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少校,倫德施泰特少校,集團軍的作戰計劃下來了,趕緊過來一起看下!應該明後天等雪小一點,就要全面進攻了!”

12月18日深夜時分,里爾西郊的小鎮阿爾芒蒂耶爾,一座被臨時徵用做軍隊駐地的葡萄酒莊裡。

博克和倫德施泰特等人原本都打算休息了,魯路修上尉卻冒著風雪,驅車從里爾城的師部趕回鎮上,還帶來了一份軍令和幾張軍用地圖。

為了戰前不走漏訊息,前線各部之間的重要聯絡,都改成了肉身直接通知。這時魯路修會開車的優勢就很有用了,讓他可以名正言順比兩位少校營長更早知道高層內情。

畢竟魯路修已經明確知道,德瑪尼亞海軍的密碼被佈列顛尼亞人破譯了,雖然這不代表陸軍密碼同樣被破,但總歸是小心點好。

有了魯路修這樣熟知歷史的反情報欺詐專家,第6集團軍在大戰前的無線電紀律,也最佳化了很多。

德軍並沒有完全保持無線電靜默——異乎尋常的安靜,同樣會顯得太假,所以只要保持跟平時一樣的通訊密度就行。小事繼續用無線電,大事才肉身通知。

此時此刻,兩名營長聽到動靜,也立刻睏意全消,簡單用溼毛巾揉了揉眼睛,趕緊收拾好桌子,準備仔細聽魯路修轉述上級的部署。

魯路修把軍令和地圖攤開,簡明扼要介紹道:“具體進攻路線已經定下來了,我先簡述一下友軍的動向。

友軍第4集這次的目標,是先拿回之前彈性防禦時丟掉的奧斯坦德和迪克斯慕德,然後第二階段再沿著濱海公路推進,爭取拿回尼奧波特、德潘訥和敦刻爾克。

我們第6集的目標,是從阿爾芒蒂耶爾出發,沿著里爾-阿爾芒蒂耶爾-巴約勒-斯滕福德/卡塞勒-沃爾穆-貝爾格-格蘭德桑特-敦刻爾克這條鐵路線,一直盡力推進。

當然,這條路直線距離就有60多公里,算上鐵路線的曲折,要避開一些山地丘陵,全程至少80公里。

而第4集拿下奧斯坦德,再沿著濱海公路推到敦刻爾克,全程是45公里。

所以實際上,我們應該不用推到敦刻爾克,半路上第4集的友軍就會提前繞過來跟我們會師。這樣即使不攻下敦刻爾克,但只要提前把布軍主力合圍住,實現殲滅任務,也算是完成戰役目標了。

我們推進任務的下限,是至少打下斯滕福德和卡塞勒。因為斯滕福德有一條鐵路分叉支線,從那兒往東,經過波珀靈厄,最後通往布軍司令部所在的伊普爾。

所以拿下斯滕福德和卡塞勒,就意味著至少掐斷了布軍從敦刻爾克港把後方海運來的物資、運進伊普爾城的鐵路線。哪怕包圍圈沒有徹底合圍,也能讓伊普爾高地的敵人漸漸彈盡糧絕。

就算敵人最後棄城突圍,沒有鐵路可用,就只有走伊普爾高地北側泥濘的泛濫區,那樣就必須拋棄一切重灌備和輜重。到時候我們隨便咬住敵人的尾巴追擊,也能重創敵人!”

魯路修對著地圖仔細解說了一遍,博克和倫德施泰特也都很專業,立刻就聽懂了。

博克還簡明扼要總結確認:

“所以,如果這個計劃能夠順利實施、雙方表現都夠好。最完美的情況,就是第4集和我們在貝爾格-沃爾穆之間會師,合圍布軍主力。

如果我們進攻受挫、表現不如預期,那也至少打到斯滕福德切斷敵補給鐵路,然後指望第4集多承擔一點,來斯滕福德和我們會師。

如果是第4集進攻受挫、表現不如預期,就要我們多承擔一些,一直打到敦刻爾克等他們?敦刻爾克和斯滕福德之間的那段缺口,就看誰表現更好能者多勞了?”

魯路修:“沒錯,就是這樣,集團軍參謀部在做計劃時,把最好和最壞的情況都考慮到了,前者是下限,後者是上限。”

博克得到了答案,卻依然眉頭緊鎖,看著地圖,不知在想些什麼。

倒是原本一直沉默靜聽的倫德施泰特,突然開口補充了一問:“偵察部隊有弄清楚敵人的兵力分佈麼?我們正面有多少敵人?第4集正面又有多少敵人?”

魯路修:“我軍的直接進攻部隊,一共有15個師左右。我們第6集12個師,要抽出6個部署在側翼,提防阿拉斯、朗斯方向的法軍,剩下6個可以投入進攻。

而敵軍的總兵力,包括佈列顛尼亞遠征軍全部,分為3個軍、7個步兵師,布軍步兵師跟我們一樣,滿編都是1.8萬人,7個師理論上有12.6萬人。

不過之前蒙斯戰役等幾次血戰,敵人也折損了不少人。尤其是第3軍的布6師、布7師,被殲滅了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目前7個步兵師總剩餘作戰兵力,大約在8.5~9萬人。

另外,布國遠征軍還有1個騎兵軍,下轄3個騎兵師。騎兵師人數編制比步兵師減半,滿編9千人,之前也有所折損,目前3個騎兵師累計剩餘2.2萬餘人。

除了布國本國的遠征軍以外,他們還有一些來自自治領和殖民地的軍隊。

包括加1師、加2師,總計3.6萬人。

還有澳新軍團,合計1.8萬人。

最後是來自南亞殖民地的拉合爾第3師、第7師,這些殖民師每個只有1.2萬人,合計2.4萬人。

所以,我們面對的一共有布國步兵師7個、布國騎兵師3個、加軍師2個、澳新軍團1個、拉合爾師2個,也是15個師級作戰單位,總計19萬人,其中布國人11萬,殖民地人8萬。

我軍15個第一批進攻的師,都是補充過人數的,總兵力應該在24萬,還有9個協防填線師,緊急關頭也可以抽調上來當預備隊,有15萬人左右。

按照目前的情報,布第1軍部署在伊普爾突出部中央,敵騎兵軍和澳新軍團作為總預備隊,也在那裡。

布第2軍部署在迪克斯慕德和奧斯坦德一線的北翼濱海,對付我第4集。

布第3軍部署在我們正對面的巴約勒,另外,敵軍司令部應該也是考慮到布3軍之前已經減員嚴重,所以把加1師和加2師作為二線預備隊,放在了布第3軍身後的鐵路咽喉斯滕福德。如果我們進攻布3軍,加1師和加2師也能很快增援上來。

至於從南亞半島拉過來的拉合爾人,目前還不知道在哪裡。甚至可能還在後方的多佛接受緊急訓練,都沒拉過海峽呢。那些熱帶蠢貨的戰鬥素質,估計佈列顛尼亞人自己都看不上。”

倫德施泰特聽完,簡明扼要總結:“所以不管全域性情況如何,目前我們巴里亞第6師、第12師要直接面對的,就是布國第3軍的兩個師?

至於二線部隊,他們有加1/2師作為後援,或許行動較快的騎兵軍也能快速增援過來,但我們也有4個師後援。

總的來說攻防雙方編制依然相當,但我軍更齊裝滿員一些,這仗倒是可以打。”

一戰中防守方的地理優勢極為明顯,如果進攻防守兵力比例1比1,以之前幾個月的經驗,進攻方從來就沒成功過。

進攻方滿員而防守方缺編,理論上還有一點可能性,就看臨場發揮了。

也不是第6集團軍不想在阿爾芒蒂耶爾方向投入更多兵力,而是這片戰場寬度就那麼寬,只能先投入兩個師,敵人也只塞得下兩個師。

如果再往南迂迴擴大攻擊正面,那就打到法軍陣地上去了,會把更龐大的法軍也牽扯進來。而目前的情況,第6集也確實分出了好幾個師去牽制側翼的法軍。

突擊營的3個主要軍官徹底摸清敵情後,下一步就該分配具體的突擊陣地了。

集團軍並沒有對巴里亞第6/第12師的具體進攻陣地做出最終部署,目前還允許前方部隊根據實際情況微調,但最終決定後,肯定是要上報備案的。

考慮到德軍控制的阿爾芒蒂耶爾和布軍控制的巴約勒之間,並沒有多少騰挪空間。

所以集團軍的初步意向,就是讓兩個師各選一邊。

連線兩地的鐵路,是西北-東南走向的,那麼其中一個師沿著鐵路的東北側主攻,另一個師就要沿著鐵路的西南側主攻。

反正不可能直接沿著鐵路進攻,那樣毫無掩蔽,會變成北邊伊普爾高地邊緣部署的布軍重炮群的活靶子的——

伊普爾高地南側邊緣的努瓦爾山、凱默爾山兩處高地,距離這條鐵路最近的地方,只有7~8公里。考慮到高地的落差加成,75毫米的施耐德速射炮都能覆蓋封鎖住鐵路。

所以,把話都徹底說開後,魯路修也攤牌問道:“博克少校,倫德施泰特少校,上面不瞭解最前線的具體情況,所以沒有強行攤派。我們兩個營對應的師,都駐紮在阿爾芒蒂耶爾鎮上,到時候走哪邊都可以。

所以具體就看你們二位想怎麼選了,決定之後,就要最終上報——你們誰想沿著鐵路的東北側進攻?剩下那個就要走西南側。

東北側的缺點是離伊普爾高地更近,更容易招來敵人高地上的炮擊。好處則是地勢更高一些,多丘陵和林木掩體。

西南側的優缺點則反之,離伊普爾高地遠一些,不容易被炮擊,但地勢也更低窪,需要透過很多齊腰深的泥濘積水地帶。”

博克看了一眼地圖,心中早已有了打算,但他不想落下“仗著自己有總參謀長舅舅欺負人”的惡名,所以讓倫德施泰特先選。

倫德施泰特也很懂行,稍微看了一會,就判斷出:“要我說,還不如兩個突擊營都擺在鐵路西南側進攻。泥濘不是問題,下大雪很快就封凍了。離伊普爾高地太近、敵軍炮火太猛,才是真要命。”

魯路修:“你說的當然有道理,但第一天進攻,敵我雙方正面交戰寬度不夠,很難拉扯出足夠的空間,讓兩個突擊營填進去。至少要等第一天取得一些突破後,敵我雙方前沿更加犬牙交錯、能塞進更多人,才能考慮你的想法。”

倫德施泰特嘆了口氣:“所以,問題的本質就是,第一天需要西南側主攻、東北側佯攻,來分散敵人注意力。等西南側取得突破後,才能讓突擊部隊集中打西南側——

既然如此,我的營帶著第6師打佯攻吧,第一天爭取稍微打出一點聲勢來,然後讓第6師的填線部隊鞏固我的成果,到時候我再趁夜摸過鐵路線,到西南側跟你們會師,繼續往縱深穿鑿。”

倫德施泰特很識時務,主動扛下了更不容易出彩的佯攻任務。

博克見狀,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來,主動伸出橄欖枝:“不管誰佯攻誰主攻,到時候殺敵戰果各算各的,但第一天的突破戰果,算你我平分!”

博克也懶得佔這點功勞上的小便宜,伸出手和倫德施泰特狠狠地握了一下,兩人就這樣達成了默契。

——

ps:別嫌我慢,今天第二章就真的開打了。

主要是雙方都20萬人的大戰役,光敵我防線兵力分配部署、主攻佯攻方向、戰場地理環境優劣勢這些,就夠介紹一整章了,並不是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