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流轉。

是連綿起伏的山水,與倉皇南渡的人群。

旁白那沉穩的聲音,在密室中緩緩響起。

它述說著中原板蕩之際,漢家衣冠是如何艱難南渡,於江南之地,延續那岌岌可危的國祚。

雖是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卻也使得中華文脈,如風中殘燭,在漫漫暗夜中,頑強地燃燒著,孕育著一絲微弱卻不屈的新生。

眾人聞言,心中那份因永嘉之亂而起的沉鬱,稍稍緩解了幾分。

至少,漢家血脈未曾斷絕。

這不幸中的萬幸,讓他們緊繃的心絃,略微鬆弛。

然而,光幕上的畫面,卻陡然北轉。

鏡頭聚焦於廣袤的北國平原。

一個由鮮卑人建立的王朝——北魏,如同一頭蟄伏的猛獸,出現在眾人眼前。

《中國通史》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

畫面之中,那位鮮卑君主,面容堅毅。

他力排眾議,以雷霆萬鈞之勢,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震動朝野的漢化改革。

禁胡服,改漢姓,說漢話。

遷都洛陽,這曾是漢家故都的繁華之地。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以血脈交融促進文化認同。

一樁樁,一件件,無不顯示出其向著漢家文化與制度全面靠攏的決心與魄力。

劉備凝視著光幕,目光復雜。

他看著那些曾經金戈鐵馬、茹毛飲血的鮮卑人,在孝文帝的引領下,逐漸褪去骨子裡的粗獷與野性。

他們開始學習漢家禮儀,研讀儒家經史。

甚至,朝廷禁用鮮卑語,三十歲以下官員必須說漢語,違者免官。

劉備心中,百感交集。

他既為漢家文化那強大無比的同化力而感到欣慰與自豪。

又為之前永嘉之亂中,無數漢家子民所遭受的苦難與凌辱,而隱隱作痛。

仁德與鐵腕,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治世正道?

這一刻,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眉頭緊鎖。

諸葛亮微微頷首,目光中帶著審視,輕聲道:“孝文帝此舉,確有非凡魄力。”

“鮮卑本是強悍之族,然其所以能立國中原,並毅然推行漢化,其根源,在於我漢家文化與制度之先進與優越。”

“彼時,胡人雖武力強盛,然文化制度,卻遠遜於我大漢。”

“孝文帝能洞察此關鍵一點,並以雷霆手段強制推行,方有此等成效。”

“然,此亦有其侷限。”諸葛亮話鋒一轉,“強制之下,未必盡是真心歸附。”

法正目光銳利如鷹,語氣冰冷,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決絕:“軍師所言極是。”

“但孝文帝此舉,亦為我等提供了一條鏡鑑之路。”

“對於那些冥頑不化、不願融入,甚至心懷叵測之輩,若一味施以仁德懷柔,恐怕會重蹈永嘉覆轍!”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必要之時,當以雷霆手段,行霹靂之策,以絕後患!”他的聲音斬釘截鐵。

關羽丹鳳眼微眯,長髯飄動,沉吟道:“胡虜殘暴,前事不遠。”

“若其真心向化,願意接受我漢家教化,自然可以容納。”

“若其桀驁不馴,怙惡不悛,屢教不改,便當以武力懾之,使其不敢再生異心!”

張飛甕聲甕氣地接道,聲音如同洪鐘:“不錯!”

“那些狗孃養的胡人,若不好生管教,便會反噬主人!”

“先打服了,打怕了,再跟他們講道理也不遲!”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以鐵血鎮之!”永嘉之亂那血腥慘烈的畫面,依舊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讓他怒火中燒。

馬超看著光幕中北魏漢化的景象,想到了自家麾下那些桀驁不馴、時常反覆的羌氐部族,不禁眉頭緊鎖。

孝文帝的成功,讓他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卻也更明白,這其中蘊含著多少艱難險阻,需要付出多少心血與代價。

“使其改俗易服易語,已是難如登天。”馬超沉聲道,

“欲使其真正歸心,更是難上加難!”

田信適時補充道,聲音沉穩:

“諸位將軍所慮,皆是洞察時弊的至理名言。”

“後世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數千年風雨而綿延不絕。”

“屢遭外侮而終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正是因為漢文化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與無與倫比的包容性。”

“它能不斷吸納、融合異族的優秀成分,使其最終成為自身肌體的一部分,從而愈發強大。”

“孝文帝改革,便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證。”

“但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血與火的洗禮,以及漫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劉備深吸一口氣,目光變得堅定,緩緩道:

“如此說來,同化二字,實乃國之大計,關乎大漢百年基業。”

“推廣漢話,使其能通曉我言語;教授耕織,使其能自食其力;開辦學堂,使其知禮義,明廉恥。”

“編入戶籍,授以田產,使其有恆產而有恆心,視大漢為家園。”

“若能如此,使其子孫後代,皆以身為漢人為榮,或可使其真正歸心,融入我大漢。”

諸葛亮接過話頭,語氣凝重:“主公所言甚是。”

“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歸心’二字。”

“若心不歸,則一切皆是鏡花水月,沙上之塔,隨時可能傾覆。”

“教化為先,恩威並施,賞罰分明,方是長久之道。”

密室之內,眾人圍繞著如何具體落實同化之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從語言文字的統一,到耕作技術的傳授與推廣。

再到如何做到既能有效管轄,又能體現漢家仁德。

甚至包括通婚以融合血脈,消弭隔閡。

諸多細節,被一一剖析,反覆斟酌。

然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分歧依舊潛藏,難以彌合。

如何準確判斷一個部族是否真正歸心?這標準何在?

何時,以及如何對那些心不歸的部族,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這尺度又該如何把握?

劉備那顆悲天憫人的仁德之心,與諸葛亮、法正、田信等人基於歷史血淋淋的教訓而產生的果決乃至冷酷的判斷之間,隱隱形成了一種難以調和的張力。

黃月英在一旁靜靜地聽著,並未言語。

她那雙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眼眸,仔細觀察著密室中每一個人的神情變化。

永嘉之亂的血腥與慘痛,孝文帝改革的啟示與借鑑。

如同兩面巨大的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這些當世頂尖人物內心深處的掙扎、權衡與激盪。

她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基於天機的討論,正在深刻地、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的思維模式。

而這種改變,無疑將直接影響大漢未來的走向,決定無數人的命運。

歷史的血火教訓,讓大漢君臣看到了民族融合之路的複雜與兇險。

也讓他們對仁與法、德與威的運用,有了更深一個層次的思考與感悟。

他們能否真正吸取前人的教訓,走出一條既能彰顯漢家仁德,又能確保漢室長治久安的康莊大道?

光幕依舊在閃爍,旁白悠悠響起:

“如今在孝文帝陵墓的周圍散落著無數村莊,千古皇陵已逝,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已經分不出誰是鮮卑人、誰是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