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不愧為北宋的丞相,一眼就看出了這一支筆的優缺點。

他並不是那種墨守成規的老學究,相反的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

“如果老夫猜測的對的話,這樣的筆對於學子學習的幫助是極大的。”

“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推廣文字,能使得更多的人識字、寫字,提高百姓的學識。”

“你們後世的人真是太聰明瞭,對書寫工具如此改進,百姓的識字率和平均能力應該要比這個時代高很多吧。”

“如果我大宋能夠推廣這種筆的話,雖然會有些阻力,但一定是功利千秋的事情。”

李沆說著有些激動的看向了張良玉。

張良玉佩服的拱手:“李丞相不愧為大宋柱石之臣,一眼就看出了小小的一支筆的優缺點。”

“並從這一支筆推斷出了很多的東西、看到了這支筆的真正價值之所在,晚輩由衷的佩服。”

李沆並沒有被張良玉的奉承給感到飄飄然,他擺擺手認真的道:“少拍老夫的馬屁,回答老夫的問題。”

“如同李丞相所言,我們後世華夏人的識字率達到了九成五以上,這其中書寫工具的革新也是功不可沒的。”張良玉道。

“什麼?九成五以上?”李沆差點驚掉了下巴。

華夏古代的識字率在世界上來說,一直都是處於領先的地位的。

可即便是在兩宋這樣的文化最為昌盛、識字率最高的朝代,民眾的識字率大概在百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間。

所以李沆聽到九成五以上這樣的數字上,也不免無比震驚。

“後世識字率竟然如此之高?你們後世有多少百姓?為何識字率如此之高?百姓識字率如此之高,那個時代的華夏應該十分強大吧?”

李沆身為一國宰相,執掌北宋朝廷政務,國民教育也是他的職責之一。

聽到如此高的比例的識字率,自然是想要知道後世是怎麼做到的,然後看看有沒有借鑑的地方。

“一來是因為時代的發展;二來是工業化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三來是政府的重視。所以後世十四萬萬的華夏子民,除了一些年長之人無法掃盲的外,基本都識字。”

“政府更是建立了免費義務教育,適齡孩童都要強制性的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張良玉解釋完繼續道:“至於李丞相的第一個問題嘛,很遺憾的告訴您,這種中性筆在大宋無法推廣。”

認真的聽完,李沆緩緩的點點頭,似乎在消化張良玉之前所說的話。

畢竟張良玉口中的那些新詞彙,諸如“工業化”、“義務教育”等,對於李沆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東西。

“你說的是政府,不是朝廷?難道後世朝廷也不復存在了?對了,什麼是工業化?中性筆為什麼在大宋不能推廣?”

李沆想了解的更加清楚一些,他隱隱的覺得透過和張良玉的交談,自己抓住了一些什麼東西。

一些,對於大宋來說極其重要的東西!

這是他這個大宋宰相的責任,他必須要了解、認知,然後借鑑、吸收,說不定能夠幫助大宋發展。

張良玉也看出來了李沆在想什麼。

他心中由衷的佩服李沆的認真負責、那敏銳的洞察力,他和寇準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丞相。

寇準就想不到這些東西,而是執著於自己的得失、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而看不到張良玉身上有需要他學習的地方。

“簡單來說,北宋以及華夏曆史上都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結構。”

“而工業是相對於農業來說的製造、加工、再加工的產業,工業化就是一個國家工業製造能力不斷上升的過程。”

“因為工業化極大的發展了生產力,因此,後世的人們能夠創造出遠高於農業時代的產物。”

“所以才有了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如此的經濟基礎也帶來了上層建築的變化,所以朝廷早就不復存在。”

“後世也就沒有了皇帝,我們人人平等,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是整個國家的主人。”

張良玉頓了頓,讓李沆消化了一下,才繼續道:“而工業化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發展,以及人類時代發展的深厚基石上的。”

“工業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對於後世來說,能夠隨地買到的一隻小小的中性筆,在這個時代是生產不出來的,它沒有推廣的基礎。”

張良玉並沒有說謊,後世隨處可見的一些人們見怪不怪的產品,都是建立在後世工業化的基礎上的。

它們其中凝結了無數人類科技能力和智慧,脫離這個時代的工業、科技基礎,是絕難將其複製的。

就比如中性筆筆頭的一顆小小的鋼珠,世界上也沒有幾個國家能夠生產

可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華夏國的科技水平總體上的確是還弱於某些超級強國,可也差不了多少了。

就比如那顆小小的中性筆芯鋼珠,中國不造是因為體量太小了,沒有什麼油水可撈,開一爐可能還賠本呢。

所以想要在宋代推廣中性筆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少量的推廣鋼筆倒還是有可能的。

想到這裡,張良玉又摸出了一支鋼筆遞了過去道:“李丞相這支筆叫做鋼筆,生產難度要比中性筆低,相較於毛筆,也有便攜性、易儲存性等優點。”

“哦?快給老夫看看。”李沆原本有些失望的眼睛頓時一亮。

他接過鋼筆仔細研究了一番,不住的點頭讚歎道:“巧奪天工,這種製作工藝真是精巧。不過相較於之前那隻中性筆,這支鋼筆複製的可能性的確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