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牛根生這邊做完手頭上工作不久,周圍陸陸續續出現了同事。
他們不約而同看向牛根生剛剛製作完成的一大兩小的三件物品。
小的是兩件削皮刀,一個刃口不能動,一個刃口能活動。
大的則是一隻快壺,燒柴的那種。
牛根生不知道這年月有沒有兩種物品出現,反正他周圍是不曾見到過。
而且現在他加工出來的,是後世經典款式。
那快壺到了2025年,在農村還有老頭老太太在用!
生命力頑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方便好用還節省燃料。
“根生,這是什麼東西,怎麼怪模怪樣的?”小組長看著兩件物品眉頭皺著問道。
“組長,這是我偶然間想到的,這個是削皮的,我看那些廚師削起皮來又快又好,普通人又慢又浪費食物,就想著能不能讓普通人也有這樣的手藝?
就做了這個。
至於這個大桶,是快壺,我琢磨很久才弄出來,這樣的壺爐一體,還省了一節煙囪,讓燃料生出的火焰更多的接觸壺體,能大量節約燃料……
組長,我這也只是嘗試一下,材料錢我自個兒出!”
牛根生一邊拿著三件物品一邊好好的進行解說。
隨著他的解說,讓小組長和周圍的人恍然大悟。
能成為鉗工,腦子就不可能太笨。
而且牛根生說的非常有條理。
“去,上廚房拿些、乾脆咱們去廚房進行一下驗證,你們該幹活幹活!”
小組長比牛根生預想的還要激動。
兩種物品雖然都是小東西,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這玩意具備普及性。
要是能夠鋪開全國,每人節約一點糧食,全國四萬萬人得節約多少?
不是所有食物都得削皮?
難道土豆、紅薯、茄子之類就不是食物了?
至於節約燃料,這個更加重要。
現在的國家百廢待興,各種資源都缺。
煤炭開採量有限,木柴是很多家庭必備之物。
節約木材,那就是造福千家萬戶!
小組長帶著牛根生和他的勞動成果匆匆趕向廚房,很快被車間主任注意到。
然後一翻說辭之後,去廚房的人又多了幾個。
進入廚房,剛剛好是傻柱所在的那個。
道明來意。
廚房眾人亦是極度熱情。
這是能夠直接被他們所用的兩個物件。
當下5月份,有的蔬菜品種有限。
有些早春蘿蔔,胡蘿蔔,和早土豆以及冬儲土豆。
幾乎每一個廚師和幫廚、學徒都拿著兩個削皮刀親自進行了嘗試。
一個個誇讚不絕。
而快壺在洗刷之後,找來一口大鍋,加入和快壺同樣多的水,用同樣多的燃料進行測試。
連續燒開好幾次之後,一個上午的時間過去。
廚房當中早就恢復了忙碌狀態。
但有負責食堂的主任、鉗工一車間主任、小組長、牛根生親自觀察測試。
“好!好!好的很!我這就上報廠長,這兩種東西看似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但能惠及全國千千萬萬的家庭,應大力推廣!快速推廣!晚一天都是犯罪!”
鉗工一車間主任非常清楚這樣能夠操作簡單又惠及全國的物品所能帶來的意義。
“主任過獎了,做的時候只是想著方便一些,沒您那般高瞻遠矚,是我格局太小了。”
牛根生趕緊誇讚領導。
其實這也是變相的誇獎自己。
他的目的很明確,這樣的發明創造,最起碼能一樣給個十塊八塊吧?
未來提升工級的話,這也是巨大的加分項。
另外就是榮譽。
這年頭榮譽稱號了不得!
回到車間,牛根生的工作定量變了。
被車間主任要求多做出一些削皮刀和快壺來。
兩者都不是笨重之物,主要消耗的就是鐵皮,前者的話刃口上的材料有要求,最好是薄鋼片才好。
而快壺的要求就少了很多。
以六級工頂級的實力,做這樣的小玩意,牛根生手拿把掐。
下班前,足足做出上百把兩種各半的削皮刀和六十六個快壺。
他這是壓制實力下的速度,全力放開的話速度更快!
而工廠廠長、書記等領導在拿到了這批物品後,連夜開始新的、更大規模的驗證。
還送到很多其他部門進行驗證。
但這一切暫時就和牛根生沒有關係了。
他在無數同事的羨慕中,拿著自己買下來的兩把削皮刀和一個快壺,步行離開工廠。
兩把削皮刀一共五毛錢,快壺則是五塊錢。
啥時候能有一輛腳踏車啊?
當牛根生回到四合院的時候,訊息已經在院內傳開。
三大爺、三大媽、賈張氏等等都在門口等著看一個稀罕。
牛根生手裡的削皮刀和快壺很快就被這些鄰居們拿走進行了嘗試。
劉嫂子:“還別說,這削皮刀真的是讓俺削皮快了好幾倍!削出來還這麼薄,有了這玩意,婆婆再也不會罵俺手腳不利索了!”
三大爺:“開了!開了!真不愧是快壺,燒水就是快,還省燃料。”
鄰居在前院把驗證場所圍的裡三層外三層。
一個個稀罕的不得了。
“三大爺您先用著,待會兒給我送回去就行。”牛根生自然不介意這些鄰居們進行嘗試。
越多越好。
新的快壺使用鐵皮誰知道重金屬超不超標?
多燒幾次,慢慢的也就乾淨了。
至少現在讓牛根生喝快壺的水,他是有心理陰影的。
“根生大氣!稍後大爺給你刷洗乾淨了送回去!”
三大爺非常滿意牛根生的態度。
你瞧,周圍那麼多人,牛根生一張口就讓他負責,這是多大的榮譽啊!
甚至三大爺想著……是不是以後每天都能借來用一用?
一個快壺要五塊錢呢!
每天節約一點柴火,也需要很久才能回本。
但不用的話三大爺感覺更虧本!
至於削皮刀……在三大爺家沒有多少吸引力。
因為他們家土豆、紅薯、蘿蔔、胡蘿蔔等等帶皮的蔬菜都是不削皮的!
帶皮多好,削皮浪費!
在一片讚歎聲裡,牛根生回到了自己的小窩。
聾老太太屋門鎖著,人不在,這倒是讓牛根生頗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