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之後。

鼓樓醫院。

最先進的手術室內。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換頭手術,即將開始。

本次手術全程直播,供醫學界同行觀看。

該直播間,被醫學直播平臺高高置頂。

當然,能觀看到直播的使用者,必須是醫生或醫學生。

普通網友,沒有資格觀看。

此刻的直播間內。

已經湧進數以萬計的醫生或醫學生。

醫生們彈幕齊飛。

“換頭手術?我沒看錯吧?李舟教授要挑戰世界最高難度的手術?”

“頭顱移植,一直被視為科幻和神話故事中才可能發生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中做到!”

“換頭術有四個障礙要逾越,分別是中樞神經再生問題、免疫排斥反應問題、大腦低溫儲存以及缺血再灌注損傷預防問題、倫理層面問題。這些問題都克服了嗎?”

“換頭需要切斷脊髓,已經切斷的脊髓神經,如何一根根的連線成功?”

“我希望手術能成功,一旦成功就將給很多癱瘓和殘疾人士,帶來新的希望!”

“換頭續命啊!不管這臺手術能否成功,李舟教授和鼓樓醫院,都創造了歷史!”

……

彈幕議論間。

穿著手術服的李舟,來到鏡頭面前。

他對著直播鏡頭介紹道:“病人身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生活無法自理。

目前這種疾病無法治癒,只能靠天價藥物才能延續生命。

院方和患者溝透過後。

患者選擇嘗試換頭手術,成為一名健全人。

身體捐獻者,選擇的是一位身體結構、血型、性別和組織相匹配的免疫表型腦死亡患者。

整臺手術,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頭部吻合,第二部分是脊髓融合。

根據術前計劃,手術時間持續18個小時,參與人數100人。

100人分為兩個手術團隊,包括醫生、護士、醫療輔助人員、醫療助理、心理醫生。

現在,患者和捐贈者的體溫,都已經降至零下15攝氏度。

從而減緩細胞死亡速度,降低人體新陳代謝。

本臺手術,已經透過鼓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話不多說,手術正式開始!”

……

直播間所有醫生的注視下。

李舟先是切開患者頸部周圍的面板、肌肉、血管、骨骼等組織。

再用一把特別鋒利的刀,使患者的頭顱與脊髓分離。

切口非常整齊,以便於之後的脊髓縫合。

另一邊的手術檯。

鼓樓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帆,迅速分離捐獻者的頭顱和脊髓

雙方的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完成這一步驟後。

林帆將患者頭顱,送至旁邊手術檯。

接著,李舟使用人造血管,將捐贈者的身體,連線到患者的頭部。

……

直播間的醫生們。

此刻都鬆了一口氣。

換頭手術的第一格環節“頭部吻合”,已經圓滿成功。

但是他們很快又揪心無比。

換頭手術最難的環節,是脊髓融合!

先前切斷脊髓的同時,也切斷了上百萬根脊髓神經。

現在需要一根一根的接回來!

如果不能全部接回。

即使患者術後存活下來,依舊是癱瘓。

那就徹底失去手術的意義。

……

手術檯上。

李舟對著鏡頭解說道:“當前的醫學技術完全可以做到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的重建吻合,但是最關鍵的問題……離斷後的脊髓如何能夠完美地做到神經再生和功能重建?

為了解決這一點,我使用一種特殊的融合劑‘聚乙二醇凝膠’,來解決脊髓連線融合的問題,它可以加速神經融合。

通俗易懂的說。

它就像一種膠水,可以讓脊髓融合。

但我們仍然要儘可能多的,連線一根根主要脊髓神經……”

說話的過程裡。

李舟正在連線一根根脊髓神經。

高畫質直播視角內。

觀看直播的醫生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脊髓前靜脈、脊髓後動脈、脊髓後靜脈、脊髓後外靜脈、背根神經節、背神經等脊髓神經,被一一連線。

手術室內的醫療輔助人員們,透過3D列印模型,一停不停的告知李舟,後續該連線的具體脊髓神經。

同時,手術檯第一助手,正在往患者脊髓注攝誘導多能神經幹細胞。

這種幹細胞,可以進行讓分離的脊髓神經末梢,搭建一座“橋樑”,更方便的進行神經連線。

手術檯第二助手,正在用名為聚乙二醇的凝膠狀物質,融合脊椎創面,促進幹細胞齧合,使眾多脊髓神經進行粘連。

手術檯第三助手,正在用大量複合組織免疫抑制治療藥物,有效保護中樞神經功能,解決抗排斥問題。

同時,他採用抗CD52單克隆抗體清除T細胞,配合骨髓移植重建免疫系統。

手術檯忙碌的同時。

醫護人員們,全身心的配合這臺手術。

隨著時間的推移。

主刀醫生李舟,被換下場休息。

其他體力充沛的神經外科醫生,上臺連線脊髓神經。

第一助手、第二助手、第三助手、護士、醫療輔助人員、麻醉師等人,也都在不斷的進行輪換。

由於手術場景相對恐怖。

心理醫生們在手術的過程裡,不斷給眾人放鬆身心,以免出現負面情緒。

……

網路直播間內。

所有人看傻眼了!

還能這樣操作?

按理來說,上百萬的脊髓神經,哪怕一秒鐘連線一根神經,也需要11天的時間。

患者能在手術檯上堅持11天嗎?

明顯是不可能的!

所以,醫學界的共識,是無法完成頭顱移植手術!

他們非常好奇。

第一手術助手,為什麼要注攝誘導多能神經幹細胞?

注攝過後,脊髓神經末梢,為什麼會出現方便神經連線的橋樑?

第二手術助手,為什麼要用聚乙二醇凝膠,促進幹細胞齧合?

從直播視角來看。

脊髓神經進行粘連的速度,要遠遠快於主刀醫生李舟!

三方面配合之下。

上百萬的脊髓神經,還真有可能被全部連線!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難道換頭手術,真有成功的可能?

想到這裡。

直播間所有人,都激動萬分!

當然,激動歸激動,他們也不可能一天到晚盯著直播畫面。

清晨上班時看一會兒。

下班回家時看一會兒。

一個個小時過去……

直播螢幕裡。

依舊是醫生們連線脊髓神經的畫面。

看似枯燥,卻標誌著現代醫學裡程碑式的一幕!

……

時間緩緩流逝。

李舟手術過程裡,不斷進行科普。

“頭顱移植手術,不同於其他臟器的移植,不僅僅是移植以後把血管接好,完成血液供應和神經對接就可以,最關鍵的是移植後整體協調的問題。

人體所有功能的協調都是靠腦來完成的,體內的臟器正常運轉要靠大腦的神經中樞控制,體內的內分泌和水電平衡要靠垂體和腎上腺軸控制調節。

實施‘換頭術’意味著徹底切斷中樞神經對軀體的支配,有些臟器將無法自主運轉,內分泌和水電平衡也無法自主調解。

所以我們在神經再生修復之前,要透過外界輔助,來維持臟器運轉和人體水電平衡。

除此以外。

免疫排斥控制和腦缺血防護,同樣是重中之重……”

直播間的所有醫生和醫學生,透過李舟教授的講解,都學到了很多東西。

……

18個小時後。

最後一根脊髓神經被連線成功。

此時,主刀醫生李舟,正在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

收尾工作是縫合。

雖然不難,但也不能放鬆。

他開始將患者的頭顱,與新軀體的肌肉和面板,進行縫合。

此外,患者的血管、神經和食道,也需要縫合。

縫合工作,直接影響到患者術後的恢復。

所有環節全部結束後。

手術室內,傳來極其熱烈的歡呼聲。

不少護士,甚至熱淚盈眶。

這臺人類歷史上首例換頭手術,實在太難了!

上百萬脊髓神經,每條都要連線。

但隨著手術圓滿成功。

這一切的辛苦和疲憊,都是值得的。

李舟教授和鼓樓醫院,一同創造了歷史,將永載醫學史冊!

當然……

手術剛剛結束。

患者還需要昏迷4個星期,讓各個組織癒合。

甦醒之後。

患者要經過一年的康復期,才能恢復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