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文學與京城】(求訂閱)
1985:我的文藝時代 後來者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周向南這邊帶著弟弟妹妹去京城,還是先去了省城,然後坐的綠皮火車去京城。
周紅英和周向文從未出過遠門,這還是兩兄妹第一次坐火車,很好的是他們的大哥周向南現在不缺錢,直接就給買了臥鋪的車票,因此兩兄妹都跟著周向南在綠皮火車的臥鋪車箱一路北上。
很顯然,兩兄妹一路上都很興奮,趴在車廂窗戶邊上,盯著外面飛快後退的景色。
“大哥,我們要明天早上才到京城,是不是啊?”
聽見周紅英這個問題,周向南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是的,明天早上才到。”
車廂裡面只有周向南兄妹三人,路上倒也有人進了車廂,因為是上下鋪,自然也會有別的乘客進來。
進來的是一位年輕的男人,穿著中山裝,戴著金絲眼鏡,身上透著一股文藝的氣息,當然這也是因為周向南注意到年輕男人帶著的行李裡面還有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周向南寫得《贖罪》。
年輕男人和周向南打招呼,也看出了周向南這邊是帶著弟弟妹妹去來,笑著問道:“同志,你這一個人帶弟弟妹妹是去哪啊?”
“我們去京城,首都。”
周向南笑著回了一句。
年輕男人滿是笑容地說道:“我也是去京城,沒想到居然這麼巧啊。”
“我叫姜偉明,同志你怎麼稱呼?”
周向南笑著回答道:“周向南。”
“周向南?”
姜偉明瞬間愣了一下,再一看面前周向南的年紀,有些驚喜,也有些不確定地問道:“你是作家周向南?”
周向南點了點頭。
姜偉明看見周向南點頭承認,瞬間驚喜不已,忙說道:“你真是作家周向南啊,真得太年輕了,沒想到會遇見你,我特別喜歡你寫的小說,你的《贖罪》我非常喜歡,還有《情書》,你最新發表的《假如愛有天意》我都有看,另外你的詩歌我也都有看,之前還給你在《星星》詩刊投過票,特別喜歡你的那首《我愛你》,還有《我》。”
姜偉明顯然很是激動,看著周向南一直說著自己對周向南小說詩歌的喜愛。
周向南自然也能夠看得出來姜偉明是真的非常喜歡他的作品,連忙說道:“謝謝,謝謝。”
姜偉明沒有想到居然會在火車上遇見周向南,當然周向南也沒有想到會在火車上遇見一位熱愛文學的文藝青年,關鍵這位文藝青年還正好喜歡他的作品。
“你最新發表的那篇小說《假如愛有天意》寫得很感人,兩代人的愛情都如詩歌一般動人。”
周向南也很清楚《假如愛有天意》這部小說的動人之處,要知道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原版電影也是相當受歡迎的。
這都是因為其實每個人心裡嚮往愛情的,不然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文藝作品去敘說愛情。愛情是不會老的,尤其是在以後可能會平庸的情節橋段,在現在卻是相當特別,畢竟這些都是戀愛過的人想做或做過的事,讓人能夠回憶起年少時的情景,如製造偶遇的機會,看到女孩子沒有帶雨傘,男孩子有傘也不用,可以一起躲雨。
誰沒有這樣的經歷,徘徊在暗戀者居住的巷口,期待著上學路上同路,有意無意的搭訕、借東西,這個時候沒有電腦、手機,只可以寫寫情書,寄信後的忐忑,等回信的期待,那種心情真是不可言狀,也可以說難以忘懷。
更不用說,在物慾橫流的以後,有人依然相信愛情,相信緣分,相信物質的滿足遠遠及不上情感的滿足,相信人對真情的渴求還是永恆的。
周向南很清楚,這也就是為什麼《假如愛有天意》會如此戳人的原因所在。
面對著自己喜歡的作者,姜偉明的心情完全不一樣,控制不住地和周向南交流,想要說自己內心的感受,當然也會有一些問題要問周向南,說道:“向南同志,我想問你,就是在《假如愛有天意》小說結尾,即使男女主父母的愛情故事能對上,但女兒張雨應該沒有見過那條項鍊吧?”
聽見姜偉明問這個問題,周向南不禁笑了,說道:“這是因為,項鍊在她媽媽的日記裡出現了很多次,再加上週民聽到故事之後哭得比她還厲害,所以看到項鍊的時候她就明白了。”
“當然,這也是一種寫法,只是會更直接一些,寫出來的是張雨似乎認識項鍊,沒寫出來的是張雨會問,你爸是周河嗎。”
姜偉明連連點頭,表示明白,不過他心裡也還是有些遺憾,感嘆道:“還是可惜周河和宋紅韻沒有在一起。”
周向南聽見姜偉明的感嘆,不禁笑了,說道:“有的時候遺憾也是一種常態。”
姜偉明望著周向南,沒想到周向南年紀輕輕,能夠說出這樣的話,點了點頭,再次感嘆道:“向南同志,你真得太厲害了。”
對於這樣的誇讚,周向南已經聽得很多,只是謙虛地笑著表示感謝。
姜偉明望著周向南,又看了一眼盯著車窗外面的周向文和周紅英,笑著問道:“你這是帶弟弟妹妹去京城玩嗎?”
“我帶他們去京城生活。”
周向南當然也知道,去京城生活,自然也會去京城玩,像是天安門和長城以後自然也會經常見到的。
聽見周向南的話,姜偉明也瞬間明白周向南是帶弟弟妹妹去京城生活,對於自己喜愛的作者,讀者一般也會有了解作者的相關事蹟,姜偉明也是知道周向南是在德城東陽縣的鄉下,父母死後帶著弟弟妹妹生活,這些都是一些知道的事。現在姜偉明看著周向南的年紀,還有那兩個孩子,心裡也不禁覺得周向南真得很不容易,當然也非常佩服周向南。
周向南也問了一下姜偉明,問道:“你這是去京城——?”
姜偉明笑著回答道:“我是去京城出差公幹。”
周向南也沒有多問,姜偉明也沒有多說,兩個人也就是聊著文學上的一些事。
很顯然,姜偉明是真的非常熱愛文學,對於周向南之前發表的小說也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現在遇見作者本人,自然也都忍不住想要和周向南交流一二。
“向南,你之前寫《情書》,我一直特別想知道,南楊樹到底愛不愛謝英?”
這是姜偉明的非常想要知道的答案,雖然他心裡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現在能夠遇見周向南,他自然也想知道作者的看法。
周向南笑著問道:“你覺得呢?”
“我覺得是愛的。”
這是姜偉明的真實看法。
周向南聽見這個回答,笑著說道:“我和你的想法一樣。”
姜偉明很是欣喜,笑著說道:“我就覺得楊樹也是愛謝英,故事裡謝英和女楊樹有著相似的面龐,卻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楊樹肯定不會是因為謝英長得和女楊樹一樣,就會想要和對方結婚。”
周向南點了點頭。
姜偉明像是控制不住了,繼續說道:“向南,你那部《情書》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真得太驚豔了,說來不怕你笑話,我還試著寄出那樣的情書了,尤其是你小說的文字很細膩,雖然情節一直圍繞著生死展開,但與眾不同的是它並未刻意去展示死亡的殘酷和恐怖,而是將這種悲情淡化為一種哀思和懷念,有一份哀而不傷,真的和《假如愛有天意》一樣,充滿著詩意……”
“對了,真得都是有死亡與遺憾,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同樣的動人……”
這就是真實的文學青年,一直說個不停。
周向南也是笑著聽姜偉明說著那些看法,有時候交流一二。
這就是這個年代很常見的事,一些熱愛文學的青年遇見總會交流文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更不用說現在這位文學青年遇見的還是作者本人,自然更不可能錯過這個機會。
就這樣一路交流著,至於周向南的弟弟妹妹也一直交流著,只不過周向文和周紅英的交流卻是對於京城的嚮往。
可以說,周紅英和周向文在火車上都興奮了一晚上,隨著綠皮火車晃晃悠悠地到了京城。
下了火車之後,姜偉明這邊自然也就和周向南分道揚鑣,周向南這邊就帶著周向文和周紅英去四合院。
毫無疑問,對於在東陽小縣城長大的兩個孩子,第一次來京城是感到無比興奮和激動的,因為放眼望去,對於周向文和周紅英全都是新奇的世界。
沒錯,眼前的這高樓,這街道,來往的車輛,全都是新奇的世界。
現在周向文和周紅英就像是走出了自己的那個楚門世界,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新世界。
因為陌生,兩個人都緊緊跟著周向南,還帶著一絲緊張,生怕在這個陌生的首都走丟。
周向南這邊來了京城兩次,也算是熟悉,因為還帶了一些行李,也就直接帶著周向文和周紅英去坐了計程車到了四合院那邊。京城早就有計程車,周向南也不是第一次坐了,不過這對於兩個小孩而言也是完全新奇的體驗,就著車窗四處張望,開始探索著這個他們即將要在這裡生活的首都。
等到了四合院,周向文和周紅英又滿是不可思議,睜大了眼睛,望著這個院子。
“大哥,這就是我們的房子嗎?”
“我們以後就要住這裡嗎?”
“這房子也太大了吧,電視機裡面才會有的房子!”
周紅英和周向文兩個都興奮極了,他們沒有想到在京城居然能夠住這樣的房子。
這也不得不說,周向南運氣好,買下的這座四合院打理保管的相當好,古色古香,這要是換了那些破舊的老四合院,只怕周向文和周紅英都會懷疑自家又一朝回到解放前了。
周向南看著周向文和周紅英兩個都很興奮地跑去看房子,笑著說道:“你們兩個,一人一間屋子。”
“先把東西放好,我們去外面吃好吃的。”
其實周向南之前在買下這間四合院就打掃過,也添置了很多東西,而且原本這裡就一直有人住著,因此也並沒有特別需要打掃的,一些傢俱物件也都有,倒也沒有那麼麻煩,當然有一些物件還是要去百貨商店買。
周向文和周紅英聽見周向南的話,也都連連點頭,去放東西,不過周紅英這邊卻是問道:“大哥,我們要不要就買菜在家裡自己做。”
很顯然,周紅英也是想著不出去吃,在家自己做,這樣也省錢。
一直到現在周紅英都對自家大哥現在的財富一無所知,又或者說是瞭解不夠。
周向南笑著說道:“沒事,今天第一次來京城,自然是要帶你們去吃一些好吃的,再去百貨商店買一些東西。”
聽見周向南這話,周紅英也沒有多說,一臉笑容地點了點頭,她心裡也很期待,當然現在她更加期待的還是自己的房間,迫不及待地跑了進去,然後放下行李,看自己以後的家。
周向南這邊因為在四合院待過,自然也就不會像弟弟妹妹那樣興奮,等周向文和周紅英意猶未盡地看完四合院的各個房間,周向南這邊也就帶著弟弟妹妹去了京城這邊的國營飯店去吃飯。
雖然說京城國營飯店裡面的飯菜在這個時候都不便宜,但是很顯然周向南根本就不差錢,自然也就點了好幾份京城的地方菜,什麼烤鴨之類的,全都有端上來讓周向文和周紅英兩個人嘗。
這也是周向南想著好好彌補自己弟弟妹妹,畢竟在這之前兩個人以前都還是在鄉下割稻插秧,根本就沒有吃過這些地道的京城美食。
周紅英和周向文都很興奮,這是他們第一次吃這些,兩個人臉上都滿是笑容。
“大哥,你也吃啊!”
周向南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嗯,你們多吃點。”
周向文和周紅英吃著烤鴨,臉上帶著笑容,他們已經開始期待以後在京城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