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啟明和鄭玫暫時分開,雖然她已經死亡,但是他心裡總是有一種痴痴的想法,那就是她會突然醒來,就好像前幾次在家裡消失,又忽然出現那種情況。

禪院門口一個懸掛的牌子,上面題字龍飛鳳舞,啟明只認得其中一個,稍微簡單的字型‘驪’後面的均不認得。

難道是驪山,啟明有些不置可否的四下環顧,越看越像。這裡的環境,跟鄭玫父母之前描述的環境十分的相似。那麼傳喚他們進入尼姑庵的一定是神尼無疑,話說這男子進入尼姑庵,少不得會鬧些笑話出來。但是事關重要,情非得已,神尼非得讓他們來一趟不可。

可是神尼在閉關中,難道她出關了嗎?不!神尼沒有出關,接待啟明他們的是神尼的弟子之一,慧緣師父。

啟明等人魚貫進入禪院,他人走進禪院,心卻撩在鄭玫屍體旁邊。這是靜修之地,他自然知道,要是在別的地方,就憑剛才小尼姑一席話,就讓情緒波動很大,真心的想一拳砸在這個小尼姑那張,伶牙俐齒,巧舌如簧的小嘴上。

鬱悶無聲的進入禪院,一位年紀不大的女尼是一串佛珠在手,看著小尼姑帶人進來,急忙抬起頭。吩咐小尼姑,捧上清茶一杯來,然後淡淡的一笑看著啟明他們,滿眼盡數是慈善之光。

“阿彌託福”這位面目清秀,素衣女尼雙手合十,對啟明他們招呼道。

“神尼……”啟明等人急忙雙手合十還禮道。

“貧尼不是你們想象的那位神尼,貧尼法號慧緣。神尼是貧尼的師父,在閉關中,不能隨便打擾。”

“明白。”啟明等人見慧緣起身,往另一處走,並且示意他們跟上。

當啟明他們來到一座,排例著許多貌似兵馬俑的佛堂時,但是再仔細一看,這些根本就不是兵馬俑,而是六個雕刻的雕像。

慧緣停住腳步。看著他們舉手合十道:“施主,你們細細看來,貧尼告退。”言畢慧緣再次叨唸一聲:“阿彌託福”就自行退去。

“這些雕像……明哥,你看他跟你好像。”澤林指著排列在前的一尊雕像驚呼道。

“哇!這尊分明就是澤林。”林也發現另一尊雕像,驚詫道。

“你們別嚷嚷,這裡是清靜之地。”啟明進來這裡後,頓時感覺一股無法形容的清新之氣,沁進心田,以至於整個人的身心都十分的清新舒暢。

佛堂走進來一位年長的素衣女尼,她沒有像慧緣那麼對啟明他們行李,只是那麼的輕微點點頭,告訴了他們一個驚天秘密。

當初西周滅亡,犬戎大舉進犯進駐朝歌,褒姒自刎,卻不甘心南宮燕捨棄她那份執著的感情,硬要揪住鄭撫,生生死死牽絆住一起。並且施咒在身,讓鄭撫永遠不能成為南宮燕的愛人。倘如成為愛人,那麼就會生離死別。

啟明聆聽著女尼的話,眼淚早已奪眶而出,抹一把滿眼的淚水。堂堂男兒眼眶早已通紅,難道這輩子,下輩子他和她都沒有結果嗎?

褒姒的咒語究竟是什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厲害?這是啟明心裡的疑問。

老尼貌似聽見了啟明心中的疑問,對他淡淡的一瞥,伸手一抓,澤林,啟明等人覺得眉心似乎有什麼東西,冷不丁的鑽出來,卻又沒有感覺到疼痛。

老尼手對著幾尊雕像,口裡呢喃幾句什麼,手一鬆,六束耀眼光芒就像陀螺似的呈現旋轉,飛旋到幾尊雕像頭頂,眨眼消失不見。

啟明困惑的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澤林他們則納悶的不知所云,相互對視一笑,卻真心的不明白是什麼來的。

老尼看著他們的狐疑目光,再次呢喃把前因後果一一告知……

話說在驪山老母宮建立人,也就是神尼的始祖吧!掐算出西周滅亡在即,雲遊之際在黃河發現幾束遊離的魂魄,感覺奇怪,就掏出寶物把這幾束遊離在黃河水面的魂魄收起。

神尼始祖想用法超度他們時,才發現他們就是南宮燕几個結拜生死的弟兄,那是因為他們在黃河水面尋找南宮燕,所以留戀在水面久久不願散去。

始祖被他們哥幾個的深厚情誼所感動,決定為他們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幫助他們尋找南宮燕下落。始祖終於得子南宮燕已經改名換姓,為國姓‘周。’並且在黃河裡打撈屍體,她偷偷的去看了一次,回到驪山老母宮按照南宮燕的真身塑造了他的相貌。

就這樣六兄弟在驪山老母宮團聚之後,在始祖的超度下,心安理得的轉世投胎做人。同時始祖也去了埋葬幽王墓穴的位置去看了,卻發現戾氣太重,就隨意提筆在牆壁留下經文,以此想鎮壓住,石棺裡的戾氣,卻被鄭玫頭部撞到猛然清醒過來。

只因為,經文應驗在鄭玫身上,卻失去了用途,之所以幽王破繭而出,可以操控活生生的人類。

“芸芸眾生,緣也好,孽也罷,過好自己,珍惜生命。一切,自有定數,施主不要因為兒女情長,耽誤另外的大事,鄭撫前世今生欠你的情,她一定會還你的。”老尼說完,就一聲不響的退出佛堂。

啟明他們出來之後,看著鄭玫的屍身,在一圈女尼的圍坐中,口裡唸唸有詞的禱告中,被年長老尼點燃屍身下面的柴火,還有澤林帶來的褒姒屍骨,一併火化。

啟明他們明白了,這一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離奇故事,當他們回到昔日的家鄉,黃河邊時都三緘其口,沒有誰把這件事透露出來。

啟明到鄭玫家裡,把她的骨灰給鄭爸爸,鄭媽媽送去,並且把老尼的話帶到給他們。鄭爸爸,鄭媽媽自然是一番痛心難受。

啟明當即跪下,認了二老做自己的岳父岳母,並且一直相認下去,但凡有什麼節氣,他都會準時來到鄭家,想方設法的盡孝道。後來被人們傳為當地一佳話,說啟明不似親生勝過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