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闆,這兒呢!哈哈……”

西河壩路邊,老戴遠遠就看到了騎著摩托車趕來的姚衛軍,興奮的跑到路中間連連招手喊道。

“行啊老戴,傢伙事兒備得挺全活嘛!”

姚衛軍摩托熄火,掃了眼路邊的牛車,笑著調侃道:“得,有了這掛車,吹糖人的買賣都能帶著做,真夠可以的。

就是怕遇上檢查的人,您這可就不方便了,我倒是可以教你一招兒,買掛炮仗拴牛尾巴上,見勢不妙立馬點火兒,保管沒人逮的著你!”

“您快甭拿我打檫了,牛車是借的,今兒個專門過來拉貨,姚老闆,咱過稱吧,我帶了桿秤,您上眼。”

老戴一邊笑著解釋,一邊從牛車上拿出了長長的桿秤,跟繩子、木頭槓子這些物件兒。

姚衛軍解開捆綁在摩托車上的口袋,兩人現場確定好桿秤斤兩後,便藉助木頭槓子用肩膀擔起桿秤,開始一個一個口袋的過稱。

“老戴,這三十斤甜味兒五香瓜子是我推出的新產品,價格稍微貴一點兒,咱倆按每斤一塊七毛六結算,你賣一塊八,沒問題吧?”

過完稱,姚衛軍指著單獨的半口袋瓜子解釋道。

老戴沒言語,先是捏起幾粒瓜子磕進了嘴裡,砸巴完味道,不由得眼神一亮,連連點頭道:“嘿,真是甜口兒的,味道不錯,成,就按姚老闆你說的來!”

“可別喊我姚老闆,給人聽到指不定鬧出什麼誤會呢,咱農村不興這個,最好還是跟以前一樣,喊我姚老弟就行!”

姚衛軍擺擺手,給他糾正道。

老戴不好意思的點頭應下,從荷包裡掏出了錢。

炒貨的錢是五百零六塊八毛,外加一百塊保證金,一共是六百零六塊八毛錢。

“得,這數字夠吉利的哈,說明我跟姚老弟你的合作,必定會六六大發!哈哈……”

錢遞出去,老戴眼中帶著一抹不捨,笑著給自己打氣。

“發不發的還是得看你自個兒的勤快程度,東西給到你,只要接下來鉚足了勁的賣貨,想不掙錢都難!”

姚衛軍把早準備好的協議跟筆遞給老戴,繼續道:“這個你籤一下,我留著當個證明,以後你違反了咱倆的約定,那一百塊錢保證金我可就扣下了。”

錢都交出去了,老戴只能訕訕笑著,在協議上籤了名字。

姚衛軍收好協議,又清點了下錢數,裝進了挎著的工作包裡。

“成,老戴你好好去賣貨吧,第一次稍微慢點兒沒關係,三天後這個時間咱碰下頭,我要了解你的賣貨速度,然後才方便及時供貨。”

“得嘞,姚老弟您擎好吧,慢走哈!”

老戴站在路邊,目送著姚衛軍騎上摩托車走遠了。

“這個姚老弟別看年輕,可真夠不簡單的,都混上摩托車了,嗐,人跟人不能比,掙我自己的錢比什麼都實在!”

“駕!”

隨著呼喝聲,他也趕著牛車滿臉期待的朝相反方向而去……

……

姚衛軍送完老戴的貨,騎著摩托車返回打穀場,再次馱上花生瓜子駛去了大王廟。

一個上午的時間,便把三個聯營區的貨都送好了。

全部結算完畢,足足收到一千六百九十多塊錢,有零有整,導致身上挎著的工作包看上去都有些鼓囊,裡面全是錢。

中午在歇馬臺獨自吃著午飯,他琢磨著,接下來趁著還未去縣城學習的這些天,再去其他幾個稍微遠點的聯營區轉轉。

反正現在有摩托車,去哪兒都方便,如果能再多開發幾個合適的分銷商,那麼買賣上的收入就還會增加。

當然,那樣一來,用摩托車送貨可能就不是最好的辦法了,等縣城學習回來,或許可以考慮也像許文遠似的,搞一輛三輪車,僱人專門送貨,而他則騎著摩托車去收錢就可以了。

這樣就可以空出足夠時間精力,去計劃其他生意。

畢竟這個年代能賺錢的生意太多了,而今政策鬆動甚至漸漸有鼓勵傾向,對於稍微有點兒頭腦的人來說,只要手裡有錢,敢闖敢拼,那麼就到處都是風口,因為這時期還完全不存在供大於求的情況。

姚衛軍兩世為人,深諳這個時期最好賺錢的買賣有哪些,結合他自己的實際情況,心裡其實早已有了計劃。

各種副食品,便是眼下最好的生意,利潤空間也大。

改開伊始,新鮮事物的衝擊下,老百姓對吃的方面,有更高的需求,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也開始追求吃的好,吃的高階。

而作為這個年代快速風靡千家萬戶的各種口味罐頭,則會很快替代農村人走親戚、挎著乾糧筐子送油條點心的習慣,成為最時髦的禮品。

姚衛軍最近一直在認真思考,炒貨買賣固然也能賺錢,但隨著改開形勢越來越明朗,必然會有很多人加入這個行業,到時候競爭就會激烈很多,賺錢也沒那麼輕鬆了。

身為重生者,他唯一的優勢便是比別人更瞭解未來的發展,所謂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只有提前規劃好以後的路子,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利,佔據優勢。

因此姚衛軍別看現在經營著炒貨買賣,但腦子裡卻沒安於現狀。

為了以後讓老婆孩子過的更好,不因為手裡沒錢而無奈放棄很多美好事物,他要提前做好規劃,不然都對不起這麼難得的一次重生!

姚衛軍打算等縣城學習回來,藉著公社肖主任跟村部大力支援的契機,嘗試著搭建罐頭生產廠,既能解決村裡人的副業問題,甚至他本人還有機會成功轉型為縣裡的第一批個人企業家。

當然,這件事兒不能操之過急,還需要很多方面的條件足夠成熟才行。

資金、技術、裝置、場地……尤其是資質,都得慢慢規劃實施。

不過好在,他如今靠炒貨買賣,首先資金方面倒是不用發愁。

姚衛軍吃過午飯,沒有回打穀場,而是去了豐陽村,各個村的秋收基本都已經結束,他要找劉三水商量蓋房子的事兒。

上次去過劉三水家喝茶,因此熟門熟路,徑直來到了那座磚包皮房子的院門口。

“誰啊?”

“我,鹼場村姚衛軍,找你蓋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