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自然還是會繼續下跌的。
這一點,秦遠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甚至於,他腦海中的記憶也是越來越清晰了起來。
1990年11月份,盧布的匯率第一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連帶著物價也開始上漲。
正是接著此次物價上漲,盧布貶值,秦遠在蘇聯完成了第一次大擴張。
要知道在此前,蘇聯的物價可以說是堅如磐石。
吃的東西是便宜的,當時的交通費也十分低廉。
不論是地鐵,還是公共汽車,無軌、有軌電車,公共交通費一律是5戈比。
直到1990年,5戈比的硬幣份量還是最重的。
因為它曾充當了十幾年地鐵的籌碼。
而其他物價也是幾十年不變。
計程車的收費是20戈比1公里
長白麵包(重約一磅) 25戈比
牛肉(公斤) 2盧布
雞肉(公斤) 3.4盧布
黃油(公斤) 3.5盧布
土豆(公斤) 10戈比
白菜(公斤) 20戈比
橙(公斤) 2盧布
這樣的物價,從二戰結束足足穩定了四十多年。(物價是一回事,有沒有供給是另一回事,這是計劃經濟。後面漲價,就是想著以市場調控供給端,結果純純想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知“漲價”為何物,也沒有“漲價”的概念。
當然,工資收入也大體不變。
但自此之後,交通費是原來的3倍,食品也上漲了3倍多。
從此,穩如磐石般的物價不復存在,蘇聯老百姓經常抱怨的“物價又漲了”的生活,從此揭開序幕。
市場經濟這隻老虎,從籠中被放了出來,使從未和它打過交道的蘇聯人大吃一驚。
這就是蘇聯在搞的經濟改革和貨幣改革。
但這還沒完。
秦遠已經聽說了,在黑市,美元對盧布的匯率已上升到一比十九。
雖然只是黑市匯率,但是仍然讓蘇聯政府感到了恐慌。
如果秦遠沒有記錯的話,等到明年一月份,蘇聯為了遏制盧布下滑的勢頭,採取了一些措施。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措施,即從1991年1月22日起,宣佈在1962年發行的50元盧布和100元盧布紙幣全部廢除。
人們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更換這種大面額鈔票。
但是,銀行只接受退休人員換幣,每人只能更換100盧布的紙幣。
一般人員只能在所在單位裡更換相當於一月工資的大面額紙幣。
換言之,這就是一場對於蘇聯普通老百姓的洗劫。
雖然這個政策大大打擊了囤積大量盧布炒匯者和投機商,使蘇聯政府甩掉了70億盧布的包袱。
但是,卻給盧布滑入深淵製造了一個契機。
讓蘇聯政府的公信力,在蘇聯百姓心中大大降低。
1991年,那個冬天,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
很難說,沒有這一系列事件的影子。
所以,秦遠對於從蘇聯銀行當中貸款,沒有一絲的心理負擔。
他要用這筆錢繼續擴大生產,在蘇聯換取到更多的實業資產,然後週而復始。
就這樣,眾人的意見在秦遠的獨斷專行下達成了一致。
娜塔莎和伊蓮娜兩人負責對奧恰科夫的資產進行一個核算登記,然後提交相關資料給銀行,獲取鉅額貸款。
而秦遠這邊,則開始按照伊蓮娜的幾個建議,開始了復工生產。
當晚,伊萬便召集了奧恰科夫的幾個管理層,通知從明天開始所有工人復崗上班。
原本偷偷摸摸灌裝的沙皇格瓦斯,現在直接進入生產線。
第二天上午,秦遠來到奧恰科夫工廠視察的時候。
明顯能感覺到,這座巨大的廠區正煥發出久違的生機。
工人們興許是因為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也領到了欠發的工資,一個個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和幹勁,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
在他們的操作下,流水線重新開始運轉!
清洗、灌裝、壓蓋、貼標……
一瓶瓶印著“沙皇格瓦斯”金色徽標的棕色玻璃瓶,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流淌下來!
見到這一幕,秦遠微微點著頭:“伊萬,現在全速生產,一天能灌裝出多少瓶沙皇格瓦斯?”
伊萬在心中估算了一下,說出了一個數字:“大概是八十萬瓶,如果哈巴羅夫斯克那邊提供足夠多的格瓦斯原漿或者從冰城那邊運來了新的裝置和菌種的話,那這個產量還會進一步提升。”
“80萬瓶?”饒是秦遠早有心理準備,也被這個數字驚了一下!
這些可都是玻璃瓶包裝的沙皇格瓦斯,外面市場上供不應求。
相較於之前偷偷摸摸加夜班灌裝,現在的效率直接提升了十倍。
“不錯。”秦遠充分肯定了伊萬的能力,吩咐道:“這批貨,優先保障貿易部的供應!他們需求量大。”
“另外,單獨預留出一批,包裝好,每個月固定發十車皮,送往古比雪夫飛機制造廠!”
他心中盤算著與太子的“罐頭換飛機”大單。
太子那邊負責500車皮物資,他這邊承諾提供300車皮。
包括沙皇格瓦斯在內,普通的遠東格瓦斯飲料、真維斯服裝……都要源源不斷地運往古比雪夫!
這筆交易,利潤豐厚,不容有失!
至於說,古比雪夫那邊是要拿這些物資自己內部消化,還是透過內部渠道轉賣給其他部門,這都與他無關。
他已經從這七架飛機訂單中,賺的盆滿缽滿了。
就這樣,在奧恰科夫每天高效的運轉下,成批成批的沙皇格瓦斯被裝上卡車,運往莫斯科貿易部指定的倉庫。
再由貿易部的渠道網路,分發到各大國營商店、供銷社。
莫斯科的飲料市場格局,悄然發生著變化。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那標誌性的紅色和藍色,在貨架上似乎不再那麼耀眼奪目。
遠東格瓦斯憑藉其獨特的斯拉夫風味、相對低廉的價格以及“特供”光環帶來的心理暗示,正迅速搶佔市場份額!
而沙皇格瓦斯也在蠶食著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佔據的中高階市場。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市佔率,在逐步下降。
看到這個機會,秦遠當機立斷,決定研發屬於蘇聯自己的可樂。
可樂這東西並不複雜,雖然可口可樂營銷自己的配方如何價值千金。
但是,原材料就那幾樣東西,糖、碳酸水(二氧化碳和水)、焦糖、磷酸、咖啡因。
只不過早在1984年,因為美國政府對進口糖徵收高額關稅,導致蔗糖價格飆升。
為了降低成本,可口可樂公司毅然決定將美國市場的可樂配方中的蔗糖(白砂糖)替換為了更便宜的玉米糖漿(高果糖漿)。
直至今日,也只有墨西哥、英國等市場仍在使用蔗糖。
市面上一直有呼籲可口可樂換回蔗糖的呼聲。
因為口感對比下,蔗糖甜感綿長醇厚,能在口腔形成包裹式甜韻,與碳酸融合產生“清冽回甘”。
而玉米糖漿甜味尖利短促,峰值早、消退快,飲後易殘留黏膩感。
在代謝上這兩種糖也有著極為明顯的差異。
蔗糖雖然吸收速度較慢,但是經腸道可以分解為葡萄糖+果糖。
而玉米糖漿含遊離果糖約55%,會直接入肝轉化為脂肪。
有研究表明,連續2周飲用玉米糖漿飲料者,內臟脂肪增速比蔗糖組高4.7倍。
對中老年群體,這種代謝負擔更為顯著。
所以,脂肪肝這個現代病與飲用果糖飲料有著直接的聯絡。
當然,這些在蘇聯,根本就無人在意。
但口感差異是實實在在的!
而且,秦遠完全可以利用媒體,將“蔗糖可樂”與“健康”、“傳統”、“更佳口感”聯絡起來。
將西方可樂描述為“玉米糖漿可樂”與“廉價”、“工業感”、“健康風險”掛鉤!
在蘇聯民眾對西方產品既嚮往又警惕的複雜心態下,這招必然極具殺傷力!
就在秦遠,決定打一場“蘇聯版可樂戰爭”的時候。
太子的訊息傳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