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魏宇打分以來得罪誰得罪的最狠,那絕對是金牌製作人丁昂,其他幾次打分要麼是節目要麼是網路,措辭還算收斂。

只有他是在頒獎典禮被當眾打分,在無數同行大佬面前丟了臉面,以他的性格肯定不可能就此作罷。

聽到魏宇打算出專輯,丁昂有點坐不住了,單曲什麼的都是小打小鬧,歌曲資料可以靠粉絲買榜灌水,但專輯銷量可沒那麼好刷。

專輯的資料是可以衡量一個音樂人地位的,一旦魏宇有了拿得出手的神專,那性質可就變了……

狙擊,必須狙擊,就算贏不過,也要大大影響一波魏宇專輯的銷量,拉他下水,還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怎麼爽文寫多了寫這種反派總會有種異樣的快感……”

餘惟感覺自己就是天生當雜魚反派的料,一臉邪笑的桀桀桀不比隱忍好玩多了?

可惜,專輯打擂臺的情況很難發生,尤其是短影片時代到來後,現在的歌手都沒幾個出專輯的,更別提撞車了。

如果套用小說術語,現在是專輯的末法時代,專輯需投入大量資源,週期長達數月甚至數年,還不一定能回本,吃力不討好自然沒幾個人願意做。

就算有,也基本都是圍繞粉絲經濟,很難再有以前那種破圈神專。

不過對於餘惟來說這個成本就很小了,他需要的只有追讀,只要讀者給力,音樂大全他都能搞出來。

“專輯至少得十首歌吧。”

也不知道到時候他一口氣把十來首歌寫出來,系統會怎麼判定追讀資料,別到時候膨脹十倍……

在新章節釋出前,餘惟特地在最後加了一句“《紅豆》今晚零點上線,大家可以去聽聽”。

比起公司和音樂平臺的宣傳,餘惟還是相信自己在書裡的宣傳,畢竟看書的可都是活躍粉。

可算是把這首歌熬出來了,其他幾首歌,要麼節目裡唱,要麼直播裡唱,再不濟也有個小影片,《紅豆》是唯一一首按照正常流程發歌的。

除了歌名和主題,網友對這首歌幾乎一無所知,這也正是餘惟想要的效果,比起在綜藝和直播的環境裡,《紅豆》適合戴上耳機慢慢品。

無論是詞曲創作,藝術價值,獎項口碑,這首歌都是毫無爭議的頂級,好歌不怕晚。

“專輯好耶,不過《紅豆》是什麼?”

“狗作者你看看你乾的好事,間隔太久大家都快忘記這首歌了!”

“沒錢開音樂平臺會員啊,大噴菇v我九塊九。”

“你說的對,但我還是不知道《紅豆》跟顏色有什麼關係,雖然那首《緋色》跟顏色也沒啥關係。”

“我是愛晨,這首歌要是沒人家《緋色》好聽我可要衝你了!”

雖然言辭有些極端,但看得出來大家還是很期待新歌的,餘惟翻了下章評,開始準備首張專輯。

月初的新歌榜上,還沒有一首能打的歌,他們回頭一看,上個月榜一大哥是餘惟,上上個月還是餘惟。

這個月不出意外應該還是他,畢竟他欠的歌不止一首,《無名之人》和《歲月神偷》正式版都沒出,前兩天還多了個完全看不懂的《踏浪》。

其他網友看不明白,但久經書場的老書蟲已經明白了,餘惟這一連串的優秀作品,這顯然是有……存稿啊!

他們有理由懷疑,這些歌都是餘惟沉澱那幾年寫好的,就等一股腦拿出來爆更了,跟網文作者的路數如出一轍。

當晚,他們點開了熱乎的《紅豆》,但卻沒聽到餘惟那熟悉的清亮聲線,而是略有些沙啞的嗓音,尾音甚至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顫抖。

“還沒好好的感受

雪花綻放的氣候

我們一起顫抖會更明白

什麼是溫柔。”

這還是餘惟唱的嗎?

眾人不可思議地回過頭看了眼主創名單,演唱者作詞作曲都是餘惟無疑,唱法顯然是餘惟刻意為之。

這首歌餘惟整整錄了二十多遍,直到嗓子冒煙,他才唱出了大同老師那種獨自哼唱的真實感。

這一個開頭就不是《緋色》能碰瓷的,餘惟的聲線輕柔如耳語,配合爵士吉他分解和絃,哀愁的同時又帶著對往事的溫柔追憶。

比起無病呻吟的情傷,這種層次感很容易讓人沉浸其中,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深夜。

都說紅豆是相思,但在餘惟這首《紅豆》裡,紅豆卻隱喻愛情的無常。

“有時候有時候

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

相聚離開都有時候

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熟悉餘惟的網友都能聽出來,這是他唱的最剋制的一次,技巧剋制但直擊人心。

這一句揭示萬物皆變的本質,也完美體現了愛情幻想破滅後的煎熬,如果說《緋色》是失戀後哭的歇斯底里,但這首歌就是對愛情本質的探討。

師傅就是師傅,這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用紅豆的意象暗喻親密關係中的疏離感,點破愛情中自由與束縛的永恆矛盾,這是其他情歌裡非常少見的內容。

完全沒有可比性,聽到這的時候他們已經完全忘掉小說裡兩首歌比賽的情節了,只剩下對於這首歌欣賞。

其實餘惟的上一首《無名的人》還是有不少人質疑的,因為它技巧不多,著重情感共鳴,代入不了自然聽不進去。

很多創作型歌手的唱功一般,這是業內公認的,畢竟同時兼顧腦子和嗓子還真不容易。

但這首《紅豆》不同,無論是技巧還是情感它都是相當頂尖的一檔,哪怕共鳴不了,也很難對不認可這首歌。

餘惟就像算準了大家對他的評價,恰如其分地炫了一波唱功,這難道不是有意為之嗎?

本來大家只是懷疑餘惟有存歌,但在聽完這首歌之後,這種懷疑幾乎變成了篤定。

這傢伙肯定是囤了一堆歌,跟打牌一樣,根據網路環境出牌,先寫小說裡打個預防針,然後再出手。

不愧是寫書的,扮豬吃老虎這一塊。

“別攢了,一首一首往外冒我都快急死了,能不能一口氣把存稿全發了?”

“陳晨是對的啊,還好滑跪的快,要不然得被這首歌打成渣渣。”

“大噴菇你真沒談過戀愛嗎,情歌一首比一首刻骨銘心?”

“這本書連女主都沒有,你覺得他像談戀愛的?”

催更催歌的評論餘惟就當沒看見,但吐槽沒女主這事他就得說道說道了,打分炮轟娛樂圈這種情節戾氣太重,有女主會很割裂。

該取捨就取捨,魏宇吃點苦問題不大……

讀者的討論還在繼續,但慢慢地,話題聊歪了,一位考公大省的讀者率先指出:

“這是讀者日益增長的文娛作品需要同落後的小說更新之間的矛盾,只要小說出歌慢,餘惟出歌就快不了。”

說直白點,正兒八經看餘惟書的肯定沒有想聽歌的人多,撲街書,零個人在意,大家只想聽歌。

但只要餘惟還碼字,他就會按照小說節奏出歌,而且他碼字,就會佔用寫歌的時間。

怎麼辦呢,方法很簡單,只要餘惟不寫書不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出歌了?

“兄弟們點點舉報,讓餘惟安心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