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本是柳明月幫忙辦理的,明面上是胡翠蘭孃家表親,去柳豐村投奔表嬸兒。

不能落柳明月家裡,只能落在柳豐村集體戶口上。

看到戶口本上清清楚楚寫著的柳豐村幾個字,章幹事收起了戲謔笑容,抬起頭詫異的看了眼葉歡。

“柳豐村出來的啊……你們村都上報紙了。”

這事兒葉歡還真不知道,更加不關心……他只關心四合院的房產歸屬問題。

葉歡不提報紙的事情,一副笑臉和氣的說:“那感情好,麻煩您趕快給辦下手續,待會兒我還要急著回去吃飯呢,回去晚了,家裡該等急了,呵呵……”

章幹事嘆了口氣,自覺有些可惜。

前幾年,他農村的老婆帶著幾個孩子過來投奔,廢了好大的勁也弄不上戶口。

何明義的房子他不是沒有羨慕過。

兩進大院子,500多平,以前的玉器瓷器,牆上的名家字畫,紅木的傢俱,真絲刺繡的帳幔,水晶燈,黃金水籠頭……還有各種各樣他叫不出名字的洋玩意兒。

當然查抄的時候,也不是沒有可惜過,可是最終抵不過嫉妒心,就是不能讓這種資本人家好過。

想起那時候,自己簡直是猶如到了夢境,不,做夢也夢不到這麼多從沒見過的東西,當時的情景至今都記得一清二楚!

現在每天下班回到自家的小破屋子,看老婆粗壯的腰身舉著鍋勺做飯,幾個孩子哭的哭鬧的鬧。

別說清淨了,家裡就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每當他想起當年的場景總是後悔萬分,要是當時自己思想再進步一點,也許分配給他的就是那間屋子。

再跟農村老家的婆娘斷了關係,娶個城裡的年輕女學生,住在那間房子裡,日子該有多舒心?

現在那麼好的房子,居然讓十幾家破落戶給佔去了,想想心都不幹。

章幹事魂不守舍慢騰騰的終於辦好了手續。

葉歡接過來仔細看過,確認無誤,點頭笑道:“謝了,章幹事。”

葉歡從房間出來又去旁邊財務按面積交了3塊錢房產權稅費,拿到了正式房契,這辦事效率,他真的是說不出的滿意。

臨走的時候又給章幹事塞了兩塊錢小費,惹得何老一陣側目。“你這小夥子,看著年紀不大,能拿出這麼一筆錢來,也算是牛氣,不過你還是太慣著這幫人了。”

葉歡得意的揚揚手裡的房契。“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從來都不算問題”

何老哎的一聲,嘆了口氣。

葉歡以前也算是住在四合院裡的人,但並不是一整個四合院都是他家的。

爺爺葉老爺子當年也只沾四合院裡的東廂房而已。

房管局門口,包飛把裝著五萬塊錢的油紙包遞給何老,讓他清點一下。

然後又回頭,搓著手,滿臉堆笑。“老弟,你看你那膝上型電腦的玩意兒……”

沒等包飛說完,葉歡就示意牛娃把帆布包解下來,一整個遞給了他。

“有什麼不懂的,不會的,可以隨時來問我。”

“不懂才能糊弄人呢……”

包飛嘿嘿笑著,根本就沒打算找葉歡售後的意思,更沒打算把這臺價值五萬塊錢的膝上型電腦留給自己用。

這玩意兒要是賣給那些跨國科研公司,絕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賺洋人的錢,讓包飛更加興奮。

等何老清點完,確定錢沒問題後,包飛一溜煙兒跑了。

而葉歡也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四合院,再去看看那套真正屬於自己的四合院了。

四合院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影壁牆和垂花門。

影壁牆是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面,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入口。

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首先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面。

垂花門就是古時候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裡面的二門。

房子一般分成正房、廂房、倒座等。規劃很整齊。

四合院建築,“四”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起,形成—個口字形。

可如今的京城裡四合院已經難現口字形的原貌了。

這座幾乎可以用“殘舊”來形容的四合院,雕樑的紅漆暗暗,瓦上探出青草。

隨著住的人越來越多,院內住房越蓋越多,房子越來越不成樣子。

慢慢的就沒了“形兒”,先有一家在空地上搭了一間臨時住房,不久又有幾家跟來湊熱鬧,慢慢地就形成了院子。

私搭亂建的小棚佔滿了院落,兩手伸直就可以碰到相鄰的建築,那些遙遠年代所積蓄的氣息漸行漸遠,。

門口位置搭建的小棚是各家的廚房,僅能容下一人,連轉身都很困難。

兩側廂房也都建了小棚,唯獨沒有小棚的是正房,因為實在是沒地兒建了。

可是連正房都被住戶強行分成了兩戶。

屋頂上,一隻眼睛藍綠相間的波斯貓跳來跳去,如履平地。

葉歡伸開手臂就能摸到僅靠兩側廂房的小棚,除了來回走動,小棚已將四合院佔據得沒有任何餘地。

四合院變成大雜院,葉歡心裡不禁一陣可惜。

“你在這等會,我去挨家喊人,以後你也算認識了,租子每個月他們是交給房管局的,需要你每個月再去房管局領租子”

何老讓葉歡在水槽的空曠地等下,就沿著前後,開始挨家喊人,敲門。

“出來下,有事通知”

院子棗樹底下,女孩子跳橡皮筋踢毽子,男孩子彈玻璃球或拍畫紙,大家一起捉迷藏,玩的不亦樂乎,葉歡看的會心一笑。

院子裡又看了一圈,越看越覺得划算。

老城區基本就是在二環以內,這個不是人為規定的,而是因為當初修建二環路的時候就是沿著過去的護城河修的。

京城是有城牆的,城牆裡面是就是內城,出了城牆就是城外了。

別看現在什麼中關村、使館區、建國門外、CBD都是繁華地帶,那在當初都是城外的荒地或者墳場。

其實只要聽聽這些地方的名字就知道它們當初是個啥情況。

中關村那就是個村,原本應該叫中官村,這個中官就是太監的別稱,那個地方當初就是皇城裡的那些太監們退休之後的一個養老院。

而城牆以裡則就不一樣了,有句話叫東富西貴、南貧北賤!

這裡的東西兩個方位說的就是東城和西城這兩個區域,東城在清末和民國時代雲集了大量的富商,而西城則是官員們的宅邸,所以叫東富西貴。

至於南北這兩個方位,不是指還有南北兩個城區,而是特指前門外和鼓樓、以北到德勝門附近這一帶。

當時居住在前門以南的大部分都是三教九流、勞苦大眾,所以就被稱為南貧,都比較窮嘛。

而居住在鼓樓以北到德勝門附近的,則以皇宮裡的太監宮女的家屬居多。

他們雖然不太窮,但是地位比較低,就稱為北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