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天命宿敵朱元璋
開局笑傲:衡山大師兄 秋後賬本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眾人見李長河獨自一人朝著那波斯巨輪迎去,立馬明白他想要幹什麼。
只見他身形閃爍,如鬼魅般快速移動,彷彿每一個動作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精確計算的。他的動作如同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每踏出一步,都能準確無誤地避開炮火的襲擊。
眾人不禁為之驚歎,心中暗自為他加油鼓勁。
然而,他們也不禁為李長河捏一把汗。
畢竟,他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成功躲避炮火的攻擊,稍有不慎,其中有一步走錯,恐怕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灰飛煙滅。
可以成功無數次,但不能出現一次失誤。
這樣的冒險實在太過兇險,讓人不禁為他擔心起來。
真不知道李長河哪裡來的這麼大的勇氣?眾人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
其實,李長河在行動之前,已經仔細觀察了敵人每次火炮轟炸的間隔時間,並留意到了漂浮在水面上的屍體位置。
透過這些資訊,他迅速做出判斷並制定出相應的計劃。
他在腦海中一遍又一遍地摹擬著自己的行動路徑,不斷完善細節,確保萬無一失。
只有在確定一切準備就緒後,他才毅然決然地付諸行動。
當李長河以漂浮的屍體為跳板,一路乘風破浪,最終登上那艘波斯巨輪時,眾人頓時歡呼雀躍,興奮不已。
他們親眼目睹了李長河的英勇表現,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敬意。
唐洋憂心忡忡地說:“那些胡人中藏著幾位高手,其武功甚是詭異,李掌門孤身一人,恐難以匹敵,我們是否應派遣數人前去支援?”
然而,眾人凝視著江水,皆皺起了眉頭。
儘管他們也有意援助,但這其中的困難著實巨大。
像楊逍、莫長海等擅長輕功的人,可以踏著屍體過河,但面對炮火連天,他們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夠安然無恙地避開炮彈。
面對如此威猛的火炮,普通人實在缺乏勇氣去冒險衝鋒陷陣。
正當眾人猶豫不決之際,忽然發現炮火似乎逐漸減弱,直至完全停歇,彷彿整個天地間一下子變得安靜了許多。
只是江上風聲呼嘯,波濤洶湧,再加上距離較遠,無法聽清看清船上的情況。
過了一會兒,只見一道身影從空中飛躍而下,踏浪而來。
待靠近一些後,莫小寶興奮地高呼:“是掌門回來了!掌門!”
李長河縱身一躍,穩穩地落在了船上。
唐洋瞪大了眼睛,滿臉驚訝地問道:“李掌門,您到底用了什麼辦法讓他們不再開炮呢?”
李長河微微一笑,輕描淡寫地回答:“自然是跟他們講道理咯。”
唐洋更加好奇了,忍不住追問道:“這些胡人向來蠻橫無理,我們之前也曾經嘗試過跟他們溝通,結果還是被他們不停地轟炮。不知道李掌門您是如何跟他們講道理的呢?”
然而,李長河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只是默默地擺動了一下手中的倚天劍。
唐洋正感到困惑不解時,突然發現那三艘巨大的輪船已經在江面上停了下來,遠遠望去,可以看到有幾具屍體懸掛在欄杆上。
這時,他才恍然大悟,震驚地說道:“難道說......您把他們全部都殺了?”
李長河輕輕點了點頭,語氣平靜地回答:“對於這些胡人,只有用這種方式跟他們講道理才會有效。”
聽到這裡,唐洋的背上不禁冒出一陣冷汗,他望向李長河的眼神充滿了敬畏之情。
畢竟,他曾經與那些波斯人打過交道,深知他們的兇殘程度,而李長河竟然能夠單槍匹馬地殺過去,並將所有敵人都消滅殆盡,實在令人欽佩不已。
楊逍對於李長河又多了一層瞭解,當他從船上下來的時候,就已經猜到了這個結果。
可是,即便如此,他的內心依然感到無比的震驚。
莫小寶如釋重負地笑了起來,得意洋洋地說道:“我就說嘛,那什麼十二寶樹王真是蠢死了,留幾個看家也好啊,竟然一起過來,不被一鍋端才怪呢。”
楊逍深深地嘆了口氣,感慨道:“波斯明教,這下算是徹底完蛋了。”
中土明教原本源自波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分歧越來越大。波斯總教一直試圖掌控中土明教,對其指手畫腳,什麼都想管。
如今,中土明教的勢力越來越強大,甚至已經能夠與蒙古朝廷分庭抗禮。
而波斯明教卻一下子失去了十二位寶樹王,實力大減,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他們離覆滅已經不遠了。
此時,那艘被炮火轟炸得千瘡百孔的船隻終於緩緩駛向了岸邊。
眾人踏上陸地,心中都充滿了踏實感。回想起這一連串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經歷,大家都心有餘悸。
然而,幸運的是,最終他們成功化險為夷,平安無事。
唐洋目光掃過四周,臉上露出一絲詫異之色,喃喃自語道:“奇怪,那些丐幫弟子都去哪兒了?”
他記得之前在船上與那些丐幫弟子交手時,他們雖然被打得狼狽不堪,但憑藉著出色的水性,不至於被淹死。
然而,由於風浪過大,他們在水中掙扎許久。
後來,一些人不幸被炮火擊中身亡,而倖存下來的則順著水流漂向下游並上岸。
丐幫與蒙古朝廷勾結,殘殺周子旺父子,無疑與明教結下了深仇大恨。
常遇春緊握雙拳,滿臉憤恨地說道:“若讓我抓到陳友諒的奸賊,定要將他碎屍萬段不可!”
如今發生如此變故,想必不久後蒙古官兵就會前來圍剿。
雖然眾人未必畏懼蒙古官兵,但一場惡戰在所難免。與其在此地逗留,倒不如儘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唐洋顧不上修理破損的船隻,帶領著手下一併迅速離去。
眾人行至數十里外的一座山中,這裡綠樹成蔭,風景如畫。
常遇春尋得一處合適的地方,在一棵大樹下挖了個土坑,然後小心翼翼地剝去周子旺兒子的衣物,將其安葬。
做完這些後,他跪地磕了幾個頭,並在墳前虔誠地拜了幾下。
明教有個獨特的規矩,叫做“裸葬”,意思是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離開時也應該赤裸裸地離去。
由於這個規矩不為外人所知,因此明教的行事方式常常被認為是邪門詭異的。
楊逍和唐洋等人按照教規,將死去的明教兄弟的屍體逐一挖坑埋葬,並跪地參拜。眾人齊頌:“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之後,他們繼續踏上旅程。
不久後,他們到達了一個小鎮。
本想在這裡購買一些食物並僱傭馬車,卻發現鎮上的每一戶人家都空無一人,甚至看不到一個人影。
無奈之下,眾人只能繼續前行。
一路上,他們看到稻田都已經乾裂,田裡長滿了荊棘和雜草,一片荒蕪。
路邊偶爾能看到幾具屍體,肚子乾癟,臉頰深陷,顯然是因為飢餓而死。隨著前進的步伐,這樣的餓殍越來越多。
這些景象表明,這裡正遭受著嚴重的饑荒。
而蒙古朝廷只關心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關心老百姓的生死。這種情況讓人不禁感嘆,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如此艱難,生存成了最大的挑戰。
為了能活命,只能吃草根樹皮,草根樹皮吃完了,逼到易子相食的地步。
眾人這一路走來,也都飢渴難耐,若是不能儘快走出去,只怕也會餓死在這裡。
就在此時,忽然,一陣誘人的肉香飄進眾人鼻中。大家聞得此味,皆精神大振,紛紛順著香味追尋而去。
不知不覺間,他們便看到前方出現一座廟宇。
就見廟門上方懸掛著一塊牌匾,上面書寫著“皇覺寺“三個大字。
莫小寶不禁感到奇怪,疑惑地問道:“和尚不都是吃素的嗎?怎麼會有肉香味呢?“
他心中納悶不已,畢竟按照常理,寺廟內應該瀰漫著檀香或油燈的味道,而非肉香。帶著好奇與期待,眾人迫不及待地走進寺廟。
剛踏入寺廟大門,一陣激烈的打鬥聲驟然傳入耳中。
眾人神色一驚,連忙加快腳步。待走近一看,果然發現有兩撥人正在混戰。
其中一方衣著破爛,眾人一眼便認出他們正是之前在淮江上遇到的那群存活下來的丐幫弟子。
而另一方,則由幾名和尚和一些穿著樸素、宛如鄉野村夫的人組成。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人的武功似乎並不高明,但每個人都有著驚人的膂力,下手更是狠辣至極。
雙方斗的異常激烈。
丐幫弟子一般都有點身手,但這些叫花子看起來面色蒼白、身體虛弱,似乎已經餓了很長時間,估計連平時兩成的功力都發揮不出來。
然而,最引人矚目的是,人群中有兩個人正在激烈地扭打在一起。
常遇春看見其中一人,憤怒之下失聲道:“陳友諒!”便要衝上去為主公周子旺報仇雪恨。
楊逍一把拉住他,示意莫輕舉妄動。
那個被稱為陳友諒的人,正是之前在丐幫指揮戰鬥的年輕八袋長老。
此時的他顯然也是飢餓難耐,出手顯得有些無力,但他的實力終究不容小覷,拳打腳踢之間,明顯佔據著上風。
而與他扭打的,則是一個和尚。
那和尚相貌極為醜陋,下巴突出得如同一把鐵鏟,臉上佈滿了凹陷和凸起的瘢痕黑痣,雙眼深陷,卻閃爍著炯炯有神的光芒。
那群村漢們有的方面大耳,有的黑臉長身,還有的英姿颯爽,相貌都頗具特色。
他們迅速將那些捉對廝殺的叫花子一一擊敗,但並沒有上前去幫助和尚,而是齊聲高呼:“重八加油!重八加油!”
“打死這個叫花頭子,咱們可以痛快地吃牛肉啦!”
在這兩撥人不遠處有一口大鍋,柴火已經熄滅,鍋上依舊冒著熱氣,濃郁的肉香正源源不斷地從鍋中飄散而出。
李長河下意識地朝著那個身材高大、相貌醜陋的和尚多瞧了幾眼。
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怪異的感覺,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會在這裡遇見未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小名叫“重八”,如今正在皇覺寺出家為僧。
然而,當和尚只是他迫於生計的無奈之舉,實際上他風流快活,對唸經拜佛毫無興趣,整日裡心心念唸的唯有喝酒吃肉。
此刻,他與陳友諒打得難解難分,實在有些令人玩味。
要知道,這兩個人可稱得上是一對天生的冤家對頭。在打敗蒙古人之後,他們為了爭奪天下江山,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
而此時此刻,他們卻因為一鍋牛肉而爭得頭破血流。
那陳友諒畢竟是成昆的徒弟,武功自然不容小覷。若非飢餓難耐,身體虛弱無力,他恐怕早已將朱元璋打敗。
即便如此,他仍然憑藉著自身的實力將朱元璋狠狠地壓在身下。
一邊揮舞著拳頭,毫不留情地往對方臉上招呼。
雨點般的拳頭如疾風驟雨般落下,朱元璋卻像是鐵打的一般,一聲不吭,甚至沒有絲毫反抗之意。
就在這時,突然間,只聽得陳友諒發出一聲淒厲的慘叫。
原來是朱元璋趁其不備,張開嘴巴在他的手上狠狠咬了一口!這一口下去,痛得陳友諒鬼哭狼嚎,直跳腳。
朱元璋趁機一個翻身,迅速爬起身來,撒開腳丫子狂奔而去。
陳友諒被氣得七竅生煙,急忙追上去,但就在他快要追上時,朱元璋突然端起那口熱氣騰騰的大鍋,將裡面滾燙的開水猛地向他潑去。
滾燙的熱水澆得陳友諒滿臉滿身都是,燙得他發出殺豬般的哀嚎聲,滿地打滾。
令人驚奇的是,儘管鍋中的肉湯四濺,但那一塊塊切好的牛肉卻依然穩穩地留在鍋裡。
由此可見,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朱元璋還能夠保持冷靜,精準地控制好力度,避免了牛肉隨著肉湯一起灑落出去。