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壯年黃忠,萬夫不當之勇
三國:事後諸葛亮,三興大漢 神紋本神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將軍既已設宴,可再添一席。”
“我等自荊州而來,沿途多遇賊匪侵擾,全賴荊州中郎將黃忠一路護持,方得安全。”
諸葛亮沒有忘記向劉備提及同行的黃忠。
《禮》曰: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
雖年近五十,但黃忠體魄氣力不減當年。
即便是十餘年後的黃忠,在跟著劉備入川后都還能經常衝鋒陷陣,勇毅冠絕三軍。
若能早出十餘年,威名或會更高。
“既是與軍師同行,理當同請,軍師可與黃中郎將俱來。”劉備沒有多想。
見狀。
徐庶低聲提醒:“黃中郎將有萬夫不當之勇,勇武不弱於關司馬和張主簿,若非為子求醫囊中羞澀,黃中郎將斷不會為了錢帛而一路護持我等。將軍不可怠慢。”
言下之意:黃忠很能打,且有機會招攬。
劉備還未開口。
一旁的關羽和張飛就不服氣了。
張飛更是口快直言:“元直,你都沒見過俺真正的武勇,如何斷定黃忠武勇不弱於俺和二哥?”
關羽雖然沒開口,但那輕撫美髯的動作和半眯的丹鳳眼也暴露了不服。
徐庶輕笑:“張主簿久在北方,可曾聽聞東萊太史慈?”
聽到徐庶提及太史慈,劉備不由想到了那個自北海突圍入平原求援的熊虎之士。
“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鏗鏘義語,猶在耳前。
彼時的劉備,亦是第一次受到名士的推崇,在撥出那句“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後,更是盡起平原精兵往救北海,以報孔融“知其名”之恩。
而對有勇有義的太史慈,劉備更是厚禮相待。
可惜。
彼時的太史慈早已答應了同郡劉繇的邀請,常令劉備嘆惜不能與太史慈共事。
如今再聞太史慈之名,劉備不由動容而問:“元直也識得太史子義?”
徐庶輕輕搖頭:“我雖未與太史慈相識,但久在荊州也常聞太史慈之勇武。黃中郎將在荊州時,奉令鎮守長沙攸縣,常與太史慈交手。黃中郎將亦曾言,太史慈騎射武藝,堪稱敵手。”
關羽和張飛對視一眼,方才的不服氣逐漸消散。
能與太史慈堪稱敵手,黃忠有萬夫不當之勇就不是徐庶的虛言。
“大哥,你先回府,俺去請黃中郎將赴宴。”張飛言語變得興奮,稱呼雖然由“黃忠”變成了“黃中郎將”,但比試之心早已按捺不住了。
“三弟,不可無禮!”劉備輕斥一聲,否掉了張飛的請命。
劉備能令諸多義士甘心追隨,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劉備善於換位思考。
關羽和張飛關注的點在於“黃忠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弱於關羽和張飛”,劉備關注的點在於“黃忠為子求醫囊中羞澀”。
這個時候的黃忠,為了給兒子治病,壓力本就很大,壓根就不可能還有心思去跟張飛比試武勇。
張飛若執意要比,反而會讓黃忠厭惡。
“三弟,你先回府準備;二弟,元直,與我同往相請。”
劉備不放心讓張飛前往,決定親自去請黃忠赴宴。
黃忠剛開始是跟諸葛亮等人同住一個客舍,後來為了求醫方便,黃忠索性直接在吳普的醫館附近單獨租了間客舍,故而未與諸葛亮等人同住。
“孔明,你故意將黃中郎將引薦給左將軍,看來是不想讓黃中郎將再回荊州了?”
劉備等人一走,龐統從“諸葛亮書僮”恢復成“南州士之冠冕”,一句話道破了諸葛亮的用意。
諸葛亮搖扇輕笑:“知亮者,士元也!”
龐統肅容輕嘆:“黃中郎將年過五旬,孔明又何必再讓其操勞?若讓黃中郎將跟隨左將軍入河北,恐怕今生都難回荊州了。”
諸葛亮十八,龐統二十,不用為年齡而焦慮。
而黃忠年近五十,兼之圖河北非一時之策且又艱險萬分,黃忠未必能堅持到榮歸故土的那天。
同為荊州人,龐統心中不忍。
諸葛亮眺望天上白雲,想到了十幾年後還在為功名而搏命的黃忠,道:“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龐統眉頭一挑:“孔明是要效仿莊子和惠子,與我來一場濠梁之辯嗎?”
諸葛亮輕笑:“士元善辯,亮不如也。然亮以為,黃中郎將為子求醫而奔波四方,一身本事未曾真正有過用武之地,心中必有遺憾。”
“大丈夫立世,不患年邁短壽,只患功名不立。如莊子言,請循其本。是跟隨左將軍入河北立功名還是返回荊州繼續在攸縣當一老卒,當由黃中郎將自行抉擇。”
“亮,只是給黃中郎將,新指了一條路罷了。”
雖然口稱不如龐統善辯,但諸葛亮的辯駁卻又深諳情和理。
黃忠會如何抉擇,諸葛亮不會直接干涉,正如諸葛亮沒有直接干涉龐統擇主一般。
有五十四年厚重閱歷的諸葛亮,在人情世故上早已熟練通達,遠勝僅有二十年閱歷的龐統。
寥寥數語,就讓龐統詞窮。
正如諸葛亮所言:只是給黃中郎將,新指了一條路罷了。
.....
吳普的醫館附近。
喝彩聲此起彼伏。
但見一赤膊大漢,雙臂青筋鼓動,環抱一磨盤,氣沉雙腿,竟將數百斤的磨盤抱著走了二十餘步!
赤膊大漢正是黃忠。
由於黃敘治病頗費錢財,兼之黃忠又單獨租了一間客舍,每日耗費頗多。
黃忠又不願伸手向諸葛亮等人借錢,於是就在附近賣弄氣力來博人打賞。
雖然賣弄氣力博人打賞有損臉面,但為了能給黃敘籌得治病錢,黃忠不在乎!
人群中。
看著剛搬了磨盤,又在眾人面前端著盤子點頭哈腰求打賞的黃忠,劉備關羽徐庶三人,不由沉默。
曾幾何時,劉備亦曾為了生計而織蓆販履,關羽亦曾為了生計而販棗賣豆,徐庶亦曾為了生計而打雜跑腿。
為生活而低頭,一文錢難倒英雄漢,自古有之。
劉備沒有立即上前,而是等周圍人都散盡後,這才近前將一貫錢放進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