著警惕看著他。

陽光明話鋒一轉,語氣帶著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篤定:“糧票這樁事體,我來想辦法。”

“你?”張秀英和李桂花同時看向他,一個帶著疑惑和希望,一個帶著審視。

“嗯。”陽光明點點頭,思路清晰地解釋,“我現在在廠務辦工作,接觸的人跟以前不一樣了。幹部、辦事員、甚至有些有路子的工人師傅……

他們有些人,家裡負擔輕,或者有別的門道,手裡糧票有富餘,需要調劑點別個東西。

我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幫他們牽牽線,也幫自家調劑點全國糧票。”

他頓了頓,語氣更加肯定:“路子是有的,就是需要點時間趟一趟。我年輕,嘴巴緊,做事也謹慎,這種事體交給我辦,比屋裡硬省要穩妥得多,也安全得多。

等我趟熟了,不但能解決二哥二姐的糧票,說不定每月還能給屋裡廂調劑回來幾斤,改善改善伙食。”

他這番話,半真半假,卻極具說服力。

金手指冰箱裡,每天重新整理的二斤米線和其他的常見物資,就是他此刻最大的底氣。

無論是直接拿出來給家裡用或者寄走,還是用它作為等價物去交換糧票,都是可行的方案。

但此刻,他只需要給家人一個合理且可行的期望。

張秀英的眼睛瞬間亮了,彷彿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明明,你……你真有辦法?不會為難伐?不會……犯錯誤伐?”她既欣喜又擔憂。

“姆媽放心。”陽光明給了母親一個安心的眼神,“就是幫人牽線搭橋,調劑餘缺,不出格,也不會留把柄。我心裡有數。”

李桂花緊繃的臉也徹底放鬆下來,甚至帶上了一絲喜色。

不用動家裡的定量,還能解決麻煩,甚至可能“反哺”家裡?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

她立刻表態:“小弟你要是有這本事,那真是再好不過!我絕對支援!需要我幫啥忙,儘管開口!”

只要不損害她小家的利益,她樂見其成。

陽永康吐出一口長長的煙霧,終於開口,聲音低沉但帶著決斷:“明明講得有道理。這種事體,他現在的位置,比我們窩在屋裡硬省要靈光。就交給明明去辦。但……安全第一。”

“好!”張秀英一拍大腿,彷彿卸下了千斤重擔,臉上重新煥發出光彩,“這事體就這麼定了!”

她看向陽光明,眼神充滿了信任和一種新的倚重:

“明明,你現在也是拿工資的人了。阿拉屋裡廂規矩,上班了就要交生活費。這樣……”

她略一沉吟,做出了決定,“你每月交五塊給家裡,貼補家用。剩下的工資,你自家保管。

但是,幫你阿哥阿姐調劑糧票這事體,就全靠你了!

量力而行,不要太拼,也不要太為難自家。你自家也要吃好點,上班費精神的!”

這既是對兒子能力的認可和放權,也是將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責任交到了他手上。

每月只需交五塊錢,剩下的十八塊他可以自由支配,但同時要揹負起為遠在苦寒之地的兄姐解決“餓肚子”問題的擔子。

陽光明沒有絲毫猶豫,鄭重地點點頭:“曉得了,姆媽。我一定想辦法辦好。”

他心中已有計較,冰箱裡那每日重新整理的二斤米線,將是撬動糧票困局的第一塊基石。

一場籠罩在愁雲慘霧中的家庭危機,一場因資源匱乏而幾乎爆發的婆媳爭執,就這樣在陽光明主動攬責和冰箱金手指帶來的潛在解決方案下,暫時塵埃落定。

壓在每個人心頭的巨石似乎鬆動了一些,前樓裡沉重的空氣,也隨著張秀英那句“定了”,而緩緩流動起來。

那關乎溫飽和禦寒的家庭大事,就此定音,剩下的,便是各自默默的努力與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