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專家到來
1992:從養豬開始 最愛吃苕皮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連著出了兩天太陽,地氣都烘得乾爽了些,王建安家的新房子終於開始打地基了。
條石已經安放到位,就等著澆灌混凝土。
這幾天地裡沒什麼急活,王建安和大哥都泡在工地上幫忙,和請大剛、小剛兄弟倆一起攪拌水泥,搬運石料。
尹祥平揹著王剛,從老屋那邊走了過來。
小傢伙在她背上不安分地扭動著,咿咿呀呀地叫,一隻胖乎乎的小手指著不遠處大棚薄膜。
“呵呵,么兒也喜歡這些大棚啊?曉得那是我們家的聚寶盆咯?”尹祥平笑著,輕輕顛了顛背上的孩子,朝王建安喊道:“建安,澤安舅舅來了,說是有事找你,人在院壩裡等著的。”
“來了。”王建安應了一聲,把手裡的鐵鍬插進沙石堆,拍拍手上的泥灰,又跟大剛交代了幾句,讓他安排個人來接手攪拌,便轉身往家走去。
王剛看見爸爸,叫得更歡快了,小手揮動著。
王建安走過去,用相對乾淨的手背輕輕碰了碰兒子紅撲撲的小臉蛋,才大步朝院壩走去。
院壩裡,張澤安正坐在坎子上和王太平說著話,手裡卷著葉子菸,臉上則是壓制不住的興奮神色。
“澤安舅舅,啥子事?”王建安走過去問道。
張澤安轉過頭,笑呵呵地說道:“好事!天大的好事!早上鄉里開會,霍支書說明天鎮上的劉副鎮長要親自帶人到我們李家溝來參觀!”
“劉副鎮長?帶人來參觀?”王建安愣了一下,隨即回過了神。
雖然上輩子加這輩子,他都沒親眼見過鎮上的領導,但副鎮長來李家溝,這事倒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從鎮上不遺餘力地幫忙申請縣級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到協商專項貼息貸款額度,就能看出鎮領導對李家溝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典型非常重視。
不是今年就是明年,肯定會來親眼看看,畢竟王建安現在搞出的名堂,從結果來看,也是他們一份實實在在的政績。
張澤安繼續說道:“對頭,霍支書特意交代了,劉副鎮長這次可不是空手來的,還專門從蓉城請了個啥子大棚專家、教授過來。
要到我們這兒實地看看,還要給周邊幾個村那些想搞大棚又心裡沒底的人講講課,普及一下大棚知識。”
王太平在一旁吧嗒著葉子菸,也介面道:“鎮上領導重視,這是大好事啊,說明我們搞這個大棚,真正搞出名堂來了,上面都認可了。”
王建安點點頭:“確實是好事。有專家來講課,正好,也省得我們一個個去教,去解釋。他們好久(什麼時候)到?”
張澤按:“說是明天上午九點多鐘先到鄉上匯合,然後就直接來我們這兒。
霍支書讓我們準備一下,把豬場和大棚都收拾得乾淨點,
給人留個好印象。
特別是你,建安,專家肯定要問你話,你可得好好說。”
“要得,這個放心。”王建安應道,“大棚天天都收拾著的,乾淨整齊得很。
養豬場那邊我跟春城他們說一聲,明天把那套自動餵食的傢伙也演示給領導看看,讓他們也開開眼。”
張澤安同意道:“我也是這個意思,那就這麼定了,你先忙,我這就去養豬場給春城、華安他們打個招呼!”
說著,他卷好的煙也顧不上抽了,別在耳朵上,風風火火地就走了。
第二天,還不到九點,王建安家院壩和養豬場那邊就都忙活開了。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需要準備的,就把豬圈外的走道用水衝了一遍,露出乾淨的石板。
一切都保持著日常的最佳狀態,反而更顯得真實,自然。
九點半剛過,就聽到埡口那邊傳來汽車喇叭聲。
不多時,兩輛綠色的吉普車,就沿著村路開了進來,一路開到王建安家的院子旁停下。
霍支書先從前面那輛車的副駕駛跳下來,小跑著到後面,殷勤地開啟後座車門。
一個穿著灰色夾克衫,梳著偏分頭,看起來四十多歲,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先下了車,這應該就是劉副鎮長了。
他看起來挺和氣,下車就扶了扶腰,然後四處打量,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接著,從車裡又下來一位老者,約莫六十歲左右,頭髮梳得整整齊齊,鬢角有些花白,戴著副黑框眼鏡,穿著件半舊但熨得很平整的中山裝,手裡還拎著個看起來有些年頭的舊皮包。
這人一看就有股文化人的氣質,不用問,肯定就是那位從蓉城請來的專家教授了。
後面那輛車上也下來幾個人,上次來過的兩名鎮宣傳幹事也在其中,拿著本子和相機。
還有幾個更年輕的男女面孔,穿著打扮更時新些,王建安估計是這位教授帶的學生或者助手之類的。
張澤安,王建安以及王太平等人都趕緊迎了上去。
霍支書連忙居中介紹:“劉鎮長,楊教授,這位就是我們李家溝合作社的社長張澤安同志,這位就是王建安,大棚和養豬場主要是他一手搞起來的。”
劉副鎮長笑著伸出手和兩人握了握:“張澤安同志,王建安同志,你們好啊!
去年就不斷聽說你們李家溝搞得如何如何了得,創造了多少個萬元戶。
我早就想來看一看了,一直抽不出空。
今天總算逮著機會了!
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省農科院的楊授楊教授,他可是我們省裡大棚蔬菜方面的權威專家!”
楊教授也微笑著伸出手,和王建安握了握,說話帶著明顯的蓉城口音:“王建安同志,你好,一路上霍支書可沒少誇你們,說你們這大棚搞得好,其實啊,我早就曉得你的菜了。”
“哦?還有這個淵源?”劉副鎮長好奇地轉過頭問道,他接到楊教授之後,一路上可沒聽教授提起過這事。
“呵呵,”楊教授笑了笑,解釋道:“年前,所裡聚餐,就在蓉城的蜀味大飯店……”
王建安瞬間就明白了。
今年棚鮮生供應給蓉城高階市場的反季蔬菜,尤其是黃瓜和番茄,用的都是他託關係弄來的山東良種,無論是外形還是口感,都和本地傳統品種有明顯區別,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果然,楊教授接下來說道:“當時我就發現,桌上的涼拌黃瓜和糖拌番茄,口感格外清甜爽脆,
果形也整齊漂亮,明顯不是我們本地常見的品種,甚至和以往引種的南方系列品種也有些不同。
我這搞了一輩子蔬菜研究的人,難免多嘴問了一句。
飯店經理倒是很得意,說是他們特有的穩定貨源,品質極佳,這才順藤摸瓜,隱約曉得了你這麼個人才。
不錯,真是不錯。”
楊教授看著王建安,眼神裡滿是欣賞。
王建安連忙微微躬身說:“楊教授您太客氣了,太抬舉我了。
我就是自己瞎琢磨,很多東西都是一點點試出來的。
正好今天您來了,真是難得的機會,一定要請您這樣的真專家多指導指導。”
劉副鎮長也回過味兒來,哈哈一笑:“原來還有這麼一層緣分,難怪當初我們聯絡農科院,本來只是想請位技術員下來指導一下,結果楊教授您親自來了,這可是我們天大的面子!”
他心裡更是高興,這證明李家溝的示範點確實搞得好,連省裡的專家都早有耳聞。
又寒暄了幾句,劉副鎮長就說:“走,百聞不如一見,先看看你們的大棚,這可是楊教授最關心的地方。”
於是,一行人便大棚走去。
王建安在前邊引路,來到了最早建造的1號大棚門口。
他掀開草簾和塑膠薄膜,一股溫熱溼潤氣息立刻湧了出來,與外面的清冷空氣形成鮮明對比。
楊教授彎腰率先走了進去,劉副鎮長和霍支書他們也跟著魚貫而入。
一進大棚,楊教授就推了推眼鏡,目光迅速掃過棚裡的每一個角落。
棚內確實非常整潔,過道乾淨,幾乎沒有雜草。
這個棚裡之前種的嫩白菜早就清園了,現在育的是黑籽南瓜苗。
“嗯,這棚搭得相當規範。”楊教授點了點頭,語氣裡帶著肯定。
“朝向正南,坡度角度也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冬季陽光,採光沒問題,保溫性看起來也不錯。”
他走到育苗盤邊蹲下身仔細檢視那些南瓜苗:“這是南瓜苗?長勢很好。是打算做砧木用的?”
王建安點了點頭,心裡對教授的眼力很是佩服。
沒有詳細解釋種子的具體來源,畢竟這東西現在還算比較新奇,他也是透過黑市才買到的,在蓉城常規渠道根本買不到。
當然,在這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日新月異的大時代,很多東西的政策界限有時也很模糊。
王建安自己也拿不準這東西現在是否能買到,畢竟已經過了1年多了。
“不錯,很有前瞻性。”楊教授讚許道,“用黑籽南瓜做砧木,嫁接黃瓜,能大幅增強黃瓜的抗枯萎病能力和耐低溫效能,是越冬黃瓜栽培的關鍵技術之一,能顯著提高產量和品質。”
隨後,他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特意說給王建安聽:“我們院裡的茄果類研究所,前年引種篩選,去年開始小範圍試種繁育,進展很順利。
估計明年適應我們盆地氣候的優質黑籽南瓜種子就能批次上市了。”
王建安一聽,心中頓時一喜。
這無疑是天大的好訊息,就是不知道他們那邊耐寒、抗病、高產的黃瓜品種培育得怎麼樣了。
如果能用上農科院的正規優良品種,那以後就再也不用為種子來源發愁了。
楊教授站起身,又繼續深入地問王建安:“建安同志,你這些大棚,底肥、追肥主要用的啥子?平時是怎麼防病治蟲的?有沒有一套規程?”
王建安認真地回答道:“肥料方面,底肥主要靠豬糞牛糞充分漚熟的農家肥,下得比較多,我們養豬場不缺糞。
追肥以前多用自己泡的草木灰水或者稀糞水。
現在規模大了,忙不過來,也開始用買的複合肥,但主要還是以有機肥為主。
防病這方面,我覺得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平時特別注重棚裡的通風排溼,發現有點不對勁的葉子、果子,哪怕只有一丁點病斑,也早點摘了拿出去燒掉,絕不留在棚裡。
到目前為止,還沒遇到過大規模病害。
蟲害方面,偶爾會有點蚜蟲、白粉蝨,量不大,一般都是安排人手直接捏掉了,儘量不用藥。”
楊教授聽得頻頻點頭,臉上讚賞的神色越來越濃:“好,非常好!以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
這個思路非常對路,比一味依賴化學農藥強得多,你這管理水平很高。
你也可以試試生物防治和人工手段搭配著用,就是利用一些天敵,相互制約,光靠人工成本還是有點大。”
隨後,他又接連問了好幾個專業問題。
包括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溫溼度精準控制,通風換氣的具體時機和時長,不同品種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肥的需求差異等等。
王建安都一一做了回答。
雖然他的表述很樸實,沒有那麼多專業術語,但很多具體做法甚至讓楊教授都覺得很有啟發,忍不住拿出隨身的小本子記了幾筆。
“精細,太精細了!”楊教授對劉副鎮長感嘆道,語氣中充滿了感慨,“劉鎮長,說實話,來之前我已經對你們這裡的情況有了一個較高的心理預期,但今天親眼所見,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料。
很多細節做得非常到位,甚至比我們院裡的一些合作示範點還要規範。
就拿這個簡易的滴灌系統來說,成本控制得極好,效果也不差,在蓉城周邊的示範基地都還沒有完全普及開。
沒想到你在這山村裡,不聲不響就弄上了,而且管理得這麼好。
建安同志是個人才啊,實踐經驗非常豐富,又肯動腦筋,是真正把技術吃透用活了的田間專家!”
劉副鎮長雖然對一些技術細節聽得半懂不懂。
但楊教授這番毫不吝嗇的稱讚他可是聽得明明白白,臉上笑開了花,用力拍了拍王建安的肩膀:“好小子!真給我們鎮上長臉!”
從1號棚出來,又依次看了專門種植番茄和西葫蘆的棚。
楊教授同樣是讚不絕口,尤其對番茄的整枝打杈和疏花疏果技術,西葫蘆的授粉和採收標準問得很細,王建安都對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