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之死,其實就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撥亂反正!】

【正德五年五月,安化王朱寘鐇以“清君側、誅劉瑾”為名,在寧夏舉兵叛亂。

這道檄文戳中了滿朝文武的痛處,劉瑾專權五年,黨同伐異、搜刮無度,文官集團敢怒不敢言,邊將更是被他盤剝得怨聲載道。

訊息傳到豹房,明武宗朱厚照正摟著寵妃馴豹,不耐煩地揮手:“派個人去平了就是。”一旁的太監張永眼睛卻亮了,這是他擺脫劉瑾控制的絕佳機會。

彼時的“八虎”早已分裂,劉瑾掌司禮監、內行廠,權壓張永等其餘七人,甚至多次設計陷害張永。張永早想除之,卻苦無機會。

而被武宗任命為平叛主帥的楊一清,更是劉瑾的“死對頭”,他曾因反對劉瑾被罷官,對其恨之入骨。

兩人領命出征時,在寧夏軍營的油燈下達成共識:“劉瑾不除,大明必亂。平叛之後,咱們得做件大事。”

並且要提前回京繞開劉瑾的“眼線”按慣例,平叛後需休整待命,待劉瑾在京中“安排妥當”才能回京覆命。

但楊一清算準了劉瑾的多疑,此人在京中佈滿眼線,若按常規流程,必會提前察覺異動。

“必須提前走。”楊一清對張永說,“咱們得趕在劉瑾反應過來前,把證據砸到陛下面前。”

【張永、楊一清提前回京,內閣策兵變,繼秦、劉瑾。正德五年八月,楊一清和張永押送寧夏叛亂的餘黨回京。原計劃楊一清他們進京的日子是八月十五,但明實錄記載,楊一清和張永擅自更改了回京的日期,將回京的日子提前到了八月十一。

明實錄對此的解釋是,劉瑾準備在8月15這一天發動叛亂,楊一清他們提前進京,是為了挫敗劉瑾的陰謀。

但事情的真相和明實錄記載的正好相反,準備發動叛亂的是內閣楊藝興他們提前回京,是為了配合內閣抓捕劉瑾。

至於為什麼要在8月15之前進京,這要從兩個月之前說起。

正德五年的六月,劉瑾的哥哥劉景祥在京城去世了。

劉景祥當時的職務是掌管南知撫司錦衣衛指揮使,是武宗身邊的紅人,職務非常的重要,再加上他又是劉的哥哥,所以劉景祥去世,武宗格外重視。

晉劉景祥從一品都督同知賜妻子及家人三代誥命,還額外賜予祭葬,就是朝廷給予高規格的葬禮,葬禮的日期就定在了8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

以劉瑾當時的權勢,再加上武宗的恩賞,劉景祥的葬禮滿朝文武當天全部都要到場,誰不去誰就是不給武宗面子。如此高規格的葬禮,相關事宜肯定都要劉瑾親自去操辦,所以葬禮的前幾天,就是8月15之前,劉瑾會非常的忙。

楊一清他們回京的日子也在8月15,就很有可能和劉瑾他哥的葬禮撞車。於是為了錯開時間,劉瑾特意通知張永和楊一興,讓他們倆慢點走。

務必等他哥的葬禮結束之後再進京,這樣兩邊都不耽誤。

但是內閣發現,楊一清進京和劉瑾他哥下葬這兩個事情碰到一起,是一個發動政變、抓捕劉瑾的絕佳機會。

於是,內閣讓楊一清他們加快步伐,提前到京。這樣,楊一清他們就提前了三天,8月11就到京城了。

8月11,楊一清、張永進京的當天,安化王朱志凡被武宗安置在京城的王府之中。寧夏叛亂的餘黨數百人由東華門入宮,舉行了一個獻俘的儀式。獻俘儀式之後,還有一個犒賞出征將士的宴會。

從宴會之後開始,明實錄就開始胡說八道了。明實錄的記載,當天宴會之上,張永向武宗告發,說劉瑾要謀反,於是武宗令常隨4人往直職。就是武宗命令4個小跟班在宮裡抓捕了劉瑾,然後夜起東華門基於菜場。

武宗抓捕了劉瑾之後,半夜把劉瑾從東華門送出宮外,押在了內行廠,看起來了。

明實錄的這個記載明顯違背常識,劉瑾提督著內行廠身邊官旗較為眾多,4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小跟班,怎麼可能抓得住劉瑾?另外,5中抓人從來都是在宮外抓,人往宮裡送,沒有道理在宮裡抓了人還往外頭送。

明實錄這裡明顯是在說謊。

明實錄不敢如實記載抓捕劉瑾的過程,因為首先,抓捕劉瑾的程式不合法,明實錄裡沒有武宗抓捕劉瑾的詔令,甚至連個口諭都沒有。第二,真正抓捕劉瑾的人身份不方便公佈。

明實錄沒有辦法寫出來。

真實的情況是,楊一清進京的當天,獻福儀式和宴會之後,劉瑾因為要準備他哥的葬禮,就沒有和平常一樣住在皇宮大內,而是離開皇宮忙自己的事兒去了。內閣得知劉瑾出宮之後,在當天午夜發動了政變。

首先,內閣在京城裡實施了戒嚴。

明史錄記載是實業禁甚嚴,犯者致死。就是當天晚上京城實施了極其嚴格的禁嚴令,敢有違反禁令者立即處死。戒嚴之後,凌晨時分,京城裡出現了一支神秘的部隊,對劉瑾實施了抓捕。劉瑾提督的內行廠官,其校尉很多,那不是三五個人就能搞得定的。

所以武宗實錄記載,事業聞兵甲聲,錚然相繼。

當天晚上,京城裡兵器與盔甲碰撞的聲音接連不斷,這說明為了抓捕劉傑,叛軍與劉瑾的手下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抓捕劉瑾的這支部隊,就是當天跟隨楊一清押送俘虜進城的那支部隊。

那是京城五軍營的精銳,劉瑾的手下自然不是對手。

於是,當夜劉瑾力戰不支被抓。

這裡我們需要說明一下,當天晚上指揮這支叛軍的既不是楊一清,也不是張永。

楊雲興是內閣的文官,張永是御用監的太監,他倆是沒有能力調動京軍叛亂的。

能夠調動這支部隊的只有一個人,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茂(原張懋)。

之前我們多次提到過張茂,他9歲繼承英國公爵位,34歲掌中軍都督府,兼管五軍營,弘治四年進太師銜兒,並提督十二團營。截止到正德五年,張茂掌管京城兵馬將近40年。

但張茂有一個問題,他坐鎮京師幾十年,卻從來沒打過仗。

不會打仗不說,人品還不行。

因為侵佔田土、兒子放高利貸等各種事情屢次被彈劾。張茂去世時,明時候對他的記載是,是淫義侍妾百餘人,服世賒劍,親學均士,以充其欲。

就是張茂每天腦子裡只有褲襠裡那點事兒,身邊計程車妾多達100多人,生活奢靡,還依靠剝削手下計程車兵來滿足他的私慾。

作為一個歷經四朝的重臣,明石路對他的評價極其的負面。

武宗繼位之後,正德二年借陽關的彈劾,收了張茂的兵權,只保留了他的職務。這對於張茂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因為沒有了軍權,張茂就無法維持他糜爛的生活,沒有權就沒有錢,這個道理很簡單。另外,以武松當時的狀態,很有可能會追繳張茂侵佔的田土,甚至追究他兒子放高利貸那些事。

所以,為了自身的利益考量,張茂選擇了和內閣站到了一起,他和內閣合作發動了兵變。

當天抓捕劉瑾的部隊就是執行了張茂的命令。

調動五軍營,對於張茂來講太輕鬆了。

張茂掌管武軍營的時候,不要說武宗,就是武宗他爹孝忠還不知道在哪兒撒尿混泥土呢,才幾歲的小屁孩兒。

五軍營計程車兵肯定不認識皇帝,但他們肯定認得張茂。

8月11夜間,張茂調兵抓捕了劉瑾。然後劉瑾被抓的第二天,8月12,明實錄又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麼關鍵的一天,明實錄的記載竟然是空白,一個字都沒有。

這隻能說明當天發生的事情又是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那劉瑾被抓之後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