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
田信在黃月英的協助下,早已將那扁平的膝上型電腦與奇特的投影儀架設妥當。
隨著一陣細微的嗡鳴聲悄然響起。
密室那面素白的牆壁上,再度投射出明亮而清晰的光影!
光影流轉,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主公,法先生,三位將軍,舅父舅母,請看。”
田信躬身一禮,手指在平滑的觸控板上輕輕一點。
牆壁上的畫面倏然流轉,最終定格在一行醒目的大字標題之上——
《中國通史》第三十一集:諸葛亮治蜀。
眾人見狀,目光不約而同地匯聚在諸葛亮身上!
孔明亦是微微一怔。
他修長的手指下意識地輕捻羽扇扇柄。
眸中閃過一絲複雜難明的光澤。
千年之後!
一部通覽華夏興衰的史詩影像,竟有整整一集,是為他諸葛孔明而作!
這份來自遙遠未來的殊榮,即便是以他的如淵心境,也無法全然保持平靜無波。
一道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背景講解聲,如同歷史的長河在眾人耳畔緩緩流淌開來:
“夷陵之戰慘敗,劉備憂憤成疾。”
“彌留之際,劉備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隨即病逝於白帝城。”
“後主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總理蜀漢一切朝政。”
“自此,蜀漢的國政軍務,幾乎全都壓在了諸葛亮一人肩上。”
牆壁的畫面上,清晰地浮現出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悲愴場景。
緊接著,是年輕的後主劉禪登基,接受群臣朝拜的肅穆畫面。
關羽、張飛見此情景,眼圈瞬間又是一紅。
心中對那原本歷史中大哥的悲慘結局,再度湧起難以言喻的刺痛。
講解聲仍在繼續:
“建興元年,也就是夷陵之戰的第二年。”
“此時的蜀漢,剛剛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慘痛失敗,國力虛弱,人心惶惶。”
“在這樣內外交困的危急關頭,諸葛亮派遣使者鄧芝,毅然決然地前往東吳。”
“孫權背盟,偷襲荊州。”
“按照一般的情理,蜀漢與東吳從此應該結下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然而,這時的諸葛亮卻做出了一個令後世無數人感到意外,甚至不解的驚人決策:”
“再次與東吳結盟!”
“什麼?!”
張飛豹眼猛然圓睜,怒火蹭地一下直衝頭頂!
他霍然起身,蒲扇般的大手直指牆壁上那諸葛亮的虛影!
聲音因極致的憤怒而劇烈顫抖:
“軍師!俺大哥屍骨未寒!俺二哥大仇未報!你……你竟然就派人去跟那孫權小兒媾和?!”
他胸膛劇烈起伏,粗重的喘息聲在密室中迴盪。
若非劉備與關羽就端坐在他身旁,他幾乎要控制不住,衝上去揪住眼前活生生的諸葛亮本人,狠狠質問一番!
諸葛亮面色平靜,只是那羽扇輕搖的頻率,似乎比往常快了幾分,顯示出他內心的不平靜。
他知曉張飛的性情,此刻任何辯解都顯得蒼白。
彷彿那紀錄片中所述之人,並非自己。
法正卻已踏前一步,眼神銳利如刀,聲音沉穩有力:
“三將軍息怒!”
“彼時蜀中新遭大敗,元氣大傷,國力衰頹。內有南中叛亂未平,外有強魏虎視眈眈,時刻欲吞併我等。”
“若不聯吳抗曹,我大漢基業,便如風中殘燭,危如累卵,旦夕之間便可能傾覆!”
“軍師此舉,乃是審時度勢,為國存續之無奈之舉,更是深謀遠慮、目光長遠之策!”
關羽丹鳳眼微眯,頜下長髯輕輕拂動,緩緩點頭:
“孝直所言甚是。”
他瞥了一眼仍怒氣衝衝的三弟,繼續道:
“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當能屈能伸。”
“為國家大計,一時之隱忍,又算得了什麼?”
“孫權雖卑劣可恨,然曹賊方為我大漢心腹大患,國之大敵!”
“若能借東吳之力以抗衡曹賊,亦不失為上佳良策。”
劉備亦是長長嘆了口氣,目光復雜地注視著牆壁上的畫面:
“翼德,此事……備若在,亦會贊同孔明之策。”
“國事為重,私仇暫緩。”
“孔明肩上所承之重擔,遠非我等此刻所能想象啊。”
張飛聽聞大哥與二哥都如此分說,胸中那股怒火,方才稍稍減退了幾分。
卻依舊有些憤憤不平,重重地哼了一聲,嘟囔道:“便宜了那孫權小兒!”
這才不甘不願地坐了回去。
只是那雙環眼,依舊死死盯著牆壁上的畫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畫面繼續播放,旁白聲再次響起,解釋著歷史的軌跡:
“建興七年,孫權於武昌正式稱帝,建立吳國。”
“訊息傳到蜀漢,朝野震動,群臣一片譁然,無不義憤填膺!”
“他們認為孫權僭越稱帝,乃大逆不道之舉,紛紛上書後主,強烈要求與東吳斷絕一切往來!”
“然而,諸葛亮再次力排眾議,頂住了朝堂之上的巨大壓力。”
“他不僅沒有與東吳斷交,反而派遣使者,前往武昌,代表蜀漢祝賀孫權稱帝!”
張飛見狀,剛壓下去的火氣險些又冒上來,卻被關羽一個眼神制止,只得咬牙切齒地低聲罵道:“真是氣煞俺也!”
“孫權聞訊,大喜過望!”
“他深知,在北方曹魏政權的巨大軍事壓力之下,來自西面蜀漢的支援至關重要。”
“隨即,孫權當機立斷,決定與蜀漢升級盟約。”
“兩國君臣一同登壇歃血為盟,對天鄭重發誓:戮力同心,共討魏賊,同獎王室,光復漢統!若有二心,神明共棄!”
旁白聲在此刻變得深沉而富有哲理,彷彿洞穿了千年的時光:
“在一個真正通達的政治家看來,所謂的意識形態立場,在很多時候,往往需要服從於更為殘酷的現實利益考量。”
“諸葛亮此舉,正是為了蜀漢政權的生存與後續發展。”
“面對空前強大的曹魏帝國,弱小的蜀漢唯有與東吳緊密聯手,方能勉力支撐,圖謀將來。”
眾人聽著這番冷靜而深刻的剖析,皆是陷入了沉思。
尤其是劉備,他深知創業之艱辛,守成之更難。
諸葛亮在他身後所做的這一切,無不是在為那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爭取寶貴的喘息之機,延續漢室的一線生機。
他不禁看向身旁的諸葛亮,眼神中充滿了感激與愧疚。諸葛亮感受到主公的目光,微微頷首,示意自己無礙。
他心中卻在想,若非有德遠的天機示警,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將如履薄冰。田信在一旁觀察著眾人的神色,心道:
歷史的沉重感,即便是英雄人物,也難以輕易承受。但正因如此,改變歷史才更具意義。
牆壁上的畫面陡然一轉。
映入眼簾的,是山川險峻、林木蔥鬱的蒼茫景象。
旁白適時介紹道:
“三國時期,整個雲南、貴州以及四川西南部地區,都隸屬於蜀漢政權,被後世史家統稱為南中地區。”
“南中地區地勢複雜險惡,自古以來便世代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部落,民風彪悍。”
“東漢末年以來,中原大亂,中央政權對南中等邊遠地區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幾近於無。”
“地方官吏大多腐敗無能,貪婪暴虐,對各少數民族部落橫徵暴斂,搜刮無度,導致民怨沸騰,反抗此起彼伏,從未停歇。”
“一些地方豪強趁機煽動叛亂,勾結異族,企圖割據一方,稱王稱霸。”
“劉備當政時期,南中局勢曾一度有所好轉。”
“但在他病逝之後,益州大姓雍闓、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等人,再次趁著蜀中空虛,勾結串聯,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南中局勢瞬間岌岌可危!”
劉備聽到此處,眉頭緊鎖:“南中不靖,實乃心腹之患。若無穩固後方,北伐大業更是無從談起。”
“此時的蜀漢,北面要承受來自曹魏政權的沉重軍事壓力,南面又突發豪強叛亂的燃眉之急。”
“南中之亂若不能迅速平定,蜀漢將徹底陷入兩面受敵的絕境之中。”
“為此,諸葛亮在穩定內部,與東吳重修盟好之後,毅然決定親率大軍,南征平叛!”
畫面之上,出現了諸葛亮目光堅毅,率領著裝備精良的蜀漢大軍,浩浩蕩蕩向南進發的壯闊景象。
“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並非一味強調武力鎮壓,而是採取了攻心為上、恩威並施的懷柔策略。”
“其中,最為後世之人津津樂道,廣為傳頌的,便是那‘七擒孟獲’的傳奇故事。”
“建興三年五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深入瘴氣瀰漫、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與叛軍首領孟獲展開了殊死激戰。”
“孟獲其人,在南中地區的夷、漢各個部族之中,頗具威望,一呼百應。”
“諸葛亮深知,若要徹底平定南中,使其長治久安,就必須讓孟獲這樣的人物從心底裡真正臣服。”
“於是,便有了那七次擒獲孟獲,又七次將其釋放的千古傳奇。”
“最後一次,當孟獲再次被擒,已是黔驢技窮,再無絲毫反抗之力。”
“諸葛亮依舊下令,要將其釋放回去。”
“孟獲終於被諸葛亮的胸襟與誠意徹底折服,當場拜服:”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看到此處,張飛忍不住嘿了一聲,粗獷的臉上閃過一絲由衷的讚許:
“這孟獲倒也算條漢子,硬氣得很!被軍師抓了足足七次才肯服軟!”
“不過軍師這法子,確實比俺老張的鞭子管用多了!俺服氣!”
“不戰而屈人之兵,高明!實在是高明啊!”
馬超亦是深以為然,他久在西涼邊陲,深知與異族打交道之艱難。
諸葛亮此等收服人心的手段,在他看來,已然臻至化境,令人歎為觀止。
旁白聲悠悠響起,帶著一絲讚歎:
“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輝煌勝利,並非偶然。”
“他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地平定南中之亂,其關鍵在於,他贏得了民心,得到了當地少數民族民眾的廣泛歡迎與鼎力支援。”
“史書記載,建興三年春,諸葛亮正式開始南征。”
“至當年秋天,南中四郡的叛亂便已悉數平定。”
“其進軍之神速,平叛之高效,令後世史家無不驚歎。”
“收服孟獲之後,南中各個部族紛紛歸附。如今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的佤族人民中,至今流傳著他們的祖先曾與諸葛亮立下盟誓,生生世世為蜀漢鎮守邊關,永不叛亂的傳說。”
畫面上,出現了現代佤族人民的生活景象,以及他們口耳相傳的關於諸葛亮的故事。
一位佤族老人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漢語說道:
“諸葛亮,他教我們怎樣種田,怎樣選谷種,把種子管好,讓我們能吃飽飯……”
劉備看到此處,眼中已是異彩連連,他轉向諸葛亮,聲音中充滿了感慨與欣慰:
“孔明啊孔明!你這七擒孟獲,攻心為上,安撫南中,教化於民,實乃千古良策!”
“比之備當年,不知高明凡幾!”
“若天下皆能如此,何愁蠻夷不服,何愁人心不向漢?”
諸葛亮微微欠身,謙遜道:
“亮不過是奉行主公仁德之政,因勢利導罷了。南中民心可用,方能事半功倍。”
黃月英美眸中亦是閃爍著光彩,她輕聲道:
“夫君教化南中,授其耕織,此乃格物利民之大道,遠勝刀兵征伐。以德服人,方為長久之計。”
田信亦是暗自點頭,這《中國通史》的影像,比他之前的口述,更具說服力,也更能讓劉備等人直觀地感受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牆壁上的光影依舊在變幻,屬於諸葛亮治蜀的傳奇,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