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李世民對封禪一事多有推辭,表現得不是很熱衷,不過皇帝的心思畢竟難猜。

而且這種場合,多說點漂亮話總歸沒錯。

在百官的朝服窸窣聲裡,蕭瑀捧著朝笏再度上前,花白的鬍鬚都在微微顫抖。

“陛下,封禪泰山乃是為了向上天闡明君王治理天下的功績。”

“而今陛下臨朝十載,突厥可汗俯首,吐蕃贊普稱臣,關中粟米溢倉,臣等以為,以陛下的功績,便是昨日行此禮,都算遲了。”

他話音剛落,尚書戴胄立刻出列。

“蕭公所言極是!臣已按古制擬好儀程,自長安至泰山,沿途設壇十九處,讓百姓親眼目睹盛典。”

階下群臣頓時炸開了鍋,年輕些的武將們按捺不住興奮。

“是啊陛下,我大唐疆土萬里,若登泰山,當讓西域諸國、海東倭國皆遣使觀禮,方顯天可汗威德!”

程咬金哈哈大笑:“那朱元璋一介布衣,尚敢在紫金山行封禪之舉,陛下出身名門,又有如此豐功偉績,若行封禪,必將青史留名,為後世傳頌。”

許多老臣也顯得懇切,長孫無忌也道:“百姓們這幾年日子好過了,正盼著一場盛典樂樂。封禪路上,陛下再賑濟沿途孤寡,更能彰顯仁德,豈不是美事?”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手指慢悠悠摩挲著腰間的玉帶,嘴角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他瞥了眼階下群情激昂的臣子,忽然揚聲問:“哦?還要讓諸國遣使觀禮?那頡利可汗若來了,見朕封禪,會不會想起當年被擒的滋味?”

這話逗得殿內一陣低笑,氣氛更熱了。

此情此景,看得李世民心裡著實有些暢快。

能被臣子們這般推崇,總歸是舒心的。

然而正在他思索著自己究竟要不要封禪之時,不合時宜的聲音,傳了出來。

“陛下,臣認為此事不妥。”

此言一出,像塊冰投入滾水。

原本火熱的大殿頓時多了幾分寂靜。

敢在這個時候掃興的,不用看李二也知道是誰!

除了他魏徵還能有誰!

李世民他抬眼望去,只見魏徵捧著朝笏,立在殿中如一株勁松,絲毫不見退縮。

見此一幕,他臉上的笑意不由淡了些,眉頭微蹙。

心中略有不快。

這老小子,總在這種時候潑冷水!

封禪這種事情,去不去是朕自己的事情,你跳出來反對是什麼意思?

覺得朕不配?

於是內心有些不開心的李二對魏徵開始了一連串的質問。

“因為朕的功不高?”

魏徵:“陛下掃平四海,功蓋千秋,當然功高。”

“那是德不厚?”

魏徵:“陛下仁德,澤被天下,陛下當然德厚。”

李世民又問,聲音提了些:“華夏不安定?”

魏徵:“關中無饑饉,江南無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華夏當然安定。”

“四夷不賓服?”

魏徵:“突厥貴族入仕,吐蕃子弟求學,天可汗之名遠播蔥嶺,賓服遠超往昔。”

“五穀不夠豐登?”

魏徵:“洛陽倉、永豐倉皆盈溢,關中粟米每鬥不過三錢,豐登之景,百年罕見。”

“福瑞未至?”

“福瑞……”魏徵目光掃過殿外天幕,語氣堅定道:“福瑞當然已至!”

李世民愣住了。

他本想借著連串質問讓魏徵知難而退,沒成想對方竟一一應下,而且句句懇切。

他心中的不快散了大半,反倒生出好奇:“那你為何反對?”

“那你為什麼要反對封禪呢?”

魏徵上前一步,聲音陡然沉重:“陛下的功績,當然足以封禪,只是天下剛剛經歷大亂,人丁戶口尚未恢復,錢庫糧倉雖豐,卻也不是特別豐足。”

“而欲行封禪大典,必然車駕東巡,千乘萬騎,需徵調民夫數萬修治道路,各州府要備糧草、建行宮,,必然是一筆很大的花費。”

“河南去年剛遭水災,百姓剛補種了冬麥,河北還在安置突厥降眾,糧草本就吃緊。此時為封禪虛名,讓他們再挑擔子,怕是要寒了人心。”

“崇尚封禪的虛名而得到實際的害處,陛下為什麼要封禪呢!

這話一出,殿內鴉雀無聲。”

房玄齡趕緊出列,接過話頭:魏侍中所言極是!陛下常說,隋煬亡於‘勞民’二字。他修大運河、徵高句麗,皆是為了虛名,耗竭民力。如今我大唐根基剛穩,若學他那般追求盛典……”

“房相多慮了!”一個年輕的諫官忍不住反駁,“封禪是揚國威,怎會是勞民?”

“不然。”

褚遂良搖了搖頭:“臣剛查過隋末賬簿,煬帝每次東巡,沿途郡縣為供獻奇珍,逼得百姓賣兒鬻女。前車之鑑不遠,陛下豈能不察?”

張玄素也站出來道:“陛下治理天下,應當克勤克儉,以身作則,如此一來,才不會重蹈前隋的覆轍。”

“而且陛下的功績天下人有目共睹,就連仙幕都讚不絕口,說陛下您是千古帝王標杆,即使不去封禪,在天下人眼中,依舊是能夠比肩漢文帝那樣的明君。”

隋煬帝好大喜功,驕奢意淫,致使前隋二世而亡。

房玄齡知曉其中要害。

加上親眼見證隋朝滅亡的李世民,也常常將隋煬帝掛在嘴邊,故而他特意提及隋朝,以此用來警醒皇帝。

李世民這個人最大的優點便是聽得進去建議,且知錯能改。

他站在殿中,望著階下爭論的臣子。

忽然想起貞觀初年,想起自己在關中看到的那些衣衫襤褸的流民,想起魏徵捧著災民畫像哭著進諫的模樣。

最終點了點頭。

“嗯,說的對。”

“朕後悔剛才說的話。”

他望著殿下的群臣,釋然的笑了。

“泰山之高,高不過民心。”

“封禪之禮,重不過民生。”

“朕若真要‘告慰天地’,不如多減些賦稅,多修些水利,這才是最好的‘封禪’。”

魏徵躬身叩首,聲音裡帶了些哽咽:“陛下聖明!”

……

【“我這一生,平定草原,遷都順天,通運河,編撰永樂大典,足以媲美唐宗宋祖。”】

【“千秋後人知道我,沒有一日虛度光陰,沒有為自己求過什麼!”】

【“難道我一生的功績,洗不清我的罪名?”】

【“馬上天子死社稷,理所應當,後世兒孫,就算不齒於我,至少也得留三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