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與夏侯淵兄弟分守大谷關東西兩側,前者憑悍勇堵住正面斜坡。

後者率精兵在側翼溝壑間遊擊,將黃巢的攻勢一次次擋在關下。

黃巢在此猛攻三日,卻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並非他戰力不濟,而是另有盤算。

大谷關雖是新建,城防簡陋,但若真拼盡全力用人命去填,未必不能攻破。

可攻破之後呢?

黃巾兵力本就有限,入關後,既無援軍可守,又無堅城依託,到頭來不過是被官軍反包圍,重蹈陳留覆轍。

他在等。

等的是黃巾的主力,冀州的黃巾。

所以現在而是要拖住官軍,與虎牢關的項燕形成呼應,共同牽制洛陽方向的兵力,為冀州的黃巾主力爭取時間。

朝廷對此並非毫無察覺,只是被層層迷霧遮蔽:

有能力洞察全域性者,缺乏前線精準情報。

多數官員則迷信洛陽八關的天險,尤其對虎牢關深信不疑。

縱觀史冊,能從正面攻破此關者寥寥無幾:

戰國時秦軍的蒙驁靠重兵強攻兵力不足的韓軍才得到虎牢關。

漢高祖劉邦則是借收編反秦力量、趁關兵力空虛才一舉攻入。

是以朝廷篤定,只要虎牢關布有足夠兵力,便足以屏障洛陽。

於是,朝廷下令徵調司隸、雍州三萬新兵馳援八關。

這三萬兵力看似不少,分攤到函谷、伊闕、廣成等八關後,平均每關僅三千餘人。

像虎牢關、大谷關這類正遭猛攻的要地,雖能多分些兵力,卻也不過五千上下,其餘關卡更是捉襟見肘。

饒是如此,大谷關能支撐至今,已算僥倖,也是黃巢可用的兵力太少。

這批新兵趕到時,恰逢項燕在虎牢關鬥將結束。

援軍一到,曹操的防守壓力驟減,黃巢也暗自鬆了口氣——

他最怕朝廷看穿這大谷關能輕易攻破的情況,只要演的好,漢軍就不會想到。

每天都是真刀真槍的殺,雙方差不多兵力,每次都是懸而又懸的差點攻入,見了此場面,誰能懷疑?

而且此刻新兵入了各關,反倒坐實了官軍對“死守關卡”的執念。

在攻打虎牢關的焦灼戰局中,黃巾陣營召開了第二次核心商議。

參會者仍是原班人馬,只是不見了張角三兄弟的身影。

議題直指關鍵:如何趁官軍兵力分散,接應冀州黃巾主力南下,撕開洛陽外圍防線,最終攻破虎牢關直逼洛陽。

趙雍因先前在酸棗設伏截獲官軍半數糧草,正意氣風發,率先開口問道:“項將軍,眼下攻打虎牢關可有良策?”

項燕眉頭緊鎖,虎牢關天險難破,他一時也無萬全之策。

此時范增緩步走出,沉聲道:“諸位將軍可知洛陽八關的底細?”

眾將面面相覷,不明此舉與攻打虎牢關有何關聯。

在他們看來,其餘七關與虎牢關相隔甚遠,城防雖有差異,卻同樣易守難攻。

【叮,范增·籌謀技能發動】

【籌謀:深思熟慮,算無遺策,不同人覺醒其技能效果不同

效果一:出謀劃策時,自身智力+2

效果二:可識破敵方1~2種基礎戰術(如“佯攻”“伏擊”),使己方免受其負面效果(如“混亂”“減速”),識破成功率隨自身基礎智力高於敵方基礎智力而提升

效果三:己方處於劣勢時,智力額外+1,壓制敵方主帥1點智力】

【叮,范增·籌謀技能效果一發動,基礎智力101,當前智力上升至103】

“洛陽八關包括函谷關、伊闕關、廣成關、大谷關、轘轅關、旋門關、孟津關、小平津關。”范增指尖虛點,一一列舉。

“其中大谷關是今年漢帝為防咱們黃巾所設,據探報,此關尚未完全建成,正是我軍可乘之隙!”

眾將聞言精神一振:“如此甚好!”

“是啊!”范增話鋒一轉,“可咱們能想到,漢軍未必想不到。

因此,需用‘暗度陳倉’之計。”

他條理清晰地闡述起來:“第一步,需向冀州求援。

兵法有云,攻城兵力需倍於守城者,虎牢關身為天下一等堅城,更需數倍兵力強攻。

但我軍若傾盡現有兵力破關,必會元氣大傷,後續無力據守。

故需請大賢良師從冀州調發主力——

冀州乃我黃巾根基,大規模調兵不易被朝廷察覺,此為‘藏兵’。”

“第二步,需以虎牢關為餌。”

范增眼中精光一閃,“我軍先對虎牢關發起猛攻,打得越激烈越好,讓朝廷堅信我軍主力盡在虎牢關下。

即便援軍趕到,也要不惜傷亡死磕,以此迷惑朝廷,使其將兵力源源不斷調往此處。”

稍作停頓,他繼續道:“猛攻數日後,分兵佯攻轘轅、旋門等關,裝作久攻虎牢不下而惱羞成怒,企圖另尋突破口,進一步加深朝廷的誤判。

但切記,孟津、小平津兩關暫不動手——

待其餘幾關的攻勢吸引官軍注意力後,再遣精銳夜襲這兩處黃河渡口。

即便朝廷識破計謀,調兵馳援兩關,也會削弱其他關隘的防禦.

若能一舉攻克,便掌控了黃河要道,進可攻、退可守,穩賺不賠。”

“第三步,便是大谷關。”范增語氣加重,“此關是破局關鍵,務必嚴守機密。

待冀州援軍抵達後,立刻以雷霆之勢突襲,不給朝廷任何緩衝之機。

從冀州到虎牢關約需二十餘日,這二十多天裡,務必讓朝廷深陷迷霧,以為我軍所有動作都圍繞虎牢關展開。”

一番謀劃滴水不漏,眾將紛紛頷首。

項燕起身朗聲道:“範先生妙計!後續部署交由我來排程,諸位依計行事即可!”

“既然攻打的計劃都制定好了,那麼咱們後續的地盤該分一分了。”趙雍身旁,一位面容俊秀、身著錦袍的男子忽然開口,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急切。

“勝兒退下!”

“此事須得徹底攻入洛陽之後,再細細商議!”趙雍臉色一沉,厲聲喝止。

說話的正是平原君趙勝——

趙惠文王之弟,“戰國四公子”之一,亦是趙武靈王趙雍之子。

他素以賢能好客聞名,門下食客數千,曾在“邯鄲之圍”中散盡家財,聯合魏、楚援軍擊退秦軍,保全趙國都城。

卻也因利令智昏,力主接收韓國上黨郡,間接引爆長平之戰,對趙國命運影響深遠。

此刻他貿然提及分地盤,顯然是大局觀有所欠缺。

城池尚未攻破,勝負未分便急著論功行賞,非但容易引發內部猜忌,更可能動搖軍心。

趙雍怎能不怒?

帳內諸將聞言也暗自皺眉:這平原君是急功近利,還是另有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