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將星隕落,事後諸葛亮登場
三國:事後諸葛亮,三興大漢 神紋本神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丞相,保重啊!”
膝甲叩地的悶響震動荒野。
老卒以頭搶地,聲聲淚下。
少卒緊攥戰旗,句句哽咽。
連在風中搖曳的“克復中原”大旗都仿如淚落。
素木四輪車上。
聽著那一聲聲“丞相,保重啊!”,看著搖曳的“克復中原”大旗。
諸葛亮愴然淚下。
猶還記得,昔日豪言。
為圖將軍之志,亮願效犬馬之勞。
而如今。
秋風蕭瑟,只剩悲涼。
諸葛亮緩緩的閉上雙目,羽扇也如枯葉般落下。
“亮,再不能臨陣討賊。”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
建安四年。
隆中。
靜雅的草堂內,十八歲的諸葛亮臥榻小憩。
嫋嫋飄起的驅蚊青煙,更添幾分清幽逸緻。
“轟隆隆......”
響雷忽鳴,驚醒了沉睡的人兒。
“夢?”
下意識的猜測,反而讓諸葛亮的疑惑更甚。
《莊子》有載“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諸葛亮此刻的內心寫照,亦如此載。
不知過了多久。
草堂外響起淅瀝瀝的雨聲。
不減疑惑的諸葛亮徐徐走出草堂,立於雨中。
任憑風吹雨打,感受風雨冰涼。
“似夢,又非夢。”
“真是奇妙的感覺。”
就在諸葛亮疑惑之際,一個渾身溼透了的中年冒雨而來,人未走近,罵聲先至:“這鬼天氣,存心跟崔某作對。”
又見諸葛亮立於雨中,青年不由驚愕而呼:“孔明,你不入草堂,淋雨作甚?”
這聲音?
“州平?”
諸葛亮尋聲而望,微有錯愕。
“是我!這才幾日不見,你怎一副見了鬼的表情?”
崔鈞的語氣多了忿忿。
身為太尉崔烈的兒子,崔鈞出身世家大族又歷經朝局更迭。
不僅見多識廣,還能辨說得失,更是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摯友之一。
自入荊州後,諸葛亮時常自比管仲、樂毅。
然而,荊州計程車人大都覺得諸葛亮言過其實、譁眾取寵,只有崔鈞和徐庶認為諸葛亮確實可以跟管仲、樂毅相比。
後因戰亂,崔鈞下落不明。
諸葛亮也時常因不知崔鈞行蹤而惋惜。
在見到崔鈞後,諸葛亮的疑惑更深了。
難道真的是夢?
否則州平又怎會出現?
“孔明,別愣了!趕緊給崔某找套衣物,否則非凍死崔某不可!”崔鈞不知道諸葛亮是真見鬼了,一邊褪下溼透的衣物一邊催促。
似曾相識的話,在諸葛亮的記憶深處浮現。
諸葛亮終於想起來了!
建安四年,南陽大雨,崔鈞冒雨訪友,借諸葛亮衣物一套,三年方還。
我回到了建安四年春?
諸葛亮又驚又喜。
原本就對身體變化就有懷疑的諸葛亮,在確定了時間後更確認了心中的揣測。
雖說很離奇,但冰涼的風雨又無比的真實。
“悠悠蒼天,竟厚於我!”
“亮,又能臨陣討賊了!”
看著諸葛亮一會兒“見鬼似的”,一會兒又自言自語“臨陣討賊”,崔鈞不由驚退一步:“孔明,你莫非中邪了?”
中邪?
哈哈!
諸葛亮不由放聲大笑。
狂放的笑聲,竟將風雨聲都蓋過。
自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諸葛亮又當爹又當媽,事無鉅細鹹都決之,幾乎十年沒笑過,鞠躬盡瘁,累死五丈原。
本以為“蒼天何薄”,沒想到蒼天竟然讓諸葛亮回到了十八歲!
這讓諸葛亮有一種苦盡甘來的暢快淋漓感,只想用大笑來宣洩!
“糟了,孔明真中邪了!那我找誰借衣物去?”崔鈞頓時變成苦瓜臉。
話音剛落。
又聽得諸葛亮嘁了一聲:“你又不是第一次來亮的草堂,想借衣物自取便是。”
崔鈞將信將疑的盯著諸葛亮:“沒中邪?”
諸葛亮笑容一滯:“亮若中邪,必不借衣物與你。”
崔鈞一溜煙似的衝進諸葛亮的草堂,熟練的取來諸葛亮的衣物換上:“等崔某穿好了,再仔細瞧瞧孔明你有沒有中邪。”
諸葛亮笑罵一聲,也取了一套乾淨衣物換上。
雖說十八歲時身強體壯,但也不能一直淋雨。
見諸葛亮舉止變得正常,崔鈞也暗暗鬆了一口氣,分享最新聽聞的北方時事:“聽聞曹操自屠呂布後,就表劉備為左將軍,出則同車,坐則同席,禮之甚重。曹操又添一猛虎為爪牙矣。”
諸葛亮心神一震。
不久後,劉備就會離開許都且假借阻攔袁術北上之機重踞徐州。
然而劉備並非曹操對手,重踞徐州不久就會被曹操擊潰,之後蹉跎歲月,髀肉復生,錯失了再興漢室的最佳時機。
即便有諸葛亮出山相助,最終也只應了水鏡先生那句:臥龍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
而如今。
諸葛亮自五丈原歸來,又知曉了未來之事,倘若能搶在曹操之前搶佔天時,或可再興漢室!
想到這裡,諸葛亮的心情不由添了幾分激動。
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只是諸葛亮的下限而非諸葛亮的上限。
當時的劉備,就新野一小城。
兵不滿千,將不滿十,就連錢糧度用都得靠劉表支援。
偏偏勢力如此弱小的劉備,竟然想要“再興漢室”。
偏偏如此地獄模式的委託,諸葛亮不僅接了還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
這活兒,也就諸葛亮敢接!
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可不是趙括的紙上談兵,縱觀歷史上劉備的戰略推進,基本都是按照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來執行的。
只可惜襄樊一場大雨,讓關羽擒了于禁也讓關羽丟了荊州。
不僅直接導致隆中對戰略瀕臨崩潰,還讓遲暮的劉備不得不鋌而走險的與孫權決戰,最終讓隆中對的戰略徹底宣告失敗。
雖然諸葛亮在執掌朝政後鞠躬盡瘁的北伐中原,但依舊沒能完成與劉備的約定。
逆天而行,千古遺憾。
如今這一切都尚未發生且諸葛亮又自五丈原歸來,諸葛亮更希望“臥龍既得其主,更得其時”。
“州平,我想回琅琊祭祖。”
沉思良久,諸葛亮有了決定。
“孔明,你真的是要回琅琊祭祖?”
看著語氣忽然變得堅毅的諸葛亮,崔鈞狐疑的盯著諸葛亮,直覺告訴崔鈞,諸葛亮回琅琊絕非祭祖這般簡單。
“是,也不是。”
諸葛亮沉吟片刻,給了崔鈞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
“孔明不想說,那我也就不問了。只是走襄陽去琅琊,路途遙遠且沿途又多賊匪,你最好能帶幾個隨從護衛一同前往。”
崔鈞沒有尋根究底。
君子之交淡如水,重在寬懷理解,而非苛求強迫。
隨從護衛?
一瞬間。
諸葛亮腦海中閃過幾個人影。
徐庶、龐統、黃忠。
欲成大事,豈能無賢才虎士相助?
尤其是徐庶和龐統。
一想到二人的結局,諸葛亮就感到無比的痛心。
“元直之憾,士元之恨,就由亮來改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